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28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操觚谨守文心在 发刊当为时代谋

——访宁波日报社原副刊部主任贺圣思


贺圣思旧照。(受访者供图)

贺圣思(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黄芳 摄)

    

    

    

    

    

    

    记者 顾玮 

    

    【人物名片】

    贺圣思,1938年4月出生,1980年4月至1992年9月任宁波日报副刊编辑、副刊部主任,1992年9月至1994年12月任宁波日报周末专刊部主任,1995年1月至1998年4月,任宁波晚报副刊部主任。他是《宁波日报》复刊后的第一批报人,因为年长,更因为学识渊博、为人亲和,同事和读者亲切地尊称他为“贺伯伯”。

    退休之后,贺圣思潜心于书、画、印的世界,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顾问,省中国画画家协会会员,宁波印社会员。2018年,“九九归一——贺圣思书画作品展”举行。2019年,参与“甬上四老”书法篆刻作品展。

    

    文化引领“变”起

    1980年《宁波日报》复刊,正逢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思想观念上尚存在诸多“惯性”,当年《宁波日报》副刊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状写人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发挥文化引领的积极作用。

    

    记者:副刊园地百花齐放,反映着人们的所思所想,同时对提升报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有着重要作用。贺伯伯,您多年来一直坚守副刊岗位,透过副刊这个窗口,观察、记录着我们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和瞬息变化。在您记忆中,当时的副刊版面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贺圣思:报纸副刊可以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镜鉴,《宁波日报》副刊从复刊到今天一直沿着文化培植、文化引领这条道路发展壮大。回想复刊之初副刊部(当时叫政法文教组)的采编人员除周律之老师是老报人外,其余是从基层招来的“文学青年”,像我之前在梅山晒了22年盐,我们这帮人没办过报,不懂新闻业务,都是一边实践,一边学习。到了第二年,才分配过来徐正、陈雅珍等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

    20世纪80年代,正值“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时期,人们面临着文化观念思想意识的转变,因此副刊承担着文化引领的重要功能。当年的副刊内容分为两块,一块文学,一块文艺。杂文和随笔是副刊的主打栏目,发表的多是紧扣时代脉搏的观点申辩和文化传播的文章。

    邀请名人写专栏,是当时扩大《宁波日报》副刊影响力的一大举措。我们通过各种联系渠道,约请在外宁波籍名人为家乡副刊撰稿,像徐开垒、冯骥才、秦加林等名家都为副刊寄来文章。而宁波本地的一些文化人如方亮、裘孟阳、谢枋、周冠明等则成了副刊版面的“熟面孔”。当然,我们在注重名人文化引领的同时,也不忘培植文化新人,使他们成为副刊日后的文化引领人。

    记者:小副刊,大窗口。翻阅这40年来的副刊版面,可以看到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轨迹和文化自信。在您的从业经历中,对哪些重大的文化事件和报道记忆犹新?

    贺圣思:20世纪80年代末,《宁波日报》扩版后,我们推出了“一百个宁波人”和“文林百面”等栏目,前者用文学形式介绍有新闻价值的宁波人,后者的采访对象则是有特色的宁波文化界人士。

    1989年,我们举办了一场颇有影响力的宁波杯电影“五佳”评选活动,邀请国内16家电影制片厂参与评选活动。在随后的半年时间里,“天然舞台”副刊连续介绍了全国各家电影制片厂的重点影片和主要演职员。接着,由读者投票选出最佳制片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演员等“电影五佳”。在11月的颁奖典礼上,最佳导演谢晋、最佳演员潘虹、最佳编剧张笑天以及最佳影片《红高粱》、最佳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代表悉数出席,在当时堪称文化盛会。这一大型文化活动的举办,不仅扩大了《宁波日报》作为地方报纸的影响力,而且给当时的甬城百姓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娱乐享受。

    关注现实“动”起来

    只有关注现实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副刊才拥有生生不息的活力,才能与读者建立更好的黏合度。今天的副刊已发展为枝繁叶茂的大副刊,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深化。

    

    记者:最近10多年来,《宁波日报》副刊《四明周刊》年年有作品在浙江省新闻奖副刊类评比中获奖。譬如2018年,《四明周刊》以两个版面的篇幅刊发了报告文学《一座城市倍加珍视的秘密——“顺其自然”20年爱心纪事》,为隐名慈善者画像立传,该报道获浙江新闻奖一等奖;2019年,刊发的报告文学《热土忠魂》聚焦四明山“落地梅花岗”上的有名或无名英雄。剖析这些作品不难发现,抓住社会热点、做好新闻延伸是它们的共性。请问当时的副刊是怎样体现“笔墨当随时代”的?

    贺圣思:当时副刊也涌现了一批紧扣时代主题的优秀作品,譬如,讲述承包山地、推广高产经验的报告文学《笋王陈康飞》,通过文学手法塑造了联产承包政策下的典型人物形象;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最后一片落叶》,写的是一位战士保卫边疆、守护祖国的真实故事……这些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真实生活的作品,至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者: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如今的副刊不再是静态地呈现文化表象,简单地阐释文化现象,而是更多地从文化热点、文化发展的大趋势上寻找话题。譬如,2017年,《四明周刊》推出旨在展示区域文艺创作实力、培育文艺新人的宁波区县(市)“文艺擂台”,助推文化强市建设;2018年正逢改革开放40周年,《四明周刊》推出了“放歌新时代”栏目,以报告文学、纪实散文等形式,反映一个人、一户家庭、一个社区乃至一个区域在40年间的发展变迁;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大批讲述新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历程和普通百姓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生动故事,继续成为“放歌新时代”栏目的“主打”。您怎么看待副刊的这种“动”?

    贺圣思:记得20世纪80年代,我们策划了一个“三江行”活动,计划通过溯源行动,反映沿途村镇的生产生活现状。我记得,第一个寻访点是奉化江源头,我与“三江口”副刊编辑谢善实一早从宁波城区坐长途汽车,花了大半天时间来到奉化跸驻,与当地乡政府的工作人员拟好采访主题后,借了两辆自行车,一路爬坡骑到剡界岭。在剡界岭源头拍完照片,两人又一路寻找沿途的文化亮点,譬如因“书圣”王羲之而得名的六诏,那里的家庭养兔业搞得相当出色,还有跸驻乡镇企业的外贸门帘产业,也是当年搞活经济的先进典型……我们连夜撰写稿子,第二天赶回报社编发。之后,我们又策划了“沿海行”活动,走访沿象山港的一些乡村。新闻工作者任何时候都离不开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也可以说体现了我们那个时代党报记者的“四力”。

    人文价值“守”下去

    在移动互联碎片化阅读时代,追求人文价值弥足珍贵,思想和情感依旧不可替代。这种“不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就由报纸的大副刊来传递留存。

    

    记者:业界常说“新闻主攻,副刊主守”“新闻引客,副刊留客”,您认为如今的副刊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主守”和“留客”作用?

    贺圣思:《宁波日报》的文化副刊在坚持品位的同时,不断扩大视野、拓展题材,不少读者对报纸产生持久的兴趣,就是因为副刊的吸引力。哪怕在“快时代”中,做有文、有识、有趣的副刊依旧“有人看”。

    记者:副刊园地是培养本土作者的重要平台,反过来,副刊也离不开一支稳定、高质量的作者队伍。在今天,编辑和作者借助各种实时通信工具实现了无缝沟通。如今年初暴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根据报社安排,编辑通过作者QQ群能迅速就版面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推出了战疫特刊及“居家养神、阅读养心”“锐观察”等阅读、影评专刊,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副刊的通联工作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能否介绍一下经验?

    贺圣思:广泛结识朋友,稳定作者队伍,是当年副刊通联工作的指导思想,受条件限制,我们用的都是“笨”办法。那时候去象山要一天路程,去余姚、慈溪也要半天时间,为了做好通联工作,副刊编辑经常来来回回往下边跑。除了“跑作者”外,还举办“副刊笔会”,记得副刊“开张”之初,专门在当时的府桥街海军招待所召开了第一次作者会议,聚集了在副刊上“露过脸”的作者,请他们提建议、出点子。而规模、影响最大的是在奉化松岙举行的副刊笔会,至今还有当年的老通讯员津津乐道这一次“群英会”。他们中的不少人受到鼓舞,伴着《宁波日报》一起成长,并终身与文字结缘。

    记者:作为复刊后的第一批老报人,您对40岁生日的《宁波日报》有什么寄语?

    贺圣思:上面所回忆的仅仅是本人亲历的有关副刊的一些人和事,挂一漏万不成系统。我们后面一代代的副刊人,为《宁波日报》副刊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和正在作出卓越的贡献。前些天,我与复刊时副刊创始人周律之老师通了电话,他同样感慨万千,祝愿连连。值此40周年报庆之际,作为老一代副刊人,在欣喜于事业发展的同时,谨以“操觚谨守文心在,发刊当为时代谋”聊作寄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