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2版:宁波日报复刊40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6月01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韶华如歌志如虹

宁葆平

三江春色四明风 贺圣思、董根友、何业琦、王大平、鲁峰、朱秀平、吴平安 合作

    

    

    

    

    

    

    (一)

    

    40年前的今天,6月1日,《宁波日报》复刊。

    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1980年,广播里流行一首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字词里、音符间,流淌着激昂向上的时代旋律——

    “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啊,亲爱的朋友们,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你,要靠我,要靠我们八十年代新一辈……”

    这一年,宁波同样“春光惹人醉”——

    6月1日,宁波地委发出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社队生产责任制的意见》,4个月后,宁波农村开始推行“大包干”;稍早几天,5月底,宁波甬港联谊会筹委会和香港甬港联谊会筹委会在宁波和香港先后成立,4个多月后,宁波市甬港联谊会成立。

    这一年,宁波海关直属海关总署;这一年,宁波有了首家中外合资企业东方眼镜制造有限公司;这一年,宁波第五次党代会召开,提出了逐步把宁波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全省的工业基地和外贸出口基地的奋斗目标。

    万物焕然新,扶摇正当时。

    一份新的报纸,一个被赋予前行探路国家使命的东方大港和一座城市,一个变革图强的国家……征程万里,海天辽阔。

    (二)

    宁波市海曙区厂堂街12号。

    这是一幢民国风格的三合院,狭小逼仄。一支新闻铁军,从这里起步。

    从1980年6月1日复刊,到1988年初夏,《宁波日报》编辑部一直在此处办公。若干年后,人们这样回忆——

    院门朝东,进门的厢房一隔为二,一间是门卫室,另一间是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室,除了一名接待人员,里面最多只能坐下两名来访人员。对面是群众工作组,办公室面积不到10平方米,最多的时候坐了4名工作人员。朝南的正屋,东首是政法文教组,西首是农村组,中间不到20平方米的过厅,是资料室。

    写稿、编稿,都是“手工作业”,套着“袖套笼”改样报……新闻,就这样在铅与火中淬炼。

    如今,厂堂街12号已湮没在历史中。但《宁波日报》复刊之时那些艰苦奋斗的故事,依然在记忆深处,散发光彩。

    风雨40年,宁波日报社经历了三次迁址——

    在厂堂街12号院内度过8个春秋之后,下一站,永寿街1号。

    在老城的这个历史文化街区,宁波日报汲取阳光雨露,分枝长桠,蔚成气象——1995年元旦,宁波晚报呱呱坠地;2001年元旦,东南商报“出窠”于斯;同年6月1日,中国宁波网应时而生……

    14度春秋,岁月如歌。永寿街1号,在每一位经历鼓楼沿岁月的报人心底,烙下永难磨灭的印迹。

    灵桥路768号,成为跨越新世纪之后的下一个绚丽的记忆。

    2002年6月20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组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8月,集团挂牌成立。

    再之后,媒体变革风起云涌,甬派在这里开启城市型客户端新路径,报、网、端协力同心,宁波日报跨入媒体融合时代。

    2017年春天,宁波日报跨步向东,进入“宁东路901号”时代。这一年年底,现代金报加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大家庭”。

    在东部新城核心区,这个宁波新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区域,由丹麦建筑师设计、从国际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宁波报业的“梦工场”,被赋予了更高的地标期待——打造文化、智慧、绿色的城市“传媒文化创意中心”。

    风雨40年,每一次眺望都是在蕴蓄出发的力量,每一次跨越都是浪潮澎湃中的新起航。

    踏上征途那一刻,远方便不再遥远。

    复刊之时,1980年6月1日,始称《宁波报》,4开4版;

    1983年1月1日,更名《宁波日报》;

    1987年1月1日起,4开小报变对开大报;

    1994年5月18日,黑白印刷升级为彩色印刷;

    2016年1月1日,实施改(扩)版提质,报型变宽为窄,初步建立报网端一体化运行机制;

    2019年10月1日,开启新一轮报纸改版、媒体深度融合进程。

    从“铅与火”,到“光与电”,再到“数与网”……在改革开放的征途上,宁波日报筚路蓝缕,步履坚定。

    踏遍万水千山,归来依旧少年。

    (三)

    新闻记录时代,铭刻历史。

    复刊次日,《宁波报》突出报道了鄞县邱隘镇邱二村新建立的专业队、专业组、专业户,并配发短评《势在必行》。4个月后,宁波农村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波澜壮阔的宁波改革开放大幕由此拉开。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站在时代潮头,啼声初试的《宁波报》,发出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第一声。

    1984年,宁波列入沿海14个开放城市。翻阅当年的《宁波日报》,334个头条新闻中,事关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占了259条。

    20世纪末,宁波在国内率先打响国企改革攻坚战。《宁波日报》闻鸡起舞,报道改革典型,梳理改革经验……倾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988年,改革开放进入第10个年头。纺织行业的一个“蓝帽子”现象,在宁波上空“炸响”。

    那个年代,人们管从事维修、设备保养的工人叫“蓝帽子”。

    当年,宁波发生“7·30”特大洪灾。出人意料的是,和丰纺织厂70名平时表现平平的“蓝帽子”,在赴宁海帮助受灾的兄弟厂恢复生产时,个个表现突出,立下大功。

    “蓝帽子”反差为何如此巨大?

    宁波日报记者采写了《“蓝帽子”现象》,而后开设“‘蓝帽子’现象大讨论”专栏,刊文40余篇,社会反响强烈。由此,开辟了重大主题报道深度拓展新路子。

    一篇篇“沾露水冒热气”的新闻报道,忠实记录宁波这座城市发展的脉动。

    1980年,宁波工艺美术厂承接新加坡客商的来料加工业务,工人加班加点生产,但按照当时规定,此类加班不准发加班工资。宁波日报《为什么不许工厂搞活经济》,犹如平地一声雷。多年以后,大型文献纪录片《使命》摄制组,盛赞这是“全国最早反映企业改革开放进程的报道”。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外向型企业步履维艰。宁波日报记者深入全市10多家典型企业,总结出宁波外贸企业破难纾困之道,帮助众多企业闯过难关。

    2011年,一封企业家来信,掀起了一场“五千万元现象”大讨论。五千万元,在宁波民企中,往往是个分水岭。是保持五千万元年产值过小富即安的舒服日子,还是创新驱动做大做强?《宁波日报》响亮发声,一批中小企业由此站在“聚光灯下”。

    2012年,宁波经济转型的关键一年。《宁波日报》打造“天使之城”的努力,使得“天使投资”成为年度关键词。

    与百姓同心,与城市同向,与时代同行,《宁波日报》奏响做大做强重大主题报道的强音。

    2014年6月启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行”,5路记者赴15个国家和地区,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报道“一带一路”;

    2016年11月,启动“点亮长江经济带龙眼”报道,东起上海,西至昆明,串联沿线12座城市,为城市对接国家战略探路;

    2017年6月起,探寻14座古城古港“历史活化石”,将媒体融合运用到“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的报道中;

    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宁波日报报网端立体呈现一个个时光经纬里的宁波印记。

    从一件衬衫、一滴原油、一块牛肉,到一台柴油发电机、一辆汽车,在一个个与我们生活紧密相关事物的关联中,“世界第一大港”的成长记忆,亮丽夺目。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2009年,宁波城市形象口号通过报端征集而得。架插万卷的天一阁,货如轮转的宁波舟山港,动静之间,彰显出一座城市的自信与气度,映射出一个个奋进的身影。

    “八八战略”“最多跑一次”“三服务”“六争攻坚”紧扣省市重大战略;“246”“225”“3433”“4566”宁波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轰鸣;“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国家视野下肩负责任奋力担当……

    新时代,给了新技术无限的想象空间和赋能——MG动画、PR视频无缝转场、数据可视化排行榜、数字技术、动漫……新媒体技术,让一场场宏大叙事,从此可触、可融。

    一路风雨一路歌,《宁波日报》记录一座城市的发展速度——

    40年间,宁波GDP从1980年的29.53亿元,到1988年超100亿元、1999年超1000亿元,再到2018年超万亿元,一步步非凡跨越,定格报端。

    一路风雨一路歌,《宁波日报》丈量一座城市的今昔跨度——

    40年前,“田不平,路不平,亩产只有二百零,有女不嫁滕头村”,如今,顺口溜里的奉化萧王庙镇滕头村,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由小康到富裕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裕村、生态村、样板村;

    2003年开工、2008年建成,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36公里的地理跨度,承载着一个国家“天堑变通途”的世纪飞跃……

    一路风雨一路歌,《宁波日报》见证一座城市的崛起高度——

    从1982年建成32.9米高的交邮大楼,到1995年建成108米高的中信宁波国际大酒店,从占据宁波第一高楼乃至浙江第一高楼“王座”9年之久的138米高的中农信大楼,到重新定义宁波甚至浙江未来“第一高度”450米高的“城市之光”的建设……

    40年间,不断刷新的宁波高度,不断升高的城市天际线,《宁波日报》见证无数梦想在这块土地上拔节生长。

    (四)

    每一期报纸,都是一座城市的日记;每一篇报道,都是一个时代的切片;每一位挥洒汗水、贡献智慧的劳动者,都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尺——

    “数不准确死不休”的统计干部邬兆定、“扶贫帮困模范干部”张祖安、“风雨兼程万里路”的徐亚芬、“真情铸就丰碑”的王延勤、爱心接力救助青海女教师罗南英的2300多名宁波市民、“大爱捐肝”的林萍、连续捐款20多年累计千万元不留姓名的“顺其自然”、“宁波女儿”屠呦呦、“糖丸爷爷”顾方舟、驰援湖北战“疫”的宁波援鄂医疗队员……

    一张张面孔,照亮一座城。

    照亮一座城的,还有创新精神。

    在宁波,有个81890求助服务中心,修电器、通管道、开门配锁,家喻户晓。这一社会治理领域的“宁波创造”,被不断推广复制到全国;

    在宁波,创造性地推出了村级权利清单36条,把农村小微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成为描绘中国依法治国的村级样本;

    在宁波,融合了“说事、议事、办事、评事”的村民说事,堪称中国乡村治理一大创新举措;

    ……

    每一瞬智慧闪光的背后,都有新闻人敏锐的触觉、倾力的发掘。

    传播党的政策、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一次次跋涉,只为追寻公平和正义;一遍遍求证,只为坚守真实的力量;一次次疾书,只为让人们一睹四明大地上日新月异的成长。

    工地围而不建,道路一修数年,节假日“城市窗口”只开半扇门,“垃圾围城”……2018年,一年间掀起13波舆论监督热潮!

    当河南商丘驾校被查处,当医药回扣暴露在阳光之下,当黑势力团伙悉数落网,当火车上终于有了平价盒饭,当29名“垃圾围城”责任人被问责……正义彰显力量。

    一路奔跑,一路成长。

    从2002年评论《再反一次党八股》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起,到2020年,18年间,宁波日报摘得29个中国新闻奖,浙江新闻奖、宁波新闻奖等各类奖项更是不胜枚举。

    从一张《宁波日报》,多元发展而成为拥有多家媒体、多项产业的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孜孜耕种着希望——

    宁波出版社精品频出,宁波新华书店集团成为综合性文化领军企业,浙江明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聚力户外媒体资源,宁波数字文化产业园建设快马加鞭,宁波报业印刷发展有限公司商务印刷力开新局,宁波报达物流有限公司延伸配送产业链,芝士公园耸立起一站式全素质教育综合体地标,“蓝青”品牌教育机构花开新枝……

    营收,从1992年的0.2亿元到2019年的15.6亿元;资产,从1992年的0.2亿元到2019年的36亿元。

    每一次迈步,坚定有力;每一次转身,应时而变。素履以往,初心如炬。

    (五)

    2020年,注定不寻常。

    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首站宁波,殷切关怀,热切希望。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宁波势将扛起当好“重要窗口”建设模范生的使命担当。

    在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实践中,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锚起帆张——

    以“创新·融合·绩效”为工作总基调,提升干事创业精气神,狠抓破难攻坚执行率,壮大主流媒体影响力,奋力打造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和文化传媒集团。

    薪火相传四十载,绿水青山春常在。

    一路前行,乘风破浪,激情赓续,风帆高扬。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