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交通强国示范城市建设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1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着力推进宁波交通经济 打造万亿综合交通产业

正在施工中的宁波舟山港石浦港区沈海高速连接线新桥至石浦段工程,预计明年底全线完工。(来源:浙江新闻)
列入“十大千亿”交通工程的沪甬跨海大通道,是国家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标志性工程。

 

 

    林杨 周念         

 

    编者按

 

    交通对提高竞争力、推进现代化具有重要先导作用、支撑作用和带动作用。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交通经济发展,明确提出要培育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新优势,做强做优综合交通大产业。4月1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面推进高水平交通强省建设动员大会,推出了建设高水平交通强省的实施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举措,以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引领“两个高水平”建设,在建设“重要窗口”中打头阵当先锋。浙江省将着眼打造一批能够在全国领先、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重大项目,其中,“十大千亿”交通工程中有6个事关宁波。在交通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抢抓综合交通产业大建设大发展机遇之际,我市加快推进交通经济发展,打造万亿综合交通产业,对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牢牢把握交通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交通经济,是通过各种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工具以及相关设备和技术,提供人或货物空间位移服务的经济价值创造活动过程。在交通运输经济活动中,出现了专业性分工,产生交通企业即主要经济活动主体,交通企业的集合形成交通产业。结合交通运输活动本身的特征,可以归纳交通经济有以下五个特征。

    一是地位的先导性。这是交通经济的产业属性。这一特性决定了交通经济发展要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并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服务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特征愈加明显,未来将由传统产业向创新产业转变,这里面都需要发挥交通经济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二是方式的相容性。这是交通经济的自然属性。交通的自然发展规律必然是构建公路、水路、铁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统筹协调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这一特性决定了只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相互协调,各个区域之间相互衔接,交通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相互联系,交通才能真正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模式。

    三是产品的准公共性。这是交通经济的社会属性。交通运输就是提供交通基础设施、公共交通等社会化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形成货物、旅客运输等经营性服务,因而具有准公共产品特征。这一特性决定了交通经济的发展要不断满足人民在交通领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是要素的经济性。这是交通经济的市场属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装备购置都需要较大的资本投入和较长的收益回报周期,因而某种交通方式被选择之后往往不会轻易被放弃,而且会继续加大投入,以便充分发挥该方式的规模经济和密度经济,这就使得交通发展对相关要素的投入产生依赖。

    五是发展的周期性。这是交通经济的经济属性。由于宏观经济对交通经济运行规模、投入规模及整体效益的影响,交通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会周期性地出现扩张与收缩交替更迭,且与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基本一致。当前经济下行风险的加大将深刻影响交通经济的发展,交通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换挡阶段。

 

    深刻认识宁波交通经济发展现状

 

    1、交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显著,交通新兴产业比重有待提升

    一是交通经济对GDP的贡献显著。根据省统计局与省交通厅联合制定的《浙江省综合交通产业统计监测制度》,将综合交通产业定义为“以交通运输为核心,涵盖交通建筑、交通装备、交通服务等各类交通关联经济活动的总称”,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10个行业门类38个大类233个小类。近几年,宁波综合交通产业增加值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保持在14%以上的水平。其中,2019年全市交通运输业增加值524亿元,占综合交通产业增加值比重约为30%。以汽车制造业为主体的交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约占50%,交通建筑业及交通关联服务业增加值约占20%。

    二是交通经济有效激发市场活力。2018年交通运输业容纳就业人数27万人,贡献税收39亿元,贡献利润67亿元;宁波汽车制造行业规上利润和利润额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超过20%,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交通建筑业容纳就业人数5万人,贡献税收9亿元,贡献利润31亿元;交通关联服务业在就业岗位、税收及利润等方面的贡献较弱,市场活力有待激发。

    宁波交通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交通运输业和汽车制造业经济贡献显著,智慧交通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交通关联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潜力有待挖掘,综合交通产业四大领域亟待形成合力,创造交通经济新增长点。

    2、交通经济业务量保持领先水平,但增速呈放缓态势

    一是全社会运输生产稳中有升。宁波舟山港保持国际大港地位,2019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753.5万标准箱,居全球第三;完成货物吞吐量11.2亿吨,蝉联世界第一;集装箱海铁联运达到81万标准箱,跃居全国第二位。水路货运量完成3亿吨,同比增长13.2%;公路货运量完成3.6亿吨,总量全省第一。栎社机场旅客吞吐量首破1200万人次,铁路客运量完成6197.9万人次,公共交通客运量9亿人次。全社会运输生产保持全省领先地位,但港口吞吐量、公路水路货运量等增速较前两年下滑明显。

    二是交通投资高位运行。近年来,交通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持续保持在5%以上。2015年-2019年,全市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21.3亿元,预计“十三五”时期可完成投资1552亿元。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杭甬高速连接线、三门湾大桥等重大公路项目建成,2019年末公路总里程已达11374.7公里;穿山港铁路完工,铁路总里程达到378公里;梅山港区6#-10#集装箱码头工程8#泊位建成,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已达110个;栎社机场吞吐能力提升至1200万人次;宁波至余慈城际铁路、宁奉城际首通段、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建成投用,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达96.6公里。

    宁波交通产业规模居全省全国领先水平,但随着要素制约问题持续影响交通投资,贸易因素及环保要求等制约港口发展,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转型升级降低货运需求,交通经济运行速度已呈放缓趋势。

    3、交通经济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但结构有待优化

    一是交通市场主体蓬勃发展。物流企业数量不断扩大,2018年全市实际从事物流相关业务的企业达10610家,同比增长7.8%。汽车制造业加速崛起,全市汽车制造业规上企业增加至约600家。交通建筑企业亮点突出,宁波本地交通建筑建设企业213家。交通关联服务业中传统维修驾培行业占主体地位,维修驾培规上企业68家,新兴交通关联服务业规模有待扩张,交通金融与企业管理规上企业仅11家。

    二是上市企业构成交通经济的中坚力量。上市企业数量领先,市值规模居全国前列。宁波交通行业共有10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整体数量居全国前十水平,10家上市公司市值规模紧随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韵达股份、宁波港、宁波公运领跑各自板块。宁波在5个以上的交通物流细分领域拥有上市公司,展示出不俗的综合实力;7家企业为民营企业,体现了交通行业领域民间资本较高的活跃度;上市公司整体的资产负债率低于40%,举债经营的比例远低于上海、天津等城市。

    宁波交通经济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运输及汽车制造等企业发展步伐加快,交通行业上市企业表现亮眼,但交通新兴产业企业及大型企业数量规模尚有不足,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上市企业培育基础待夯实,主体结构需持续优化。

 

    精准定位宁波未来交通经济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大提出交通强国建设宏伟目标,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通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样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战略为我市交通经济发展拓展了新空间。我国以“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为引领,加速全球布局。新形势下,服务国家战略,加快推进6个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和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要求交通建设持续保持高强度投资规模,进一步增强产业带动性和放大效应,形成我市综合交通产业优势。“两个高水平”建设对我市交通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以“两个高水平”建设为目标,以改革为突破,推进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振兴实体经济、持续扩大有效需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也是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实现新作为的必然要求。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我市交通经济发展激发新动力。5G、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交通新材料等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涌现,交通与信息、旅游、金融、商贸等产业融合更为紧密。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谋划实施一批具有特色优势、能够带动全局的重大创新举措,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更加有效地促进综合交通产业提质增效。

    综合分析国内外环境新变化、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我市交通经济发展围绕宁波都市圈建设、大湾区经济发展,紧扣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要求,对标全省综合交通产业发展“463”行动,立足宁波产业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主线,聚力交通运输业、交通装备制造业、交通建筑业和交通关联服务业四大领域,谋划实施“四个一批”工作举措,瞄准市场需求,激发经济动能,推进协同发展,全面构筑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万亿综合交通产业,为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城市”、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宁波交通经济发展思路可概括为“1244”:坚持一个目标,聚焦两条主线,强化四大领域,突出四个抓手

 

    坚持一个目标

 

    就是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着力推动综合交通产业高效创新融合发展,打造质量效益型交通产业经济。

    党的十九大做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当前受国内外发展环境、资源要素制约趋紧和内生结构性因素等影响,交通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越来越困难,必须率先推进发展动力根本性转变,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聚焦两条主线

 

    就是聚焦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交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提高交通供给质量出发,通过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和集疏运网络体系,提升运输服务水平;通过优化交通资源分配结构,使交通新领域转化为新动能;通过优化市场主体结构,提高产业质量。重点平衡交通运输、交通装备制造、交通建筑及交通关联服务四大产业比重,培育大型化、专业化、国际化的运输企业,着重培育以智慧交通产业为代表的交通新型产业。

    治理体系现代化从提升交通行业综合治理能力出发,落实综合交通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要求,加快构建上下对口衔接、左右统筹协调的区域大交通管理模式;完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提升政策法规建设的系统性,增强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完善行业信用、行业监测、行业标准化、行业指标等体系建设;创新产业政策体系,建立并完善投融资长效机制,增强行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有序推进交通非现场执法等创新性行业管理模式,实现信息共享、精准治理。

 

    强化四大领域

 

    就是重点打造交通运输业、交通装备制造业、交通建筑业、交通关联服务业四大领域,实现联动高效发展。

    以提质、降本、增效为导向,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港航物流、道路运输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电商快递、智慧出行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互联网+”交通运输升级版,到2022年,全市交通运输业总产出超1700亿元。

    依托宁波装备制造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积极发展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高端船舶装备、交通工程机械等领域,构建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努力形成高端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新增长点,到2022年,交通装备制造业总产出突破480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超过40%。

    抢抓综合交通建设重大机遇,积极拓展重点工程领域,培育具备国内竞争力的本土领军企业,到2022年,全市交通建筑业总产出超1100亿元,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交通建筑企业集群。

    推动传统交通运输与信息、金融、旅游、商贸等行业深度融合,聚焦智能交通、交通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交通特色旅游、交通金融等交通关联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到2022年,交通关联服务业总产出超900亿元,建成国内领先的综合交通大数据集成平台,建成交通旅游融合示范项目10个以上,综合交通产业基金规模突破100亿元。

 

    突出四个抓手

 

    一是培育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首先是培育龙头企业。精准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领军企业,使其在规模、技术、品牌等方面对行业形成引领辐射作用。其次是培育行业骨干企业。支持和引导一批行业骨干企业通过产业链延伸、跨界融合、合资并购等方式,由单一产品制造、单一服务向集成制造、总包服务转型。再次是培育潜力型中小企业。实施“专精特新”和“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培育形成一批分工协作、经营灵活、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

    二是打造一批以创新为驱动力的产业发展平台。首先是建设产业创新平台。围绕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高端船舶装备、港航物流和航运服务、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打造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企业研究院等产业创新平台。其次是构建信息及大数据支撑平台。以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为统领,聚焦现代物流、多式联运、车联网等重点领域,打造互联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再次是建立综合交通产业基金。统筹财政资金、机构投资、民间资本等多方资源,探索设立综合交通产业发展母基金,及轨道交通装备、通用航空、港航物流服务、智慧交通等行业子基金。最后是打造会展服务平台。加强与国家、浙江省相关部门、协会及企业合作,打造综合交通产业形象展示、供需对接、创新成果转化的集成平台。

    三是实施一批有试点推广意义的重大产业项目。首先是引进一批战略性项目。强化中车产业基地、航天智慧科技城等平台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开展与中国中车等央企、国企的对接合作,招引一批战略性重大项目落户宁波。其次是推进一批合作共建项目。以港航物流、多式联运、信息平台、综合交通枢纽等为重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争取交通运输部、省交通厅在项目、资金、政策和人才等方面支持。积极推进交通战备基础设施、军民合用机场等军民融合共建项目。再次是扶持一批成长性项目。发挥我市民营企业发达、创新能力强、市场灵敏度高的优势,扶持一批轨道交通和航空高端装备研发、智慧物流、智慧交通信息服务等领域研发生产项目,培育产业发展新业态和新增长点。

    四是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人才团队。首先是强化高端引智。大力实施“3315”“泛3315”和“资本引才”计划,打造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重大引智平台,加大交通建筑、交通装备制造研发、现代港航物流和航运服务、交通信息、运管服务等领域领军型人才引进力度。其次是加强本地综合交通产业领域专业学科建设。深化与交通运输部天津水科院等重点院校合作,推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等加快发展,加快培养我市港航物流、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交通智能应用技术等紧缺人才。再次是完善“政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协调发展机制,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加快5G、物联网等高新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作者分别为市现代物流规划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高级经济师,经济师)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