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一代飞行员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新生力量 (陈琳 摄) |
|
飞行员正在进行滚轮训练 (丁明 摄) |
|
舰载直升机准备起飞 (刘冬冬 摄) |
|
舰载直升机正在升空 (刘冬冬 摄) |
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刘冬冬 陈琳 有这样一种战鹰,生来与舰艇互为一体!有这样一个群体,注定在远海大洋高飞! 作为海军航空兵作战体系中的一员,舰载直升机部队作战任务多元,使命任务艰巨。在这支部队中服役的年轻飞行员,就像一群雏鹰,需要经历多重考验。而当“雏鹰”观望蓝天白云时,他已有了勇气,那就是振翅九霄。这一刻,他们完成蜕变成为“海天雄鹰”,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海空轻骑兵”。 初啼 雏鹰的逐梦之旅 “有梦就有蓝天,相信就能看见,非常庆幸当初的选择,是蓝天给我梦想插上了翅膀。”多年后忆起往事,海军某舰载直升机飞行员李鹏飞依然无悔自己当初的决定! 2003年夏天,18岁的他没和家人商量,就报名参加招飞体检。家人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打来电话让他慎重考虑,就连老师也发来友情提醒。但李鹏飞的心中有一个飞行梦,所以在通过层层严格选拔后,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开启了自己的逐梦之旅。 当年7月,李鹏飞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录取,学习航空飞行与指挥专业。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破茧成蝶从来都是痛苦的过程。 飞行员,体重有着严格要求。但入校后不久的一次体检,让李鹏飞很苦恼——他78公斤的体重超标了,标准是70公斤。因为这事,教员找到李鹏飞,让他减肥,不然会无缘飞行梦。 跑步减肥,这事说说容易,但做起来是真的难,让李鹏飞吃足了苦头。尤其是学校里令同学们闻之腿抖的“三六九”(3公里、6公里、9公里)课目。没有足够的毅力坚持下去,淘汰出局是必然的结果。但李鹏飞坚持了下来,并且日复一日的跑步锻炼让他成为马拉松达人,体重也最终保持在标准线。 如果说减肥只是逐梦之旅中一个不起眼的小插曲,那么实操无疑是一道坎,跨不过去那就一切皆休。作为最早一批放“单”的飞行学员,李鹏飞在首次坐进驾驶舱后,立刻由先前的兴奋转为恐惧——人类向往天空,同样畏惧天空!“小飞机驾驶舱和大飞机不一样,有点像关在鱼缸里,小飞机又不稳定,一阵风就会乱晃。”第一次飞行训练课,他在6分恐惧、4分兴奋引起的全身颤抖中结束…… “任何情况都不能动摇自己对飞行事业的追求。”这是李鹏飞在成长中获得的重要感悟。 他也曾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一次,在飞机即将降落时,天气突然变坏了,跑道能见度瞬间降低,飞行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李鹏飞当时就只有一个念头:“战鹰就是第二生命,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把战鹰飞回去。”他和同机战友沉着冷静地操纵飞机,及时修正航向,50米……20米……0米,战机终于大坡度强行落地。 还有,在学院一次常规飞行训练中,他升空后突遇“团雾”,地面能见度只有20米。准备着陆时,李鹏飞第一次将飞机下降到100米,仍看不到跑道;第二次下降到50米,视野里依旧雾气弥漫。此时,油量已所剩无几,他当机立断开始第三次强行着陆。地面上,发动机轰鸣声越来越近。浓雾里,李鹏飞迅速调整状态,在主跑道侧方着陆接地。不久,他的身影在浓雾中渐渐清晰。“太惊险了!”地面官兵振臂欢呼。 展翅 海天雄鹰初长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一批批像李鹏飞这样的“雏鹰”在经历多重考验后,进入了新的天地,而当他们敢于观望蓝天白云时,表明已有了充足的勇气,他们已不再是“雏鹰”,应该称呼他们为“海天雄鹰”。 “自主搜索舰艇位置、降低飞行高度,5米、4米、3米……”隆冬时节,东海某海域,夜色如墨,风急浪高。 抓住舰艇甲板相对平稳的一瞬,飞行员肖高尚驾驶直升机稳稳地降落在中心标志圈内。反舰战术、海上低空、野外机动……连日来,他带领一批“新丁”在海上联动开展跨昼夜、大场次飞行训练,全力提升团队全天候作战能力。 军人使命装心中,就不怕生命悬空中! 前年,肖高尚所在的舰载直升机团换装新型国产直升机。面对挑战,他勇敢地飞了第一个架次、打第一枚实弹……团队首次海上着舰训练,他又无所畏惧地率先驾机升空。四周气流极为紊乱,直升机如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肖高尚驾驶直升机时而悬停,时而转向,根据海上情况建立下滑线,选准切入角度,平稳降落在飞行甲板上。“这是速度、高度、角度的完美结合!”那一刻,肖高尚完成了“刀尖上的舞蹈”,更完成了一次作战准备的超越。 “我也是这么走过来的,老带新,大家一起进步!”肖高尚说,他一直认为,团队强大才是真的强大,所以也和前辈们一样,在竭尽全力带教新飞行员。有时,一个飞行日他就要飞近9个小时,手把手地教,一杆一舵地带。在他的带领下,先后有十余名空勤完成新机型参战资格训练。 他的付出也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盛夏时节,直升机舱内超过50℃,蓝色的飞行服满是白色盐霜;数九寒冬,随着飞行高度爬升,气温不断下降,就算戴着手套,也挡不住金属驾驶杆传向指尖的冰冷…… “这半年我感觉自己的技战术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毕业不到两年就完成特情处置、超低空对海突击、野外战术起降等险难课目训练,新飞行员王铜练的出色表现,同样离不开背后那群默默付出的人。而在以往,要达到这样的水平,需要4年到5年的磨砺。 飞翔 群鹰争先强军有我 杭州湾,海风习习。4月初,飞行员程尧随舰执行实战背景下的海上任务。“舰载机起降部署!”早上8点,任务机组接到紧急命令——远方有一“不明国籍船只”,命舰载直升机迅速起飞前出查证。 程尧驾驶舰载直升机低空隐蔽机动至目标海域后,迅速锁定目标,机组立即规划航线、下降高度、抵近侦察,识别目标并判明情况。与此同时,临检拿捕任务相继展开,程尧迅速返航配合舰艇做好再次出动准备。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明危险目标”再次靠近,程尧再次驾机起飞向目标高速机动,随后在目标船只上方盘旋监视,并向载舰通报目标情况,为编队顺利实施临检拿捕提供实时信息保障和空中支援…… 作为舰载直升机部队,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是该团战斗力建设的重难点。如今,通过开展常态化跨昼夜着舰训练、多课目驻舰任务,舰载机飞行员经常与舰艇官兵同训练同生活,经常性交流装备特点和战法训法,舰机协同的训练效果越来越凸显。 以常态化任务牵引为辅,让每名新飞行员都置身其中,在真打实备中磨砺技战术水平;统一标准操纵动作,克服孤僻动作,在飞行教员带飞中设置特情危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作战能力。实战化背景下的舰机协同训练,让飞行员在逼真的战斗条件下练组织协同、练战术战法、练心理素质,特别是年轻飞行员的实战能力得到提高。 “舰载直升机的主要作战平台是舰艇,飞行员必须默契地协同作战,才能配合舰艇顺利完成目标。”从事飞行20余年的参谋长李洪雷,带领教学团队制定了舰载直升机飞行员针对性培养教学规范。他一再强调,训练要“新员带上舰、新进课目带上舰、战术课题带上舰”,因为他们是一个整体。 海天之间,云飞浪卷、铁翼飞旋。青春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理年龄,更是一种昂扬奋斗的精神状态。作为戍卫祖国海疆的舰载直升机飞行员,肖高尚、李鹏飞等一批优秀的飞行员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祖国。而他们身后,又一代年轻人正在成长起来,时刻准备接好“海空轻骑兵”接力棒。 随叫随到的“110书记”李则龙: 从前线到乡村 老兵初心记心头 记 者 王晓峰 通讯员 詹 芳 连续16年,每到固定的日子,他都会穿上昔日的军装,佩戴上纪念章,来到卓兰芳烈士纪念馆缅怀历史。这位“怪人”就是奉化松岙镇海沿村党总支书记李则龙,今年63岁,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是奉化首届“最美退役军人”。他还有一个雅号,人称随叫随到的“110书记”。 19岁那年,李则龙报名参军,在部队刻苦学习,曾获得全军投弹能手、特等射手等荣誉。1979年2月,他随部队到边境前线参加战斗,还负过伤。直到1980年9月,李则龙退出现役,随后做起了鳗鱼苗生意。生意越做越红火的同时,他心里总感觉有点空落落的:毕竟国人都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2000年,他如愿成了一名共产党员,心头的记挂越来越强烈——能不能为村里出点力、做点事。2003年12月,李则龙成功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2017年5月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任村党总支书记。 “以前上前线是保卫祖国,现在服务群众是振兴乡村,都需要有一颗奉献的心,要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从前线到乡村,李则龙始终牢记党的宗旨,退伍不褪色,继承和发扬部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 他的“110书记”外号,也是有来头的。海沿村有20个村民小组,村民之间、村民和外村村民之间总会有大大小小的矛盾。而一有事情,他总是放下手头的事,第一时间赶到,无论大事小事难事烦事,都认真对待。2013年时,他还获得了“宁波市金牌人民调解员”荣誉称号。 李则龙的这股认真劲,也获得了所有人的认同,不服不行!比如,今年春节前,李则龙不慎摔倒受伤,医院治疗后仍出现晕眩、呕吐、头痛等现象,再次被送医。后来,医生要求他待在家里静养。但是,疫情突然来袭,海沿村是一个有着3000人居住的大村,防疫任务重、工作量大。李则龙忍着病痛,坚持做好入户排摸、防护宣传等工作,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最前线,每天坚持工作12小时以上…… 李则龙的“不要命”,所有人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在小城镇整治过程中,他风里来雨里去,顾不上左腿旧疾复发,昼夜“钉”在施工现场,确保占大半个镇区的海沿村范围内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在污水、自来水改造工作中,他又深入群众、耐心说服,及时化解各类矛盾,保障了工程进度;他还带领村民做好该村红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功创建“省3A级景区化村庄”…… 这些年来,在李则龙的带领下,海沿村发生了大变化:农村文化礼堂、清廉村居、生态公墓、前山梅花园等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完工,不仅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也让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同时,“兰芳故居 红色海沿”的名头也越来越响亮。 防疫不能松,训练不能误 余姚民兵锤“血性”练“兵味” 记 者 王晓峰 通讯员 吴炯峰 杨月云 新时代的民兵,有新作为。 如今新质民兵力量在应急救援领域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民兵+民间”的救援模式也早已在我省落地生根。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唯有“练,练,练”。余姚民兵就在积极防疫的同时,深入开展“练兵”工作,在“瘦身”中实现“强身”。 “加油!风浪越大,越要迎浪而上,台风天只会比现在的情况更糟糕!”前不久,余姚民兵防汛抗洪专业联训在当地牟山湖水上综合训练场开训。尽管湖面上风大浪急,但教练员张东辉一如既往地激励队员们奋力向前冲。 从4月15日起,余姚进入梅汛期,民兵作为防洪抢险主力军和突击队,防汛抗洪技能训练至关重要。“去年台风来袭,我因为没有水上救援的技能,没能参加驰援临海的任务,很遗憾。”来自阳明街道的“95后”民兵吴铠这次终于没有被落下。橡皮艇操作机的安装与使用、徒手绕桩划舟两次、船桨绕桩划舟两次……一天下来,累得够呛,收获却是满满。 如今,民兵队伍中增加了水上救援、无人机操作、工程维护等新质力量,这些全新队伍的建设没有现成“模板”,需要不断地练,不断地“摸着石头过河”。在余姚,为全面加强民兵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的军事素养和业务技能,当地人武部在严把疫情防控关的同时,制定了各种集训计划。 “疫情当前,责任如山。越是特殊时期,越要抓好练兵备战,不能让训练停滞。但是同时也要做到防疫、训练两手抓。”余姚市人武部相关负责人说,一批批受训民兵继承与发扬了前辈“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战斗精神,圆满完成各项训练任务,锤出了“血性”,也练出了“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