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21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统筹兼顾综合施策

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

宁波市江北区一家公司负责招聘面试的工作人员,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和在家里的求职者进行线上对话。 (来源:人民图片)

    

    

    

    熊若愚           

    

    观点提示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但国际疫情严峻复杂、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我国发展所面对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疫情对就业形势的影响,指出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特别是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强调要“扎实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全面落实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

    稳就业必须统筹兼顾,综合施策。要把积极就业政策纳入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守住充分就业这个经济增长速度底线。

    落实稳金融、稳投资政策措施,增加金融行业就业岗位,以投资增长促进就业岗位增加。落实稳外资、稳外贸政策措施,努力降低疫情对外资外贸的影响,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保住就业岗位不大幅下滑。有选择地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将部分就业岗位转移到国内。优化营商环境,提振经济预期,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通过积极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就业。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技能,提升职介服务效率,扩大公共就业服务覆盖面,显著提高劳动力市场匹配水平,进一步提高就业率。

    

    积极扩大医疗和健康领域就业规模

    

    

    追求健康生活是人类的天性,逐步提升医务人员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些地方出现“人等床”现象,医务人员、医院、医用物资都存在明显的短板。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医疗健康领域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例都相对偏低,现在提高比例正当其时。扩大医疗和健康领域就业规模,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全面加强各级疾控中心建设,增加人员编制,升级软硬件设施,做好重大疾病防控工作。高度重视重点人群健康,加强妇幼保健院、养老院、康复中心建设,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布局建设更多医院,扩大医学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加强社区和农村医疗点建设,提高医务人员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加大医药科研投入力度,提高医用物资产能和质量,扩大医用物资战略储备,吸纳更多人力资源到卫生和健康领域就业。

    

    积极扩大教育领域就业规模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教育强盛才能振兴中华。从国际比较看,教育领域是我国就业潜力最大的领域之一。人均年收入跨越1万美元之后,人们对更好教育的追求更加强烈和急迫。扩大教育领域就业规模,必须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优先安排教育,在财政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教育,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教育。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大学生招生规模,尽快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与人均收入相适应的水平。加强教育网络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使乡村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夯实义务教育根基。前瞻规划布局城镇学校建设,增强容纳能力,加快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规模,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让爱学习的人享受高质量的终身教育。扩大师范院校招生规模,优化教师与学生比例,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领域就业岗位。

    

    积极扩大科技领域就业规模

    

    

    中国要强盛、中华民族要伟大复兴,就一定要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就一定要持续提高科研人才占国民的比例。科技领域就业岗位既是宝贵的就业资源,还是扩大就业的重要动力,是高质量就业的发动机。扩大科技领域就业规模,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强国战略,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着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大国家实验室建设力度,加大科技人才培育力度,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扩大科技领域企事业单位就业容量。与此同时,还要优化政策举措,促进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发展,在扩大内需的同时增加优质就业岗位供给。

    

    积极扩大新基建项目就业规模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扩大就业立竿见影的办法之一就是上项目。扩大新基建项目就业规模,必须把握好基础设施发展规律和特点,统筹好存量和增量基础设施,统筹好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加强用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加快补齐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物流等传统基础设施短板,这既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长远之策,又是稳就业的现实需要。要进一步强化对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指导,完善政策环境,创新体制机制,支持构建多元化的示范和应用场景,加强前瞻性、引导性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新型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以新型基础设施为牵引,统筹推进更多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等项目建设,推动传统基础设施优化服务和提升效能,构建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设施体系。

    

    积极扩大扶贫项目就业规模

    

    

    务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民工就业难比较突出。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2707个贫困村和551万贫困人口,年内必须实现脱贫摘帽。中西部22个省安排扶贫项目35万多个,确保这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对于扩大农民工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具备条件的项目必须及时开工建设,暂时不能开工的项目也要做好前期的设计、评审等工作。对积极吸纳贫困人口就业发展的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车间,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对政府采购项目,进一步优化采购程序,加快建设进度;对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急需实施的项目,优先安排资金予以支持,确保早开工、见实效、稳就业。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加强对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向低收入人口发放消费券等方式,解决农产品等生活必需品卖难等问题,切实扩大国内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积极扩大政策性就业规模

    

    

    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行非常之策。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和就业形势面前,必须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运用更加有为的积极财政政策和更灵活有度的货币政策来促进和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要站在为党和国家储备人才的战略高度,用足用活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激励措施,充分发挥人才蓄水池作用,千方百计挖掘就业潜力,大规模开展就业见习,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招录规模。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要抢抓政策机遇,推动在建项目建设,力争多开工一些重大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带动用工需求,将劳动力之水引导到项目工地这个大蓄水池之中。在短期内,还可通过增加疫情防控岗位、强化志愿者服务、支持公益性就业等渠道吸纳一批临时就业人员,为疫情防控和稳定就业作出特殊贡献。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报刊社副总编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