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22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知生活冷暖,传递媒体温情

——访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原副社长范伟国

1986年,范伟国(中)采访来宁波考察投资的外商。(受访者提供)
范伟国旧照。(受访者提供)

    

    

    记者 张正伟 

    

    【人物名片】

    范伟国,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1951年出生,1980年进入宁波日报社,从事经济报道,担任工交财贸部副主任、城市部主任。1992年奉调至中共宁波市委宣传部、人民日报社工作,曾任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副总编兼《国际金融报》社长、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等职。

    在宁波日报社工作期间,范伟国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宁波经济变迁,通过一篇篇反映现实的稿件为改革开放鼓与呼,为群众解忧纾困。1981年采写的《源康坚持23年办好裁片柜》获得浙江好新闻一等奖,成为报社首位浙江新闻奖获得者。之后采写的《一菜一汤四两饭花钱三角三》《设计,明天的市场》获得浙江好新闻二等奖。《用眼睛“写”新闻》一文荣获中国新闻奖。

    

    小笔头写大时代

    

    1980年春天,范伟国进入宁波日报社,在工交财贸组从事经济报道。那时宁波的商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三江口,改革春风吹来,一切发生了变化:国营商场搞承包,个体开起了小饭店,永远只有一种表情的营业员,脸上有了笑容……

    范伟国迈开双腿,进菜场、逛商场、下馆子,捕捉市场的每一次脉动,报道甬城经济的每一点变化。

    

    记者:范老师,人们常说“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作为外地人,或者80后的宁波年轻人,都对改革开放之初的宁波充满好奇,你能不能为我们重温那段岁月?

    范伟国:现在的宁波,商场超市处处有,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宁波只有江左饭店和几家国营百货商场。随着改革开放,宁波迎来了商业变化的时代:国有商业尝试走向市场,个人可以办实体商业,合资商场也慢慢多了起来……

    时代的变动,为经济报道提供了多元视角。记得1980年8月,部里领导派我去东钱湖莫枝镇采访一家集体饭店与国营饭店同台竞争的事,我去了后有了新发现:一家待业青年开的饮食店也经营得不错,与这两家饭店竞争毫不逊色。回来后,我写了通讯《莫枝镇上三花争艳》,不但上了《宁波日报》重点版面,还受到省、市相关部门的重视,被《浙江日报》转载。

    时代重塑宁波经济,许多引领风气的商业模式就是在那个时候萌芽的。比如,1980年,“二百”就营业员与顾客发生争吵展开服务大讨论,列出5条整改意见。如今看来,或许这就是“二百”长盛不衰的原因。再比如1981年,全市15家商业厂店试行经营责任制。1991年,华联商厦拆除柜台开架销售。这些,都引领了潮流。作为记者,能够见证并报道,是一种幸运。

    记者:范老师,正如你所说,时代重塑经济,现在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你觉得宁波的商业应该如何发展?

    范伟国:万变不离其宗,我认为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传承与创新两大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商业竞争更加激烈,但机遇也更多。宁波商业首先要适应时代做好创新文章,其次要把宁波长期形成的以诚实守信、热情豁达、精明细致等为代表的商业精神传承好,形成新的竞争力。

    记者:经济报道一直是《宁波日报》的重点,这两年宁波正在建设国际消费城市。你能不能结合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的经历,介绍媒体如何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经验?

    范伟国:我也关注了《宁波日报》在这方面的报道,写得非常好。党报应该与时代相呼应,在推动城市经济方面发挥作用。宁波商业有着童叟无欺、秤准量足、包退包换等优良传统,《宁波日报》可以结合一些百年老店的报道,加强老底子商业传统的宣传推广,还可以利用宁波通江达海的优势,推动富有地方特色的山乡产品和海味产品市场建设,建成与上海“洋码头”相媲美的宁波“海码头”。

    

    “柴米油盐”见温情

    

    湖东百货商店乐于经营分厘钱的小商品、开明豆腐工场薄利也大干、阿毛饭店六角钱就能吃上红烧塘鱼……范伟国的稿件中多“柴米油盐”,经常为商家关爱百姓、服务优质叫好。

    做一名有情怀的记者,感知生活冷暖,传递媒体温暖,范伟国在宁波日报社工作的12年,一直坚守这样的初心。

    

    记者:读你的获奖作品,觉得题材虽小,但很有温度,能不能请你谈谈写这些稿件的出发点?

    范伟国:改革开放初期,新理念、新模式与传统的商业坚守激烈碰撞,人们面临一些取舍,比如,商品价格完全可以按照市场法则上涨,销售出去就好,还要像以前那样服务到家吗?

    我认为,发展市场经济是对的,但也不能置消费者于不顾:价格上涨了,但是不是要考虑百姓的承受力?买卖自由了,但服务热情不但不能丢,反而要发扬光大。

    1981年,我到源康布店采访,发现虽然“裁片卖一叠,不如呢绒卖一尺”,但源康人坚持为市民提供这些零头碎脑的服务,体现了宁波商人顾客至上、节约细致的精神,“剪刀头下省棉布,生意虽小意义大”,值得宣传。《一菜一汤四两饭,花钱三角三》同样如此,只要不亏本,一家商业企业要尽可能以顾客为中心,薄利多销。

    记者:今天,我们这些年轻记者也在尝试从新的角度、新的题材报道宁波经济的变化,比如,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我们推出了“化危为机,触摸宁波消费新脉动”专题报道;去年,我们策划推出了“寻找宁波城市伴手礼”活动等。范老师,不知你对我们的这些做法怎么看?

    范伟国:这些做法很好,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需求,传承老字号、挖掘新业态也是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商业发展的步伐非常快,新闻宣传要善于发现新变化,写出好新闻。

    

    多看勤思方有获

    

    田野调查、出书写文章、更新公众号……退休后的范伟国似乎更忙了,从2016年开始,他保持着每年出一本书的节奏,今年,继《诗词岁月》《浮生记趣》《浮生记闲》后,《浮生记悠》又将摆上书架。

    甬上作家严凤菊读了《浮生记趣》后,称赞范伟国“归来依然是少年”。笔耕不辍,是范伟国退休生活的一种方式,又何尝不是对年轻记者的一种为人师范?

    

    记者:范老师,除了获奖的几篇作品外,我发现你写的《入夜,东门口别有一景》《百年老店俏争春》《湖东百货商店乐于经营分厘钱的小商品》等稿件,让人感觉到你一直走在基层一线。现在我们也在倡行记者要践行“四力”,提升职业素养与工作能力,请你给我们传授一些经验。

    范伟国:跑经济的记者要“会生活”,要多走多看。锻炼“四力”,脚力是基础,多跑才会发现新事物,打开思考的空间。

    我在宁波日报社做记者时,基础比较差,带我的肖容和吕宪平两位老师教育我要多下基层。那几年,我天天跟在两位老师后面跑,去四明山革命根据地采访,一连七八天吃住在乡下;早市逛菜场,夜市逛商场,发现问题就到一线去找答案。

    记者:我们也经常赴现场采访,在写作时却发现题材太多,整理不出重点。在这方面,你可以指点一二吗?

    范伟国:记者工作想有所突破,要学会多思考,做“聪明人”。1984年春,谷牧来宁波调研,当时市里有领导提出利用北仑深水良港优势建立大型钢铁冶炼企业,当场就有一位老者表示反对。这位老者是一名水利专家,他通过详实的数据来支撑观点。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发现记者不能只会跑新闻,还要会思考、有主见。记得当时的《宁波日报》总编何守先对我说:“写消息和通讯只是记者的基本功,会写评论才能知道新闻的精华所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在经济报道中注重写市场观察、采访札记和经济评论。1991年,我在市区发现了一家工业设计事务所,认为这是个新鲜事物,宁波需要更多这样的业态来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于是写了篇采访札记《设计,明天的市场》。当年,这篇稿子获得了浙江好新闻奖。这是我进入宁波日报社10年后再次获大奖,非常高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