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风向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15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现“诗与远方的牵手”

文旅融合大潮下,博物馆借势新生


实现“景区化”的中国港口博物馆,引流能力有望大增。(受访者供图)

    记 者 孙佳丽

    通讯员 李称称 汤丽莲

    

    

    

    

    

    

    

    

    走进游客中心,母婴室、医疗卫生室一应俱全;别致的集装箱复合体验店,已经成为知名的“网红打卡点”;食堂被改造成文艺范儿的茶餐厅,25元就能管饱……人们印象中的博物馆,大多是严肃、庄重,且缺那么点“趣味性”的,位于北仑的中国港口博物馆,却是一个“另类”。

    通过客流量数据,我们就能窥见这座博物馆的火爆。去年,中国港口博物馆接待游客近60万人次,同比上升15%,节假日期间日均客流量峰值超4000人次;今年4月开放后,该博物馆节假日的日均客流量达1300人次。近日,中国港口博物馆还获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诗与远方的牵手”。

    这座“国字号”港口专题博物馆,为何能在巩固收藏、展览、教育等功能的基础上叠加旅游属性,形成“文化+旅游+服务”的独特模式,主动拥抱文旅融合新时代?

    “高冷”博物馆试水景区化

    在宁波这座“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历史文化名城,“港口”是最重要的城市标签之一,“海丝”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主题。事实上,早在中国港口博物馆成立之初,馆长冯毅就计划着实现博物馆的个性化、景区化。

    “2014年,中国港口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两年后开始申报AAA景区,2018年又踏上了争取国家AAAA景区的征程。”冯毅回忆,在尝试申报国家A级景区前,不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有过犹豫——无论申报成功与否,他们的工作量都会大大增加。但冯毅的想法很坚定,申报国家A级景区,意味着博物馆要做好硬件、软件两方面的标准化建设,这有利于提升博物馆的影响力。

    “既然是有利的,为何不期待一下博物馆挂上国家A级景区牌子的样子呢?”冯毅笑着说。

    决定了,就撸起袖子加油干。为了实现“建设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中国港口博物馆率先从硬件入手。

    据了解,除了传统的博物馆功能区,中国港口博物馆按照旅游景区的标准,新建了游客中心、母婴室、医疗卫生室、儿童绘本阅读区、影视厅,还在博物馆广场建设了集装箱复合体验店,完善图书区、电子阅览区、国际报告厅、茶餐厅、纪念品商店、青少年社会教育互动区等功能区域。与此同时,博物馆的停车位数量增加到3000余个,满足了高峰期游客和逛展市民的停车需求。

    软实力,也是增加景区亲和力的关键。为此,博物馆打造了“互联网+”智慧景区,实现藏品数字化、展览虚拟化、讲解自助化,并推出展览导览和文化讲座在线直播、文创产品线上销售、公众活动线上互动等功能,满足不同地区游客在行程安排、在线学习、信息交流等方面的需要。

    “得益于超高标准的自我加压,准备好申报材料后,大家对拿下AAAA景区底气十足,结果确实不负众望。”冯毅说。

    海丝文化“助阵”港口旅游

    博物馆是文化事业单位,通常以社会效益为先。然而,博物馆拥有的文化资源、客群资源背后,也有一片值得挖掘的经济效益“富矿”。业内人士表示,既要充分激活博物馆的专业化优势,促进旅游业整体品质提升;还要把旅游业注重效能的意识应用到博物馆建设中,带动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以此实现文旅融合,推进“宁波文化+宁波旅游+宁波服务”协同发展。

    作为宁波景区型博物馆的典型,中国港口博物馆正在这条“跑道”上发力奔跑。它的秘诀,就是用好“海丝文化”这一“大IP”。

    “用好‘海丝文化’,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此,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李称称如数家珍。

    连续策划的“向海而生:古罗马海港的传说”“向东是大海——纪念郑和下西洋特展”等“海丝”主题展览,诠释了“一带一路”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依托全省首批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推出了以“港口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游路线,打造了“我与港博同成长、万物启蒙研学营”等6大文旅融合品牌,建起传播海洋文明的学习平台;与罗马国家博物馆、香港海事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建立友好博物馆关系,引进国内首个古罗马海洋文明展,成为全市唯一连续4年荣获陈列展览精品奖的博物馆;提炼“海丝”素材,创意开发国内首款“海丝”主题桌游、集装箱U盘等200余款主题文创,还曾在梅山湾沙滩公园开设文创售卖点……

    与此同时,中国港口博物馆成为中轴点和主阵地,它以“海丝”IP为引线,串起了区域内众多景区和相关配套设施资源,形成全域旅游协同发展的格局。

    “目前,我们正整合宁波舟山港区集装箱码头、天童寺、庆安会馆、永丰库遗址、梅山湾沙滩公园等资源,点亮全区域的‘海丝’主题旅游线路,同时借助宁波国际港口文化节、博地影秀城的‘甬秀·港通天下’、北仑南窗沙滩音乐节等文旅活动吸引游客。”冯毅告诉记者,“我们的探索才迈出第一步,要做的事还有很多,任重而道远。”

    下一步,中国港口博物馆计划改造提升港口科学探索馆和数字海洋体验馆,在机场和轨道交通开设文创小店,还计划联合文创企业,结合不同展厅主题打造专属文创产品。

    依托博物馆,文旅融合“向深走”

    宁波的文旅融合继续“向深走”,博物馆该如何发挥作用?

    业内人士表示,博物馆天生有着浓厚的文化属性和历史底蕴,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就需要提升旅游参与度和体验感,把“高冷”的博物馆变得“平易近人”,让“阳春白雪”变得“下里巴人”。

    “博物馆需要景区化,但博物馆和景区依旧存在区别,需要精准研判、找准融合的方向。”冯毅认为,景区需要吸引大众,必须避免过度学术化。为此,他想了十几个展览的标题,最后决定采用“我从远古来——史前宁波人的生活”,从衣、食、住、行、思五个角度,让游客可以轻松地了解“宁波人为何是宁波人”。

    原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曾提出“新旅游六要素”,即商、养、学、闲、情、奇。博物馆也能与餐厅、时尚、酒店、音乐会、婚礼等要素融合,创造一批“博物馆+”差异化产品,让博物馆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地标和功能完善的新型旅游服务平台,使文旅融合产生“1+1>2”的效应。

    如今,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已不再是新鲜事,但如何开发,仍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专家建议,要遵循“有创意、合文化、强体验、低成本”的原则,开发真正符合大众消费审美和需求的文创产品。

    不少宁波的博物馆已经行动起来。

    天一阁博物馆和广博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计划为“中国读书人”打造专属的文具产品及关联产品,合力开发天一阁这个有着浓厚历史底蕴的本土IP;宁波博物馆举行文创创意设计大赛,收集769件参赛作品,充分展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历史遗迹;中国港口博物馆则亮相文博会,用环保、方便移动的集装箱打造体验空间,摆放近百件文创产品。

    文旅融合的大潮下,宁波的“博物馆们”正借势谋新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