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钱 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居家隔离和保持社交距离,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这已经被中国的抗疫实践所证明,也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共识。然而,同样的措施在不同的国家,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效果却很不一样。我国“停摆”时间最短,防控效果最彰;一些西方国家异常艰难,疫情几近失控。 导致如此重大差别的原因在哪?答案在于个体的自律,因为自律是最好的抗体。疫情面前,我国人民最自律。疫情初起,政府一声令下,举国上下停工停产,大江南北封城封户,万千民众居家禁足,戴口罩勤洗手成为人们的自觉。史上最严的“居家令”,也是被执行最到位的防控措施。这其中,人们的自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观其他一些国家,很多人连戴口罩都觉得烦,无视禁令、我行我素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为了所谓的“自由”而上街游行。结果,病毒肆虐。世界为一些人不自律的行为付出了高昂代价。 能不能自律,既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和现实社会环境制约,更重要的在于人的自信。自律基于一种对未来的自信。自律实际上是对当下与未来的选择——选择当下的享受,可能会没有更美好的未来;选择未来则可能不得不放弃眼前的安逸和舒适,甚至牺牲一些自由与幸福。 自律的人,因为能看到长远价值,而选择牺牲部分的短期价值,延迟满足,从而更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米歇尔曾召集数百名4岁大的幼童,把他们留在一个房间里,并告诉他们:“我给你一颗棉花糖,然后给你15分钟。如果我回来的时候,这颗棉花糖还在这儿,你会再得到一颗,这样你就会有两颗。”结果关门期间,三分之二的孩子把棉花糖吃了。14年后,米歇尔对这群已经18岁的孩子展开了后续研究,发现那些几乎不能等待的孩子,都比较自大,在他人眼里是顽固、爱嫉妒、容易受挫的人;那些能够管住自己,直到实验人员回来才吃棉花糖的孩子,则具有更好的社交技巧、更强的社会竞争力和可靠性,他们更坚定、更自信、学习成绩也更好。 虽说4岁孩子的样本有点偏颇,背后的道理却能略见一斑。在疫情暴发那样一个充满痛苦和困难的时期,我们相信,举国体制,克疫可期,于是自觉配合,自愿禁足,以非凡的自律,度过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结果也一如预期,社会与经济恢复,人们享受到了自律之后的自由舒畅。所以,一个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一定是个自律而不苟且的人,是个有气度的人。一个对未来没有自信的人,常常是自暴自弃、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的人,到头来叹息一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自律还是一种对自己行动力的自信。自律是一种不为,需要坚毅的自制力,比如“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自律更是一种为,需要强大的行动力,比如在公共场合戴上口罩,上床之前放下手机,朋友聚餐拿起公筷,车辆交汇关掉大灯等,都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行动。管理学家马歇尔在《自律力》一书中指出:“一个有自律力的人和一个不自律的人,差别不在于他们的想法,而在于是否真的能付诸行动。”自律就是对自己能够拒绝眼前诱惑能力的自信,是对自己行动力的自信。自律的人,不是没有欲望和情绪,面对诱惑是人生的常态,无论是美食美色,还是金钱游戏,每一样都会让人兴奋,为之沉迷,轻则做事分心,重则摧毁意志。在诱惑面前能自律的人,靠的是强大的行动力实现自我控制。 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常常体会到越自律越幸运,而没有自信的人,即便相信明天会更好,也做不到自律。哲人说,我们的肉体生活在地上,但我们的灵魂应该飞翔,我们都应该有两只翅膀,一只是自信,另一只是自律。惟自信者最自律,能自律者赢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