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14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新兴产业: 激活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3月份,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 (来源:央视新闻)

    

    观点提示

    

    

    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经济规律和实践经验表明,产业不断迭代和升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指标和核心推力。宁波要危中思变、危中寻机,敏锐把握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释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能量。

    吴向鹏           

    

    ■新兴产业发展以需求条件为导向

    

    新兴产业发展是一个不断产生需求、满足需求的动态进程。

    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当前,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多,“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影响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重大调整的可能性进一步凸显。如何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宁波发展寄予重托: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浙江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宁波作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城市排名居第12位,制造业规模居全省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占全省的22%,应当责无旁贷承担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重任。从创新驱动维度,宁波要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为国家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从区域发展维度,宁波要通过发展新兴产业引领提升长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层次和效率,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现实选择。新兴产业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重点,代表着产业结构转换的新趋势和产业发展的变革性力量。近年来,全球技术进入酝酿突破期,分布式能源、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材料、生命科学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与此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球产业链复杂分工面临严峻挑战,在一定区域内构建闭合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和区域消费市场的诉求愈发强烈。全球新一轮新兴产业竞争箭在弦上,宁波既面临“弯道超车”抢占机遇的契机,也面临时间窗口稍纵即逝、竞争格局日趋激烈的发展态势。宁波应发挥市场化程度高、产业基础好、民营经济和开放型经济较发达等优势,超前思路布局新兴产业,依托前湾新区、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大力发展医疗健康产业、工业互联网产业、“5G+”、数字经济、智能物流业等新兴产业,培育形成代表国家参与国际产业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

    满足庞大市场潜力的客观需求。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稳定增长的市场需求尤其是本土市场需求可以有效助推本国新兴产业发展。中国市场规模巨大,拥有着14亿人口市场规模和4亿人左右且快速增长的中等收入群体,增长趋势稳健。从中长期看,未来中国消费发展具有不竭的动力。宏观层面,新冠肺炎疫情将加速智慧城市建设步伐,促进社会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在微观层面,新冠肺炎疫情将改变生产者、消费者偏好和预期,企业或产业如能够根据偏好的演变适时调整,充分挖掘用户需求,则将取得优势地位。宁波要紧抓经济活动走向数字世界的重大机遇,立足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数字贸易、线上教育、远程办公等新业态,推动“宁波制造”向“宁波智造”和“宁波创造”升级。

    

    ■新兴产业发展以要素资源配置为动力

    

    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需要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数据要素等关键要素资源的有效支撑。

    科技创新引领。科技创新是历次经济长波演进的根本动力。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开拓新的市场应用,是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的关键。因此,新兴产业发展,要认真研究技术与产业规律,增强产业上下游的系统性,形成产业链体系的竞争力。要科学研判“十四五”时期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趋势,聚焦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完善引进大院名所共建“高尖精特”创新载体机制,高水平推进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特别是要把甬江科创大走廊打造成为创新策源地。助推企业创建创新联合体,积极探索“企业为主导+科研院所、高校为主力+贯通产业链上下游+政府支持+开放合作”的组织模式,打造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创新成果转化能力。鼓励新生中小企业专注深耕培育,打造“专精特新”的“单打冠军”“隐形冠军”与独角兽企业。

    现代金融支持。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运行的核心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由于不少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具有不确定性、高风险性、轻资产等特性,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周期长,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充分等特点,造成融资困难。要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体系,畅通产业融资渠道。整合市属国企金融资源,发起成立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鼓励各类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融资租赁等新兴业态创新产品和服务。鼓励商业银行推广科技贷款融资、股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高水平建设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推广保险创新品种和服务。支持金融机构通过资本纽带构建产业链协作互动的产业生态圈,鼓励采用投贷联动模式,助力科技创新型企业成长。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联合金融机构建设产融合作平台,发展供应链金融,创新面向上下游企业的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等金融服务。实施“雄鹰行动”“凤凰行动”宁波计划,不断优化调整充实上市企业后备库,不断完善上市优惠政策,打造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宁波板块”。

    人力资源驱动。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新时代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建设的关键是培养具有扎实科研基础的科技人才队伍、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和掌握现代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由此,需要建立健全多层次人才政策,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培育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制度措施和体制机制。围绕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更加积极主动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研究团队、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加快提升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前沿科学的原始创新与产业化能力。依托宁波民营企业家优势,持续培育、集聚和升级宁波的企业家能力优势,发挥企业家在增进区域和产业竞争力中的根本性作用。通过产教融合,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优化高素质高技能产业人才供给结构。

    数据要素赋能。数据作为新的核心生产要素,将催生技术范式、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宁波应借力数字新基建背景,全力推进数字经济生态化、融合化和一体化建设,率先激活海量数据市场,推动数字化与制造业的高度融合共生,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全力建设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地和产业数字化变革示范地、社会数字治理系统解决方案输出地。具体举措包括开展大数据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实施云计算和大数据重点专项等重大项目;推动数字技术产业化应用,推动大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及产业化;探索构建审慎包容的数字治理新模式,提高数据质量和规范性;面向数字经济新型场景应用、数据标注等新兴领域,探索建立新业态成长型企业名录制度,实行动态管理。

    

    ■新兴产业发展以制度环境为保障

    

    经济活动内嵌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情景,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离不开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

    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市场主体投资意愿、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效率。近年来,宁波在全国各类营商环境的评价中常位居前列。但是,对标世行评价体系,对标全球先进城市,对标广大市场主体关切期待,对标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要坚持改革先行,对营商环境改革过程中仍存在的一些具体实践问题,如部门政策不配套、行动不协调、地方不平衡,监管服务能力落后于简政放权幅度,信用体系建设与监管要求不匹配等,需要进一步自我革命。要坚持法治思维,将宁波优化营商环境多年探索、积累的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用足用好地方立法权,先行先试,启动开展科技创新条例等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立法研究工作;用法治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要坚持智慧精准,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打通政府部门的数据壁垒,推动各类信息交换共享,实现政务服务集成化、一体化;加强政务服务反馈,利用算法合理调配政务服务资源;善用政务数据洞悉公共服务需求,精准推送政务服务。

    构建开放新体制。扩大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带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全球高端资源配置能力。基于中国现有开放度和国际经贸环境变动趋势,未来宁波企业和产业在融入全球分工网络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通过贸易、投资便利化扩大市场准入开放,而且需要进一步关注如何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一定规则基础上实现对等开放市场、公平竞争。宁波要发挥开放优势、门户枢纽地位,不断推进更高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和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谋篇布局,建立高效的上下游产业链,凝聚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外部力量。顺应国际贸易数字化发展趋势,谋划研究构建数字自由贸易区、数字贸易丝绸之路等开放经济新引擎,构筑与全球接轨的数字贸易开放体系。紧抓标准制定权,鼓励领军型企业主攻国际标准的机制,推进国际标准自主创新、研制与推广。将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供应链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结合,打造“新兴城市融入全球经济的门户接口”。

    (作者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