|
近日,鄞州区税务人员赴该区青年创业园——7号梦工厂,向小微创业企业赠送税收宣传创意口罩,同时推送最新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传递信心和力量。(董娜 林浩典 摄) |
|
韩立萍 制图 |
记者 董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我市实施“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计划的交卷之年。当前,我市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从财政收入形势看,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运行面临较大困难,加上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预计财政收入增速将明显放缓。从财政支出形势看,支持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及推进“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等支出需求仍然较大。 越是困难时期,越要有定力,越要继续坚持重点支持、精准投入,保障国计民生。《关于宁波市2019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0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显示,2020年,我市拟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80.41亿元,同口径增长8.1%。在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更加突出的情况下,今年的民生支出不会减少,其规模将比去年有所增加。财政支出结构将“有保有压”不断优化,一般性支出将继续大力压减,而保重点、保民生则是政府“花钱”的优先方向。 保平衡优结构 政府过“紧日子”,保障百姓“好日子” 今年,全市各地各部门将进一步强化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思想,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用于重点领域,集中财力办大事。 根据预算安排,政府将坚持以收定支、量力而行,运用零基预算理念,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科学核定预算,优先支持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保障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等支出需求。2020年全市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压减幅度不低于15%,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同口径压减幅度不低于5%,政府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保障人民群众的“好日子”。 “2020年的预算安排,体现了三个‘进一步’导向。”宁波市财税科研室主任王小利认为,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和成本控制理念,将贯穿今年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在财政收入紧张的情况下,首先要落实“厉行节约办一切事”的理念,把钱花在刀刃上。不必要的项目支出坚决取消,新增项目支出从严控制,原则上不再开新的支出口子。二是要量力而行。坚持量入为出,运用零基预算理念,该砍的要砍,该减的要减,该调的要调,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控预算追加事项。三是要提质增效。进一步向内挖潜,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确保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把财政支持重点放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贯彻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和推进产业项目建设上。 在财政预算执行方面,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钱斌华建议,在疫情影响下,财政政策要进一步强化逆周期调节的节奏和力度,积极作为、精准施策,更加有效地对冲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影响。加快政策落实进度,与时间赛跑,让这些政策更好、更快地发挥作用,让企业充分享受政策红利,特别是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助力企业轻装上阵。同时,应重视多方政策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特别是企业的纾困解难需要财政、金融、就业等政策协同配合,要打好政策“组合拳”。 保民生补短板 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向民生领域 今年,我市将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多做“加法”,适当提高民生保障标准,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2020年全市安排民生类支出138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七成多。特别是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七个方面,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市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例如,教育支出263亿元,同比增长7.6%;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6亿元,同比增长6.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87亿元,同比增长9.7%;卫生健康支出115亿元,同比增长9.9%;节能环保支出19亿元,同比增长8.6%。 其中,卫生健康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幅居各项民生支出的前两位。今年我市将在全力支持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入实施健康宁波行动。市财政安排卫生健康专项资金9.9亿元,深化县域医共体和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进品牌学科建设,支持实施卫生健康人才工程,加快市第一医院异地迁建、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原地改扩建和市疾控中心迁建项目建设。同时,精准扶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抓好欠薪治理,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市财政统筹各类资金20亿元,用于保障各类人员养老待遇和社会福利,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体系。建立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体系,市财政安排教育专项资金22.5亿元,支持推动区域、城乡和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 在支持中心城区品质提升方面,市财政安排城建资金47.5亿元,重点推进机场快速路南延工程、环城南路西延二期工程、西洪大桥等项目建设。坚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大力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支持美丽乡村分类创建、村庄有机更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提升,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在全面实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方面,统筹各类财政资金支持推进金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象山湾疏港高速等重大项目建设,构建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1小时交通圈”。 “在民生资金使用方面,建议避免传统粗放型的投资基建拉动,更多地围绕‘人’来考虑投资效率,也就是在花钱建机制、解决眼前问题的同时,也要有利于长远的高质量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围绕‘物’来铺新摊子。”王小利提出,应尽量发挥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发力。如老旧小区改造,把完善民生服务作为改造方向,从公共服务要求出发进行政府财政投入,在政府财政投入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引导社会资金和居民个人合理支付参与社区设施与服务运营,形成各方在社区建设上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格局。 保重点促发展 按下高质量发展、跨越式提升“快进键” 科技创新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紧抓“项目争速、产业争先、科技争投”,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创新强市新动能,也是今年我市财政支出的主要着力点。从2020年我市一般预算支出民生重点领域看,科学技术支出135亿元,同比增长8.8%,增幅在各项民生支出中保持高位。 今年,我市将继续大力推进科技争投,市财政安排科技资金20.3亿元,支持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甬江科创大走廊,启动甬江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集聚建设。支持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支持力度,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展医疗健康、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新兴产业,支持做强集成电路、“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产业,加快特色软件名城建设。加大资本引才力度,市财政安排人才发展专项资金6.8亿元,支持升级完善“3315系列计划”,新设海鸥人才专项资金,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 同时,全面落实国家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有关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市财政安排24.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市财政安排商务促进专项资金3.4亿元,落实“稳外贸新十条”政策措施,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企业覆盖面。支持实施“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高质量推进“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坚决完成生猪恢复生产任务。 眼下,境外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世界经济贸易增长受到严重冲击,我国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钱斌华认为,在外贸锐减、进出口不顺的情况下,要积极看到疫情所导致的产业链重构机会,努力化危为机、危中抢机,发挥政府资金的积极有为作用,坚定不移地发展完善我市产业集群,扶持引入全球龙头企业成为产业链集群的核心,在国外需求依旧疲软的时候努力营造以当地需求、国内需求为拉动的产业小循环,保证产业链集群的健康发展。 同时,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支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向管理和创新要发展动力,更好地发挥科技研发财政补贴、创新创业税收优惠、产业基金、小企业低息贷款等政策工具在高新技术研发和转移转化、企业成长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钱斌华说。 宁波财政预算报告名词解释 一般公共预算 是对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维持国家机构正常运转等方面的收支预算。 支出功能分类 即财政支出按政府主要职能活动所做的分类。支出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的钱花到哪里去,做了哪些方面的事。现行政府支出功能分类设置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农林水等27类科目,类下再分款、项两级科目。 预算支出标准体系 是指为保证财政预算资金分配的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而建立的审核部门预算支出的政策依据和测算标准。该体系分为财政标准和部门标准。财政标准是指由市财政部门(或会同市级部门)发布的支出标准;部门标准是指市级部门对财政标准进一步细化或出于部门内部管理需要而自行发布的支出标准。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 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全域,以创新共建、协调共进、绿色共保、开放共赢、民生共享为基本原则,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贯彻落实长三角发展国家战略,市委、市政府成立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并印发《宁波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 县域医共体 各区县(市)根据地理位置、服务人口、现有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情况,组建若干个以县级医院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医疗集团,推进实施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是解决基层医疗体制问题的重大创新,通过构建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优质资源下沉,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董娜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