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开放周刊·大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40年峥嵘岁月 我们一路同行

——从十组(篇)经济报道看宁波改革开放


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 (新华社发)

    编者按

    2020年是个特殊年份。这一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即将圆满收官。

    对于宁波日报来说,这一年迎来了复刊40周年。

    40年,宁波日报持续关注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变化,聚焦宁波改革开放取得的每一步进展,真实地记录下时代变迁。

    40年,宁波日报经济报道的传播载体和路径发生了很大变化,话语方式也在与时俱进。但我们记录时代的责任与使命不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初衷不变。

    在宁波日报复刊40周年之际,我们特别策划推出宁波改革开放领域重大报道回访,精选了10组(篇)报道,试图通过一篇稿件或一组报道这样的视角,去透视40年来宁波日报留下的改革开放时代痕迹。

    

    

    1988 “蓝帽子”现象引发大讨论

    人才成“宁波号”前行强动力

    

    记者 殷聪 王岚         

    

    1988年,作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之一,宁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港兴市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是经济发展“中流砥柱”,此时正处在黄金发展期。但因国企内部机制不尽合理,人员管理僵化等体制性原因,与当时处于萌芽状态的乡镇企业相比,呈现出缺乏活力、后劲不足等发展隐患。

    就在大家普遍认为国企人员,特别是有一定技术的青年机修人员(俗称“蓝帽子”)不好管理,表现不佳时,一场特大洪水后这群人的表现刷新了大家的认知,也引出了如何管理人才用好人才的全民大讨论。

    1988年,宁波市发生“7·30”特大洪灾。宁波和丰纺织厂70位“蓝帽子”,在赴宁海县帮助受灾兄弟厂恢复生产中,个个表现突出,受到市委领导表扬。接到报道任务的宁波日报记者徐正,在深入思考后,变换采写角度,围绕“蓝帽子”平时与抗洪救灾中表现的强烈反差这一主线,采写了《“蓝帽子”现象——和丰纺织厂工人赴宁海救援纪事》一稿,提出了“蓝帽子”平时和关键时刻的表现为何会出现强烈反差、怎样全面认识新时期的青年工人、如何营造能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大环境等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宁波日报趁热打铁,随后在报上展开“蓝帽子”现象大讨论。

    “‘蓝帽子’现象迅速成为当时的热点话题之一。”作为事件亲历者之一,曾在和丰纺织厂工作多年的郁师傅印象深刻,他说,报道推出后,原宁波市经委召开厂长、书记座谈会,专题探讨“蓝帽子现象”。市委主要领导对这组报道进行了表扬。

    这组引发社会强烈反响的报道背后,是宁波社会经济如何从创新发展理念,调动员工积极性,到依托科技创新,助力宁波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深入思考。宁波将人才视为第一生产力,坚持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决定性作用,推进以人才评价改革为重点的政策创新,形成了具有宁波特色和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1988 15家企业率先扩大外贸自主权

    制造为基,宁波外贸向潮而立

    

    记者 单玉紫枫         

    

    泛黄的纸面上,一行行铅字诉说着历史的厚重。背后的故事,至今令俞丹桦颇有感触。

    那是1988年1月13日的《宁波日报》,头版竖标题十分醒目——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 我市十五家企业扩大外贸自主权。

    “在那之前,宁波没有自营进出口权,仍处于‘为他人做嫁衣’的阶段,只能替国内少数口岸城市一些进出口公司收购宁波产品。”原宁波市外经贸局局长俞丹桦回忆道,按当时的规定,只有国家各专业总公司及其设在少数口岸的分公司可以从事国际贸易,其他企业只能委托它们代理进出口。

    外人不会想到,彼时,一场关于外贸经营权的“下放”正在成为国家改革的主旋律:不仅经营权主体放开至赋予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自营进出口权;审批权限也分散、下放到各地方和部门,并配合以商品出口退税、外汇留成等方法,调动各方面的出口积极性。刚升格为计划单列市的宁波当仁不让,名列其中。

    春江水暖,弄潮儿的反应最为灵敏。以原市五金阀门总厂、原余姚标准件厂为代表的宁波企业,抢抓机遇,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全面振兴宁波制造,逐步走出了一条“制造+贸易”双翼齐飞的宁波开放之路。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埃美柯的前身就是原市五金阀门总厂。”说起公司历史,宁波埃美柯铜阀门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颇为骄傲,“文中第一句就说,‘国务院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和对外经济贸易部批准市五金阀门总厂为出口基地企业’,这意味着中国最大的黄铜阀门生产、出口基地花落宁波。”此后三十余年间,企业更名埃美柯,攻城拔寨一路冲到了行业前沿,不断填补空白刷新纪录。

    “那个阶段,工贸一体的企业主要从标准化整顿、计量合格、仓库管理三方面学习工业生产管理。”余姚市五金制品协会会长黄和钦说,向管理要效益、企业内部挖潜成为所有企业家的头等大事。统计数据显示,1988年,宁波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当年出口额达1.146亿美元,出口商品472种,与70个国家和地区直接开展贸易业务。

    与此同时,首批获准扩大外贸自主权的宁波企业,也在国内率先走上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经营之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为日后宁波“大进大出”“优进优出”探路先行。据市商务局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共计48901家。

    

    

    1992 宁波保税区获批设立

    引爆甬城第二波改革开放

    

    记者 董娜           

    

    1992年春天,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中国大地上掀起了第二波改革开放的新浪潮。宁波作为沿海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改革开放的新机遇,积极向国务院申报设立宁波保税区。

    1992年11月19日从国务院传来批文:宁波保税区设在北仑港南侧,面积为2.3平方公里,保税区四周按海关要求设置隔离,经验收后启动。听到这个消息后,宁波老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11月28日,宁波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国务院批准设立宁波保税区》一稿。作为当时浙江省唯一的保税区,区内实行“免证、免税、保税”政策,由海关实行特殊监管,在当时是我国机制最活、政策最优、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经济区域之一。

    市委、市政府立即设立宁波保税区领导小组并建立办公室。“宁波保税区从昔日的一片荒滩,发展成我市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成为全省对外开放先行示范者,与坚持‘招商是生命线、服务是兴衰线’策略密不可分。”曾经参加过保税区筹建工作,后被任命为办公室副主任的柴利达说。

    秉承“按国际惯例办事,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发展理念,保税区从“实业兴区”起步,通过“政府集中招商和开发企业分散招商”相结合的办法,启动全方位对外招商,提出以招商推动功能拓展,以招商促进区域形象树立的发展思路。2000年前后,保税区抢抓国际电子信息产业转移机遇,分步引进了全球第二大计算机主机板制造商“台湾技嘉科技”、台湾第四大芯片封装测试企业“菱生精密”等一批电子信息产业行业龙头,初步形成以计算机、集成电路、精密机械为主导的制造业群体,引进各类企业超过千家,逐渐形成浙江省内最大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

    近30年来,这个5.3平方公里的窗口不断创造着奇迹:从以制造业为主到以国际贸易为主,从出口转型至进出口并进,到近年大力发展进口,如今保税区发挥着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仓储物流三大功能,成为宁波市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示范区,长三角的国际性资源配置中心,对全省甚至全国形成经济辐射。

    

    

    1998 集中“火力”为外贸企业鼓劲

    金融危机淬炼宁波外贸韧性

    

    记者 俞永均         

    

    1997年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全市外贸进出口业务萎缩,订单减少,进出口企业经营非常困难。受此影响,宁波外贸遭遇了获批自营进出口权以来第一次重大挫折,高速增长的“外贸马车”突然减速。

    危机之下,信心比黄金更珍贵。宁波日报立即策划推出多篇正面报道,集中“火力”为外贸企业鼓劲。1998年4月19日,宁波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出大通讯《负重奋进 志在必胜——外经贸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纪略》,报道了国际华能公司、市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中化宁波进出口公司等一批企业典型。二条则刊发了消息《银行保险连环支持企业创汇》,报道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进出口公司、中保财险宁波分公司和市工商银行三家联合签署协议,由银行贷款给外贸公司,保险公司为企业作信用担保,共同鼓励外贸企业出口创汇。当时,宁波这一做法为全国首创。

    记者在《负重奋进 志在必胜》一文中看到,中化宁波进出口公司在多次遇到客户取消订单和迟开信用证的情况后,确定了收到信用证再备货出运的原则,并加强了对客户的资信调查。这一举措,使中化公司外贸进出口业务保持了健康发展,成功走出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感谢宁波日报一直以来对中宁化集团和其前身中化宁波进出口公司的鼓劲支持,今天的中宁化集团已是宁波外贸20强企业。”中宁化集团常务副总裁、财务总监朱复员激动地说。

    40年来,宁波外贸和金融机构一起摸着石头过河,推出了不少创新之举。“当时,我入职中国人保不久,对宁波日报刊发的《银行保险连环支持企业创汇》一文印象深刻。”中国人保宁波分公司保险创新发展部总经理张楚铭说,这一做法有点类似现在的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全国首个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宁波保险业近年来推出了200多项全国首创之举,今年疫情期间也有不少创新产品,如复工防疫保险等。“宁波日报始终是宁波保险创新的有力推动者,也是宁波外贸的坚强后盾。”张楚铭表示。

    

    

    2000 新乐电器破解“负负得正”

    国企改革撬动宁波经济大跃升

    

    记者 殷聪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宁波与国内其他地方一样,国有(集体)企业机制不活、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当时市经委系统的八大工业集团中,有些集团的亏损以及濒临破产企业的占比甚至超过六成。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成为当时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

    尽管当时针对“国企病”开出的“方子”已经不少,但是从扩大经营自主权到承包制,再到两步利改税等改革措施,都未能触及国有企业的病根——产权制度,国有(集体)企业的“健康”日益恶化,发展越来越步履维艰。

    当时,中国加入WTO在即,如果国有(集体)企业仍以旧体制、低效率去参与全球化竞争,势必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出局。

    早改革,会主动;晚改革,要被动;不改革,死路一条!自1998年开始,敢为天下先的宁波人在全国率先打响了一场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攻坚战,从县(市)区到市,全面推进两项制度改革,在明晰企业产权的同时,理顺劳动关系。市委、市政府对理顺劳动关系工作采取了积极慎重的措施,先后下发了25个文件,编织了一张紧密完善的保障网。

    在体制转轨,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大量职工面临下岗的特殊时期,如何解决大量企业亏损问题是两项制度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

    2000年4月16日,宁波日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记者何英杰采写的稿件《破解“负负得正”》以及评论《关键是把“蛋糕”做大》。该组稿件从宁波新乐电器公司帮助亏损企业脱困的事件入手,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新乐电器如何从输入管理理念入手,通过剥离富余人员和不良资产,强化内部管理及提供业务和技术支持等一系列举措,使9家亏损企业起死回生,开辟扭亏为盈新路子的故事。从中说明根据行业相近原则,由发展势头好的企业帮助困难企业脱困是一条现实的道路。通过优势企业带动,把企业蛋糕做大,不但有效解决企业生存问题,而且为进一步深化两项制度改革奠定重要基础。

    彼时,新乐电器解决的是宁波乃至全国国有(集体)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该组报道推出后,受到了企业界的广泛关注。据何英杰回忆,在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媒体的宣传助力下,越来越多的“新乐电器”在四明大地加速涌现。短短3年时间,宁波421家市属国有(集体)企业中,98%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11.4万名职工中98%理顺了劳动关系。尽管疾风骤雨般的改革让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数量减少了80%,但平均总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分别增长了184%和400%。

    

    

    策划:何英杰 朱宇 俞永均

    执行:宁波日报报网经济新闻部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