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荏苒》 |
|
吴永良先生 |
|
《指墨鲁迅像》 |
|
《清风送书声》 |
|
《王勃诗意》 |
|
《邓玉宾元曲画意》 |
|
《春暖》 |
崔小明 5月25日,甬籍著名国画家、浙派人物画代表人物吴永良先生放下了一生钟爱的艺术事业,驾鹤西去,全国美术界为之惋惜。他的身后留下了杰出的艺术成就和良好口碑。5月29日在杭州举行的追悼会上,宁波市文联、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宁波美术馆,鄞州区委、区政府有关负责人及吴永良先生在宁波的众多亲朋好友前往送别。 ■创立“意笔线描人物画” 吴永良1937年11月出生于鄞县五乡镇皎碶何村,在水乡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童年。四五岁时,他随父亲迁往上海,但母亲尚在老家,因此常在沪甬两地居住。有一年,还在清河小学(今五乡镇中心小学)读了一年书。吴永良并非出身于艺术世家,父亲经商,家庭并没有艺术氛围,但他从小喜欢画画,新中国成立初期参加全上海中小学生美术比赛,曾获第一名。初中毕业后,吴永良本想考浙江美术学院附中,但因为迷上文学耽误了考试,后来上了上海行知艺术学校。这所学校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建,很多学生是他收养的抗战时期的孤儿。这段求学经历不仅为吴永良的艺术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还影响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吴永良一生保持着纯真赤诚的艺术情怀和仁义宽厚的为人品格。 二十世纪50年代末,吴永良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得到潘天寿、诸乐三、陆维钊等名师指点,艺术上日益精进。他人物画的线描语言,既有视觉上的凝练概括、清新明朗之美,又有书写的神韵。1962年,吴永良的毕业作品选择了创作鲁迅画像。他从小喜欢文学,尤其喜欢看鲁迅的小说。“鲁迅笔下描写的绍兴风土人情和(我的)家乡非常相似,鲁迅的精神给我很大的震撼。”初中时,他就在学校发起成立了“鲁迅文学兴趣小组”,研究鲁迅作品及其精神。吴永良的毕业作品白描《鲁迅肖像》一举成名,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潘天寿对此赞不绝口:“以白描手法表现鲁迅形象,最切合鲁迅精神,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真正的中国画。”鲁迅夫人许广平看到这幅画后,特地给吴永良写了一封信,说吴永良所画的鲁迅就是她心中的鲁迅。后来,这幅《鲁迅肖像》由许广平收藏于北京鲁迅博物馆。正是这件毕业作品,让吴永良根植下钻研“意笔线描人物画”的初心。 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科毕业后,吴永良被分配到温州。1978年,吴永良重返浙江美院读研究生,并留校任教。他狂热地投身于笔墨重建,埋头追赶失去的时光,创作了《潘天寿肖像》《水乡集市》《西泠印踪》等代表作。多年来,吴永良一直蕴藏着创作鲁迅小说人物造像的冲动。2006年,他终于下决心提笔。2017年,吴永良积10年之功创作的《鲁迅小说人物百图》专题展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展出,百余个人物刻画精准,神态各异,让人叹为观止。 吴永良不仅是纯真质朴的艺术家,也是勇于探索的教育家。他率先创立“意笔线描人物画”基础教学,教学实验取得显著成果,被列为中国美术学院正式课程,为中国人物画教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美院在讣告中盛赞吴永良先生的艺术成就,称他是中国当代美术教育事业的推动者。吴永良对新浙派人物画的传承、演变和发展,以及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人物画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故乡一直在心里 吴永良虽然少小离家,但家乡的水、家乡的景、家乡的人,一直萦绕在他心中。他曾多次回家乡祭祖寻根,在五乡皎碶何村泛水行舟,回忆童年的点点滴滴,快乐得像个孩子。 2012年,吴永良携妻女回家乡举办画展。在学生的陪同下,吴永良从水路回到五乡老家。那天下着蒙蒙细雨,他们坐着一条小船,从东钱湖一直划到五乡镇皎碶何村。当时正值春夏之交,远山如黛、杨柳低垂,船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山明水秀的风景勾起了他深藏脑海的记忆,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水路绕行,会经过我的外婆家、舅舅家。”坐在船头,吴永良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如数家珍。他还跟夫人开玩笑道:“我的家乡就是这么美,没骗你吧!” 随着年事渐高,吴永良对家乡的思念更深、更浓。2019年3月14日上午,又是一个春风伴着细雨的日子,在鄞州区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吴永良带着女儿吴洪晖从陆路来到老家五乡镇。这一次,既是寻根之旅,也有传承之意,他希望下一辈知道自己魂之所系,根之所在。他们走访了皎碶何村东碶桥、皎碶桥、赵家、高隘等地方。虽然沧海桑田、时过境迁,但吴永良凭着记忆追寻着自己儿时的住处。他与同行者说起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从皎碶桥上跳到河里游泳的情景,回忆跟着舅公去田里割水稻的难忘时刻。他说,有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妈妈让我去打酱油的时候,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因为过于激动,我摔了一跤。” 那次故乡之行,他欣然为五乡留下了“重振强镇雄风,打造品质五乡”“乡梦如蜜情永存”等珍贵墨宝。他的很多作品落款钤印上刻的都是“鄞人”两字。这份浓浓乡情也深深感染了女儿,“我出生在杭州,从小就听父亲讲他小时候的故事,宁波五乡就像一幅幅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画卷烙在我的脑海里。”吴洪晖说,“乡情是一份最深的情感,也是创作的动力。” 吴永良在杭州的宁波籍艺术家中有着良好的口碑。他担任四明书画院名誉院长,为团结凝聚在杭的宁波籍艺术家做了大量工作。即使年过八旬,上一辈和同辈的艺术家如全山石等人,仍亲切地称他“阿良”,对他的人品和艺术造诣赞赏有加。 ■助力家乡艺术不遗余力 吴永良对家乡的美术事业投入了巨大热情,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积累,不遗余力地奖掖提携宁波美术界的年轻人。 宁波美术馆副馆长张维萍与吴永良交往已有15年。2005年,宁波美术馆刚刚落成时,要举办一场开馆展,主题为宁波名家作品展,遴选了18位卓有成就的宁波籍艺术家,吴永良是其中之一。张维萍经人介绍第一次走进吴永良杭州的家门,受到了热情接待。听说家乡的美术馆落成,吴永良非常高兴,欣然接受了参展邀约,并拿出自己精心创作的18件作品参展。他还利用自己在浙江美术界的广泛人脉,对接各种资源,对宁波美术馆开馆展的成功举办作出了贡献。2016年,宁波美术馆准备开设一个展示宁波籍艺术家成就的常设陈列厅,张维萍再次登门拜访吴永良。吴永良非常支持,向宁波美术馆捐赠了33件作品,大多是他艺术生涯转折时期的代表作。其中一幅《夏牧》的创作素材来自吴永良小时候对鄞东水乡的记忆。作品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倦鸟归林时,牧童驱犊返,猎人带禽归”的诗意场景。此外,吴永良还提供了文献资料、出版物、速写作品、写生作品和音像资料,让展陈的内容丰富多样。在他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10月,设在宁波美术馆2号厅的“吴永良艺术陈列室”揭幕,面积约100平方米,至今已展陈了5年。近期宁波美术馆正在大修,馆长韩利诚说,大修后“吴永良艺术陈列室”将继续保留,今年10月重新开馆的时候,观众可以看到大师的遗作。 吴永良不仅积极投身家乡的文化建设,还带动家人参与其中。2012年,吴永良携家人在宁波博物馆举办“乡情亲情笔墨情”中国画展,共展出76幅精品力作,其中《乡梦》系列是吴永良专为家乡而作。这次展览吴永良还把与家人合作完成的中国画《江南三月风光好》捐赠给鄞州区政府。2019年4月,吴永良的女儿吴洪晖在宁波美术馆成功举办画展。近年来,随着年事渐高,吴永良一直有个心愿,让自己毕生创作的作品藏在家乡、展在家乡。鄞州区非常支持,经过多次协商,吴永良艺术馆正在积极建设中。遗憾的是,吴永良没能等到艺术馆开馆的那一天。 吴永良乐观豁达,风趣幽默,又平易近人,在宁波有很多“忘年交”。宁波篆刻家阮解和妻子张桂烨与吴永良一家交往多年。他们经常拿作品请教吴永良,吴永良从来不以长者自居,总是真诚勉励。张桂烨说,他们创立东南书画院时,吴永良欣然题写楹联:“东水环亭书雅韵,南池映竹画闲情”,巧妙地将画院的名字藏在楹联里。张桂烨成立艺心书画院时,他再次题词:“艺术追求真美,心灵崇尚和善”。 ■一家四位国画家 吴永良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和其中两个女儿都是国画家。一家四人钟情翰墨,在中国美术界并不多见,因此被传为美谈。 吴永良浙江美术学院毕业后,因为毕业作品创作鲁迅画像而被认为“只专不红”,被分配到温州。这是他人生的一段低谷。吴永良曾对人说,艰难的时候,5分钱买来的青菜还要分两餐吃,耕田、插秧、割稻,样样都要干,累得口吐鲜血。幸运的是,他在这里遇到了木昭妙,两人因画结缘,成为终身伴侣和患难之交。木昭妙是一位有相当造诣的花鸟画家,早年师从温州画坛前辈戴学正、孙孟昭诸名师,打下扎实基础,并具备高超的评赏眼力。木昭妙在外人眼里是贤妻良母,在家里身兼数职,除了操持家务,还肩负书画作品检评之责,丈夫和两个女儿的画作问世,首先要过她这一关,唯有经过她的首肯作品才能发表和展出,而她往往一语中的,家人称之为“一眼准”。二女儿吴洪晖自幼受父母熏陶,以花鸟画为自己研究的专业。她以大自然为师,多次远赴陕北,与黄土地对话,因而她的笔下呈现出浑厚粗犷拙朴的美感。2019年4月,吴洪晖在宁波美术馆举办“心迹墨痕”个人作品展,作品呈现出另一种风味,无论是荷塘清影、居室瓶花、向阳金葵,还是乡梓草木、山野红梅、菊香蟹肥等,无不洋溢着清新典雅的美感。吴永良亲临画展现场为女儿加油。吴永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洪晖非常努力和执着,她一直在坚持艺术从传统中来,从生活中来,矢志做一个有个性的画家,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吴珍之是吴永良的小女儿,受家庭熏陶和环境影响,自幼也喜欢舞文弄墨。吴珍之学艺道路非常顺利,四年美院附中和四年美院国画系人物画专业的培养,使她有了严谨扎实的学术根基。她的画用笔辛辣苍劲,大气磅礴,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写意人物女画家。 宁波美术馆副馆长张维萍说,吴永良的家庭生活非常幸福,一家人既是相亲相爱的亲人,又是志趣相投的画友。每到周末,孩子们来看望他们,话题总绕不开画画。常常出现的温馨场景是,一家四个人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件作品。 逝者如斯,艺术永恒!虽然吴永良先生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艺术财富和崇高品德必定流芳于世,将激励更多的人追求真、善、美。 (图片由宁波美术馆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