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6月08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去年生活垃圾总量同比减少6.35%,连续两年保持“负增长”

海曙“硬核实力”打造源头减量新标杆

    

    

    

    

    本报讯(记者张凯凯 海曙区委报道组续大治 孙勇)“即便在疫情防控期间,也有‘天眼’时刻紧盯着居民的分类质量!”作为全省生活垃圾分类高标准示范小区之一,海曙万安小区垃圾减量的一大“秘诀”,就是在唯一的垃圾房内,设置了正对投放口的摄像头。一旦捕捉到厨余垃圾专用袋的“异样”,屏幕背后的督导员就会立即动身,开展劝导。

    “硬核举措”造就“硬核实力”。自2018年生活垃圾总量首次实现负增长以来,海曙区动力全开再提速,交出了2019年生活垃圾总量同比减少6.35%的优秀答卷。“连续两年保持‘负增长’,这一成绩放眼全省都属罕见。”市分类办相关负责人说。

    垃圾分类“减法”做得好,源于“加法”给力。自2013年率先开展垃圾分类试点以来,海曙区立足自身实际,强化硬件配套保障,持续提高收运、处置水平。坐落于洞桥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能力超2000吨,发电80多万千瓦时,实现从“邻避”到“邻利”的转化。新建项目垃圾分类设施不达标就“一票否决”,更缓解了后期撤桶并点、桶边督导的压力,让源头分类不再局促。

    “清其流者,必先清其源”,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前端”工作必不可少。去年4月启动的“撤桶并点百日攻坚”行动中,海曙各街道充分探索“四分类激励机制”,按时撤除1386个点位4086个垃圾桶。桶边督导、入户指导提升了居民的分类水平,“绿色积分”“旧物改造工作室”“红黑榜”的引入,也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参与率与积极性,提高了分类实效。

    为更好地让垃圾资源归位,海曙区细化可回收物、装修(大件)垃圾等分流处置措施,深入推进“垃圾分类+资源回收”两网融合,积极搭建企业与社区的桥梁。截至目前,“搭把手”平台已在17个镇(乡)、街道设置智能回收柜239台,流动回收覆盖148个小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300万吨的年处理能力,也足以将辖区所产生的拆除垃圾、装修垃圾就地消化。“在这里,直径0.5米至1米的碎砖石只需要15分钟,就能从‘城市伤疤’变成直径不到1毫米的再生环保建材。”海曙区顺达墙体材料厂负责人说。

    “我们将秉持‘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理念,以源头减量为主要抓手,配合收运处置体系,将垃圾就地消化、变废为宝,真正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海曙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