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
|
② |
|
③ |
|
④ |
|
⑤ |
|
⑥ |
|
今天的《黔西南日报》同步刊登了相关报道。 |
只能长出瘦弱庄稼的荒山地上,“白叶一号”的茶芽子迸发出春的活力;村子里为长毛兔建设的“小区”,背后是种兔养殖、饲料加工、兔毛分拣乃至兔绒大衣这样长长的产业链;余姚荸荠种杨梅长到望谟的山上,黑红的果实吸引游客观光采摘……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
在宁波扶贫协作的黔西南州,扶贫干部因地制宜,精准找项目、精准施策,在植入一批“造血”项目时放眼可持续,致力于将项目做成产业,将产业“串珠成链”,走出一条靶向植入、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的精准之路。
项目引进要“服水土”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
东部地区有着广泛市场前景的项目,在黔西南是否会水土不服?这是宁波扶贫干部思考的一个问题。宁波扶贫工作队在进入黔西南不久,就得到一个消息:我省安吉县黄杜村提出要捐赠1500万株白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
“安吉白茶是名贵品种,每公斤售价高达上千元,黔西南的普安县是古茶树之乡,有种植根基;而且现有的‘普安红’茶叶发展红火,也有产业基础,如果能将白茶引入,实现红茶、白茶、绿茶多品类发展,一定能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黔西南州委常委、副州长田宾一得到消息,就与同是宁波扶贫干部的普安县委常委、副县长方健一起,两人连夜行动,将赠茶苗的专家请到了普安县考察。
果然,1600米的荒山,虽然因石漠化长不出好庄稼,却很符合白茶对降雨、积温、土质、海拔等要求。扶贫干部用“争”的作风,当地用“适”的土壤,硬是使普安成为获赠茶苗最多的县,而此前,普安县未在安吉赠送茶苗的考虑范围之内。不久,一片占地2000亩的“白叶一号”茶园带着总书记的关怀和当地群众的感恩奋进之心,展现出勃勃生机,不到两年时间,就带动862户贫困户、2577人受益。
如果说普安是白茶天生的“伊甸园”,那么余姚杨梅落户黔西南望谟县,则是利用技术帮扶,一个让杨梅不断“服水土”的故事。
余姚杨梅于十多年前被引进,首批在望谟县弄林村栽种了400亩。由于缺乏农业技术,望谟的杨梅能长四五米高,虽然结果量是余姚杨梅的两倍,但果实个头小、采摘困难,而且每公斤只能卖到6元,最高也不超过10元。
东西部扶贫协作望谟工作组通过多次邀请余姚首席杨梅专家,请种植大户前往余姚参观,帮助果农矮化、疏果,去年,望谟的杨梅市场价格稳定在每公斤10元左右,种植数已上千亩。今年的杨梅每公斤卖到了16元至20元。
此外,水蛭养殖、板栗种植、蔬菜种销一体化等一大批因地制宜的项目积极引入,不断改良技术,对吸纳贫困户就业、为他们提供稳定收入提供“生淮北的橘”。
产业发展渐“串珠成链”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记者在黔西南采访时发现,现在贫困群众已吃穿不愁,他们更希望能够有长期、稳定甚至稳步增长的收入。“只有将农业做成产业化,并且不断延伸产业链,才能带领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田宾介绍,在宁波工作队的重点工作中,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
今年前5个月,宁波工作队已在黔西南引进产业合作项目30个,实际到位资金25.94亿元。其中贵州天香茶业公司就是与“白叶一号”唇齿相依的项目,该公司由全国最大的茶叶销售企业浙茶集团投资成立。
在普安县“白叶一号”基地的山脚下,天香茶业的流水化机器已开始工作。“今年‘白叶一号’首采加工的同时,我们公司试制了大叶种红茶与‘白叶一号’红茶。”天香茶业负责人胡玉杰介绍,公司为“白叶一号”创建了“携茶”品牌,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引子,是高端茶的代表,集团后续还将引入“携茶”的精致包装生产流水线,建设茶叶采摘、加工、包装等一体化的产业链。除了“白叶一号”,公司还瞄准了占据市场份额70%以上的大众茶生产,这也将拉动更多人就业。据了解,浙茶集团正在普安建设茶产业园,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产值4亿元,带动千人就业,实现1.1万人脱贫。
在普安城西,另一座由浙商投资的5万多平方米的产业园——长毛兔产业园正加快建设中,这里将建成饲料加工厂,兔毛加工厂,精纺、粗纺加工车间等。2006年镇海区向普安县赠送了251只长毛兔,至今已实现存栏约18万只,精准带动贫困户2005户7452人。“长毛兔养殖的背后,其产业化正在通过以‘点’带‘链’的形式展开。”贵州新普科技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麻剑雄介绍,公司自2012年入驻普安,一期已建成种兔繁殖中心、技术研发培训中心;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当地政府鼓励企业将产业链做长做全,目前,公司已开始建设长毛兔全产业链,其中二期的产业园预计今年底投用,三期还将完成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的面料加工车间、针织梭织及服装生产加工车间等,预计投资3.65亿元。
内生动力促“扎根发芽”
2019年,宁波帮助黔西南州新引进项目48个,实际到位资金33亿元,同比增长40.55%,带动3万余贫困人口,同比增长262%。然而,这些就业人口中,大部分从事一产。“在让项目变产业、产业形成稳定‘链’的过程中,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相当重要。”田宾介绍,培养产业工人、改变贫困户理念、引进年轻人和技术型人才,这些都是使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在产业园旁建设易地安置小区的模式,正在黔西南多地推广。就在长毛兔产业园旁边,一个易地搬迁安置小区里住着1227户贫困户,他们将成为长毛兔生产链上产业工人的主力。“全产业链建成后,预计可为易地搬迁安置的新市民提供一户一人以上的就业,人均年收入为4万元至5万元。”麻剑雄介绍。
宁波企业家投资的望谟县日上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望谟县半年多,公司现有20多名员工,平均年龄30岁,其中大学学历接近一半,这让宁波的扶贫干部、望谟县委常委、副县长罗剑光感到欣慰:“望谟需要这样的企业,它活力十足,将吸引更多人才留在望谟,发展当地经济。”
令宁波扶贫干部李明感触最深的,是理念的转变给扶贫带来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弄林村种植的杨梅一开始口感不好,我们要求矮化果树,果农却因为会减产而舍不得。”李明介绍,其中有一个名叫陈德龙的梅农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3亩杨梅地矮化,他的果实品质在村里最好。今年望谟县举行杨梅品鉴大会,采购商、游客纷纷看中他家的杨梅,陈德龙一天就有1500元的收入,“现在,其他梅农的理念也变了,主动学习矮化技术,和两年多前我们磨破嘴皮形成了鲜明反差”。
如今的黔西南,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思想正渐渐退去,在一批批项目、产业带动下,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尝到了甜头,有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而随着一批贫困户转为产业工人、新生力量注入、群众思想改变,宁波工作队近3年引进的100多个项目,正从“植入”到“扎根”,渐渐开枝散叶。
图①:依托茶产业的普安县,青青茶山下是居民生活的茶源小镇。 图②:长毛兔产业园旁,是易地搬迁小区,方便贫困户就业。 图③:长毛兔成为养殖户脱贫的“小金兔”。 图④:扶贫车间成为产业工人的实践基地。 图⑤:记者在“白叶一号”感恩茶园采访。 图⑥:薏仁米生产出的面条成为宁波人喜爱的食品。
策划:金 波 许新晓 何英杰 查必芳
统筹:朱 宇 毛扬周 冯 瑄
图文:张 燕 魏浩然 周子豪
制图:韩立萍
点赞
王潍:普安县副县长
无论是长毛兔全产业链建设,还是“白叶一号”茶叶的引入,无论是产业规划还是技术指导,东西部扶贫协作,宁波是真帮扶。东西部两地干部齐心协力,做了很多实事、好事。宁波扶贫干部远离家乡,毫无私心,为祖国全面脱贫全力以赴,代表的是广大共产党员的形象。
蒋成勇: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村委会主任
2018年我代表贫困户去北京签约,接受安吉白茶苗的捐赠。这些茶苗落户我们村,离不开宁波扶贫干部的积极争取;作为当地基层村干部,我们今后的使命更为艰巨。现在,这些小茶苗已迎风成长,屯上村的荒山渐渐变成茶山,我们一定努力奋斗,种好、管好茶园,并种出成效,让茶山变成绿水青山,成为脱贫富民的金山银山。
蒋加琴:普安县南湖街道长毛兔养殖户
我以前自己养长毛兔,不仅每年要投入一些钱用来买种兔、买饲料等,还要担心兔子得病,操碎了心。后来县里统一建设长毛兔养殖小区,我作为社员加入了合作社,就稳定地在这里上班了。现在我不仅可以照顾好两个孩子,每个月平均收入还有4000元,比自己养兔好多了,真是既省心又能挣钱。
伍克丽:普安县龙溪石砚小镇新市民社区居民
我今年7岁,刚刚上小学一年级。以前我的家在村里,那里的房子破破的,连个洗澡的地方都没有。我最开心的是现在我搬新家了,新房子又大又干净,还有电磁炉、卫生间。我的学校离新家也很近,妈妈就在家楼下的扶贫车间上班,她每天都能接我放学。我喜欢我的新生活。
我在扶贫一线
方健:宁波扶贫干部、普安县委常委、副县长
2018年10月,“白叶一号”正式在普安落地生根,如今“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我每周都会去几趟茶园,尤其是落户普安的2000亩“白叶一号”基地。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植入式扶贫项目,它所带来的“扶志”“扶智”的效应,远远超过茶苗本身的价值。扶贫又扶智,带来了技术意识理念等各方面提升;扶贫又扶志,先富帮后富的黄杜精神激励了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感恩之心。
新项目的引进对一个产业的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在“白叶一号”引进过程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相关专家、企业的到来,让普安学习到先进的种茶技术、管护技术、采摘技术和制茶技术,也带动了普安整体茶产业的升级提档,整个普安县的茶品质和种类更加优化,竞争力大大增强,普安县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升。
贫困群众在坚定脱贫致富信心的同时,看到扶贫工作深入推进,对党充满感恩之心,对党的政策更加拥护,对政府的举措更加配合,助推脱贫攻坚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点评
盛钢:宁波万里对口协作和反贫困研究院院长
“甬黔”扶贫协作立足特色农业发展,抓住“精准”关键,书写产业扶贫“甬黔模式”。
一是扶贫项目选择精准。立足当地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地植入适应“水土”“乡土”,前景广阔的“白叶一号”、长毛兔、杨梅等系列特色产业项目,破解扶贫项目“水土不服”的困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为群众栽下“摇钱树”。
二是帮扶方式精准。聚焦特色产业发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投放,“串珠成链”式推进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再造,拉长、拓宽、做厚产业链,实施“志智双扶”,为群众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三是经营方式精准。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其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激发生产经营活力、内生动力,带动贫困群众精准受益,确保精准扶贫初衷的实现。
李裴:贵州省人大外事侨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宁波市围绕黔西南之所需,竭尽自身之所能,紧盯产业发展这个关键,从小项目到大产业,从各个环节持续投入,到逐步健全产业链,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成为助推黔西南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力量。
黔西南州按照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的部署,抢抓宁波市帮扶的历史性机遇,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积极对接、不断深化产业合作,打好产业扶贫硬仗,既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也为乡村振兴打牢产业根基。
在共同参与和见证贵州彻底撕下千百年来绝对贫困标签的历史时刻,宁波日报社和黔西南日报社联合进行“摆脱贫困 携手小康”全媒体采访,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两地扶贫协作新气象、新变化,感受黔西南脱贫精彩篇章,让大家对中央脱贫政策有更深入的理解。
采访手记
东西部扶贫协作“甬”往直“黔”
宁波日报记者 张 燕
这是第一次赴黔西南采访,眼前一片新意盎然。这里的城市,大片的三角梅如火怒放;这里的乡野,绿色的作物与青山浑然一体;这里的人们,脸上总是洋溢着热情和幸福,完全颠覆了我对黔地山路崎岖、满地泥泞、黑灯瞎火的“贫困”想象。
“政府基础打扎实”,这是对黔西南脱贫发展的第一印象。黔西南多山,硬朗的水泥路是这山地坚实的“脊梁”,这些公路绝大部分是政府投入建设的。路是脱贫基础,也是致富关键。农村公路的“毛细血管”通往茶山、薏仁米基地、油茶山林等,为这些脱贫富民的特色农业农产品走出去解决了“最后一公里”;而县县通高速则为技术、人才、资金的引进来“铺路搭桥”。看着青翠高山上绕满一圈一圈的盘山公路,我看到了我们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决心和底气。
而东西部协作扶贫,更让我感受到甬黔两地家人般的团结与相亲相爱。在这里,宁波扶贫干部总会说几句当地话,而一些贫困户也听得懂“阿拉宁波”的意思。语言最快速地突破地域,带来了工作理念、扶贫方法及感情上的融合,让我们看到两地干部群众齐心协力、“甬”往直“黔”,展开了一场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
愿黔西南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大山深处有远亲
黔西南日报记者 査必芳
一个故事。为争取“白叶一号”落户普安,宁波扶贫干部方健诚恳地对安吉县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说:“普安是中国古茶树之乡,白茶肯定种得活。你这是‘感恩苗’,哪怕送我一棵,对开展扶贫都很有意义!”言辞切切,最终项目落地。
一个细节。采访中偶然看到,宁波日报记者张燕把特意带来的宁波小吃,悄悄塞给谭化爱等茶园管护工。礼轻情意重,重在对黔西南的牵挂。采访中,我们时时处处感受到宁波人民视黔西南为故乡的情谊。
一份感动。无论是在绿意满目的感恩茶园,还是在生机勃勃的长毛兔养殖基地,大山深处的群众懂得知恩图报。他们说,有党和国家扶贫政策,有宁波和黔西南的干部操心,我们更要自身勤劳,改变贫困。
美好生活未来可期,美好的背后必有艰辛付出。这几年贫困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甬黔两地扶贫协作,离不开这一群群远亲的倾情帮扶。在黔西南干部群众眼里,宁波干部觉悟高、状态好、干劲足、办法多,两地干部穿山越岭披风沥雨,使“输血式帮扶”逐渐转变为“造血式合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这正是脱贫攻坚一线最生动的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