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6月0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好易地扶贫搬迁“下半场”

宁波精准帮扶八策②


阿妹戚托小镇全景

记者在搬迁户王坤(中)家里采访。

今天的《黔西南日报》同步刊登了相关报道。

普安县东城区实验中学镇海实验二班,支教老师何永庆正在给学生上课。

贞丰县土布小镇上,布依族妇女在车间工作。

    

    

    

    

    

    

    贵州十万大山,隔山能对话,见面要一天。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强调,要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同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向全国发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动员令。

    作为贵州最具标志性意义的脱贫攻坚战“头号工程”——易地搬迁扶贫,将贫困村甚至是贫困乡镇移出“穷旮旯”、挪出“山窝窝”,从根本上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就业渠道,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黔西南州是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市州,搬迁人口占全省任务数的18%。去年6月,黔西南州率先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33.85万人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进城入镇,开启了崭新的人生。这正是“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注脚。

    为了助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近两年来,宁波市投入帮扶资金2亿元,用于黔西南州36个新市民居住区的教育、卫生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快产业扶持和教育医疗资源共享步伐,在这场攻坚战中积极贡献宁波力量,让越来越多的新市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产城融合,合作共建“扶贫车间”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

    疫情防控期间,不少服装企业遭遇减产难题,而在黔西南州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龙发服饰的厂房内,工人们正加班加点赶制订单。龙发服饰是甬黔共建的“扶贫车间”,公司有员工70余人,其中贫困户就有50多人,以搬迁户居多。

    就在5月初,公司负责人李志彩通过宁海扶贫干部的牵线搭桥,接到了一个2000余套工作服的新订单。“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啊!”李志彩松了一口气,在宁海县政府的帮助下,该公司今年订单没断过,贫困户工资有了着落。

    三宝彝族乡所在的晴隆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该乡整体搬迁后,6000余名群众迁入毗邻县城的阿妹戚托小镇。

    搬到城里没有土地,吃什么?搬迁户对新生活的恐惧源于对就业前景的担忧。2018年,晴隆县与宁海县共建“创业孵化基地”,探索更加紧密的共建共赢合作模式,依托两地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源,发挥市场主导优势,实现产业的有效对接与深入合作。

    “真没想到,我还能在‘家门口’上班。”今年19岁的罗技姑娘进入龙发服饰后,业绩非常突出。此前,她曾外出务工,在北仑申洲公司也工作过近半年。她告诉记者,她家有兄妹4个,全靠母亲打工维持生活。搬迁后自己有了新家,甚至在“家门口”找到了对口的工作。“我在申洲学的制衣技术,在这里都用上了。上个月,我的收入是5000多元。”

    从农民到居民,从农村到城镇,易地扶贫搬迁带来的是大片新城的崛起,为城乡经济增长增添了新引擎。

    “易地扶贫搬迁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同频共振。‘扶贫车间’多数建在搬迁点旁边,既能够让群众就近就业、促进增收脱贫,又能助推当地城市化发展、加速产城融合。”黔西南州宁波帮扶工作队领队田宾说。

    册亨县高洛新区共有87540人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超过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搬迁户王永芬搬下山后,在家附近的“扶贫车间”——云娇布依特色染织刺绣有限公司工作。“我的工资还可以,第一个月保底1800元,接下来是计件。在家门口上班,我可以随时照看小孩,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意。”王永芬说。

    宁波市扶贫干部、册亨县委常委、副县长吴益统介绍,册亨县高洛新区相继采取“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家庭作坊”“聚焦实体+政策扶持+自主创业”等模式,确保新市民有事做、有出路、有收入。

    刺绣是黔西南州少数民族妇女擅长的传统手艺。黔西南州采取三方共建、三资共推的模式,共建锦绣“扶贫车间”。针对万人以上的居住区,黔西南州主要引入全生产链流水线生产企业,实现大规模集中就业。记者了解到,目前,宁波市与黔西南州携手打造的“扶贫车间”已有100余个。

    

    组团协作,志智双扶阻断代际贫困

    

    

    扶贫必先扶志,扶贫必先扶智。

    人类反贫困的实践证明:发展教育是扶贫工作的根本性举措,是精准扶贫、稳定脱贫的必然选择,是阻止贫困代际传播的重要途径。

    在黔西南州,“新市民计划”应运而生,让搬迁群众城市、农村“两头跨”,在继续享有老家农村“三块地”收益的同时,又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各项保障。城乡教育的“起跑线”差距因为搬迁而大大缩小。

    “我再也不用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了!新学校的老师非常好,尤其是来自宁波镇海的物理老师何永庆,经常鼓励我,时刻关心我的学习,给了我自信!”普安县东城区实验中学镇海实验二班的高一学生舒瑾瑾说。

    2017年,她从老家高棉搬迁到普安东城区茶场。她家中有5口人,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外出务工所得,三姐妹都在接受教育。舒瑾瑾说:“我会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如果有能力,也要帮助其他人。”

    而在她就读的镇海实验二班,和她一样接受优质教育的搬迁贫困户子女还有11个。越来越多的搬迁户觉得:为了孩子,这家搬得值!

    镇海中学是宁波教育亮丽的名片。镇海中学与黔西南州山海结缘已近20年。多年来,镇海中学志智双扶,通过选派优秀教师支教、组织暑期讲师团讲学、开设教育教学论坛、培训师资、安排网络课程等方式,给予普安学校积极的支持和指导。

    去年9月,镇海中学进一步结对帮扶普安县东城区实验中学,共建“镇海中学班”,有力促进了普安县教育事业的发展。

    支教老师何永庆去年10月前往普安挂职,在当地学校非常受欢迎。他说:“我为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有飞翔的梦想。他们的思想不再局限在大山里,而是飞到更广阔的天地间。”

    在宁波的大力支持下,去年,黔西南州教育东西部协作形成“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组团式”帮扶关系,宁波244所学校与黔西南州321所乡镇以上中心学校实现帮扶结对全覆盖。

    近3年来,宁波市向黔西南州投入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帮扶资金6972万元,捐赠物资价值超过500万元。

    

    项目驱动,打造多元化就业平台

    

    

    搬迁与扎根同步,移民与脱贫共振。

    易地扶贫搬迁,快速缩短了脱贫进程,激活了贫困户的梦想和活力。依托优质项目,打造多元化就业平台,是让搬迁户能真正扎根的主要举措。

    “多亏了孵化园政策好,像我这样的贫困户有了创业的底气和信心!”惍凤水业桶装水配送站负责人殷世国说,他是麻山镇的搬迁户,下山进城后,一直有创业的梦想,“虽然这条路很艰难,但这是新的开始!”

    殷世国所说的孵化园,就是望谟县创业就业孵化园。该园区于去年9月开始建设,利用易地搬迁安置点门面、商铺等2万平方米建筑场地,打造东西部扶贫协作创业就业园区。目前,园区已经累计投入宁波东西部扶贫协作援助资金1845万元,已入驻企业18家,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吸纳不少搬迁户前来就业。

    初夏,烈日当头,走进安龙县万洋产业园建设现场,机器轰鸣,工人正在加班加点赶工。该产业园规划用地1000亩,计划总投资30亿元,打造集智造电子商务、仓储物流、生产生活配套、金融服务和智慧园区管理为一体的制造业高质量承接平台。目前,首批20家入驻企业已完成签约,预计园区将于今年下半年全面投入运营。

    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企业特色优势,宁波将民企主导、国企参股的万洋产业园模式复制到黔西南,为两地开展产业合作开辟了新路径,借此推动更深层次的产业合作发展,实现更大空间范围内的资源优化利用和生产效率提升。

    “我们精准排摸当地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采取‘企业下订单、人员有名单、培训点菜单、政府来买单’的模式,深入开发一批就业岗位,加快贫困群众向产业工人、技术工人转变。”慈溪市有关负责人如此表示。

    一幢幢四合小院建筑风格的新房整齐排列,布依族女工们在车间织布、缝纫……土布小镇是贞丰县易地扶贫搬迁的安置点之一,如今小镇已经搬入3248户15321人。2018年,海曙区投入帮扶资金620万元,新建了一栋纺织刺绣坊。“海曙区给小镇捐助了49台织布机、200台高速缝纫机。”宁波市扶贫干部、贞丰县委常委、副县长黄列告诉记者,县里还请了文化企业对土布进行升级打造,提升品牌价值,带动更多布依族女工脱贫致富。

    “仅去年上半年,土布床上四件套和背包类产品就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带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周边群众就业170余人。”土布小镇运营方、聚慧农业旅游扶贫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万天琴介绍,布依族女工们用从祖辈那里继承来的古老技艺,编织起自己的新生活。

    如今,在黔西南州,越来越多的个体及家庭命运发生着巨变。易地扶贫搬迁成为造福深山贫困群众、同步小康大局的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

    

    江华峰: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副院长

    

    

    在易地扶贫搬迁进程中,甬黔协作有序推进“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此期间,宁波投入2亿元资金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助黔搬迁首战告捷,阻断了极度贫困群众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链条。

    同时,“甬黔”携手打造“扶贫车间”、推进“产城融合”,为当地经济增添新引擎,形成增长效应;“甬黔”协力实施“志智双扶”,助力当地人口素质提升,阻断代际贫困,促进搬迁居民生活方式的重构和文化的嬗变,形成重构效应;甬黔协同打造“多元化就业平台”“民族特色小镇”,助推当地“搬迁与扎根同步,移民与脱贫共振”,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逐步形成社会一体化效应。

    易地扶贫搬迁有诸多正面效应,但也存在融入障碍、共同体割裂效应、生活成本约束、就业困境等风险。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必须在科学的规划指引下,在综合性的扶贫政策支撑下,在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充分保障下,才能获得预期效果。

    

    

    李裴:贵州省人大外事侨务委员会主任委员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黔西南州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强力推进,用4年时间让33.85万人陆续搬出大山,在全省率先完成搬迁任务。为写好“后半篇文章”,黔西南州以“新市民计划”为主线,在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就业创业等方面推出了“一揽子”措施,促进了搬迁群众向“新市民”转变。黔西南州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宁波市的帮助下,黔西南州立足“当前完善产业就业扶持,着眼长远志智双扶”,着力做好“后半篇文章”,搬出来的贫困群众开启了幸福新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而且对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搬迁后的群众,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就业收入明显增加,精神生活更加丰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实现了从贫穷到致富、从农民到市民、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现代的历史性转变。

    

    扎牢新根才能斩断穷根

    

    

    宁波日报记者 厉晓杭

    

    易地扶贫搬迁,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项伟大壮举,取得了脱贫质量、生态修复和推进城市化进程“一举多得”的共赢效果。

    我在阿妹戚托小镇蹲点过程中,深深感受到饱受贫困之苦的村民走出大山、融入城镇、与城市居民享受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时的那种获得感和幸福感。当小镇金门广场上篝火燃起,穿着民族服饰的搬迁居民跳起了热情的阿妹戚托舞蹈,彝族阿嫂们真心的笑容深深感染了我。

    搬迁村民最看重的就是下山后是否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是否有均等的生存发展机会。黔西南州33.85万人下山后,后续扶持成为重中之重。当地政府在就业创业帮扶、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治理等方面,都下足了功夫。

    扎牢新根才能斩断穷根。对宁波而言,要助推做好异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在就业帮扶、产业扶持、安置社区建设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仍大有可为,助力搬迁户稳定脱贫、有序融入,久久为功,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继续贡献宁波力量。

    

    把“后半篇文章”写得更精彩

    

    

    黔西南日报记者 黄莹

    

    远离故土,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里生活,对大山里的群众来说,需要下一番决心。

    33.85万人的搬迁规模,对黔西南州来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因此,从一开始,黔西南州决策层就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搬前、搬中、搬后的各环节,推动形成工作闭环,让搬迁群众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

    扶贫政策好不好,群众是阅卷人。通过实地采访,我们从新市民脸上的笑容和朴实的话语中找到了答案。

    我们看到,搬出大山的新市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拥有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

    我们看到,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欢快地在校园里奔跑,他们和城里的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眼里充满自信。

    这些,都得益于黔西南州在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中出台的一揽子政策。

    在这些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宁波市各级各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从最初的资金投入、物资捐赠、干部援助、人才培养,到产业深度帮扶和协作,由表及里、由单一到系统,这条路越走越宽,步履更加坚实。

    

    冯灼华:宁波市扶贫干部、晴隆县委常委、副县长

    

    

    易地扶贫搬迁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主要措施。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整合省、州、县帮扶资源优势,坚定“必须搬”的信心和决心,用近两年的时间探索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创造了“整乡搬迁”的时代奇迹。

    我们东西部扶贫协作聚焦重点,投入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在产业配套、教育帮扶、医疗保障、就业培训等方面精准助力,让三宝彝族乡贫困群众“住上新房子、分到钱票子、过上好日子”,彻底改变群众收入低、公共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医疗不便、思想观念落后的现状。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搬迁群众对脱贫成效的体验,不在宏大的叙事中,不在冰冷的数字里,而在身边人、身边事上。一个朝气蓬勃的“新三宝”已然诞生,正在昂首跨入新时代。

    

    张天松:普安县生态移民局副局长

    

    

    整个普安县搬迁了35399人。搬下来后,我们县同步打好就业、医疗、教育等服务组合拳。在宁波挂职干部的帮助下,普安引进了好项目,来了好老师和名医生,这给普安的搬迁安置点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普安教育水平薄弱,镇海中学来的老师特别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大家都交口称赞。

    

    高国云: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搬迁户

    

    我是小镇第一批搬迁户,享受到了国家好政策带来的好生活。我今年76岁,年纪大了,这里的工作人员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在小镇里做一名街长。平时负责公共卫生、政策宣传、生活指导等工作,每月收入有600多元。我要感谢政府!如果我没有搬下山,去年我的老伴得了脑梗塞,在山上肯定是救不活的。我们一大家子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平时有空还到村里的百果园种种地,这里就是我心中完美的家。

    

    蒋祥:普安县江西坡布依茶源小镇搬迁户

    

    以前在外面打工,四处漂泊,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我们搬迁到这里来,免费给了我们一套房子,还免费提供一个创业的平台。我们在这里开了一个餐馆,好的时候一个月收入有1万多元钱,比在外面打工和在农村种地要强很多。

    

    李新艳:望谟县新艳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们公司所在的创业就业孵化园,就是宁波帮助援建的。宁波市政府不仅援助了资金,还给我们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我们公司的职工,经过系统培训后,技术得到不少提升。

    

    策划:金 波 许新晓 何英杰 查必芳

    统筹:朱 宇 毛扬周 冯 瑄

    图文:厉晓杭 黄莹 王明锋 魏浩然 周子豪

    制图:韩立萍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