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20-05/27/A4/6343575_bw-zhangwei_1590501394543_b.jpg) |
小志愿者在检查垃圾分类情况。 (陈巍 何峰 摄) |
本报讯(记者何峰 通讯员陈巍 岑思懿)5月21日,镇海区九龙湖镇思源社区“四点钟学校”的20多名小学生放学后分批次穿上蓝色的志愿者背心,在社区工作人员陪同下,清理社区卫生死角、入户检查居民垃圾分类情况。 小志愿者工作起来格外细致认真。对分类达标的住户,他们会在垃圾桶上贴上笑脸贴纸;对分类不到位的住户,他们则会“板起面孔”督促住户改进。“每周上门检查,每月还要进行评比,优秀家庭有奖励。”小志愿者说起垃圾分类头头是道。 “如何让孩子们在‘四点钟学校’的两个小时更加充实而有意义?我们发挥‘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动员孩子们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思源社区党支部书记严巧娜介绍,依托“四点钟学校”,社区成立了“蓝精灵垃圾分类小队”,20多名小队员结对社区100多户家庭,定期对结对家庭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督导。 “九龙湖镇‘四点钟学校’的品牌由来已久,我们正积极推进 ‘四点钟学校’的二次创新,让孩子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小公民。”九龙湖镇相关负责人说,他们正在探索将文明创建、垃圾分类等社会事务导入“四点钟学校”,帮助孩子拓展素质、立德树人,成为“文明小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