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22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也说“内行”领导与“外行”领导

    

    

    罗浩声

    

    近日,时评版刊发两篇关于“内行”领导与“外行”领导的文章,引发不少共鸣。引发共鸣,是因为类似的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是因为作者讲清了其中的道理。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在某个地方、某个单位工作久了,肯定会遇到各式各样、不同风格的领导者。有专业出身、看问题入木三分,遇事直击要害,并善于“化腐朽为神奇”的“内行型”领导;有虽非系统内产生,却能很快进入角色、干得风生水起的“外行型”领导;也有“科班”出身、“才艺”出众、工作投入,却把一副“好牌”给打烂的。总之,让人肃然起敬、深为佩服者有之,让人同情、惋惜乃至痛心者亦有之。那么,对于“内行”领导或者“外行”领导,当如何看待?我亦赞同用辩证眼光。

    一方面,“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在社会管理精细化、干部队伍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人岗相适”通常是组织考察使用干部的一个基本条件。用谁不用谁,提拔谁不提拔谁,有一些必须考虑的关键性要素,如有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有没有相应的工作经历等。平时我们常说的“又红又专”的“专”,强调的就是专业素养、业务能力。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行政机关,过分强调专业出身,以“郑人买履”的方式去选人,有时候恐怕未必能找到“中意”的人选。“鞋子合不合脚,还得穿上去走两步看看”。用发展的眼光看,曾经的“屠夫”上了“手术台”,曾经的“文盲”上了“讲台”,也并非不可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不少过去舞枪弄棒的军事干部,成长为外交、司法、经济等专业领域的杰出领导者,就是很好的例证。可见,干部任用要重“出身”,但不能唯“出身”。

    选贤任能,国之大事也。清代顾嗣协有一首哲理诗《杂兴》,将用人的奥妙概括得十分精辟:“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选准用好干部,在坚持政治标准的同时,贵在堪用、适用,贵在因材施用、用人所长,而不是求全责备,简单地以“外行”或者“内行”来取舍。

    “愿做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从干部自身成长而言,服从组织安排是第一位的,而且应该是无条件的。把你往哪里放,是从事“内行”工作,还是“赶鸭子上架”去挑“外行”的担子,个人并无多少“挑三拣四”的权利。而一旦把你放在这个岗位上了,你就应想尽一切办法去履职尽责。熟悉岗位、胜任工作,凝聚合力、驾驭全局,这些是必修课。尤其是从“外行”领域进入“内行”系统,更得下一番苦功夫才行。

    回到问题本身,如果接受了“外行”领导“内行”的任命,又当如何?以笔者观察,有些禁忌是不能犯的。比如,“情况不明决心大”,遇事拍胸脯,决策拍脑袋,出事拍屁股。这样的“三拍”干部,怎能让人信服?比如,“胸中无数点子多”,刚到一地,“东南西北”还没搞清,基本情况还没掌握,就急于抛出“三大战略”“五大举措”,要别人围着你的点子转,不闹笑话才怪呢!比如,“恃权傲物一言堂”,本来就不懂,还要端着架子,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建议,搞个人说了算,班子岂能团结?人心怎能不散?犯此“三忌”,不要说搞不好工作、被贴上“外行人”标签,恐怕离“挨板子”也就不远了。

    没有“升”而知之,只有学而知之。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外行”领导要想有所建树,得到“内行人”的尊重,并没有捷径可走,还是应投身实践,老老实实地拜群众为师,去接受岗位的历练,去接受困难的磨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