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厘清了路径。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重中之重是要在各方面起典型性、先进性、示范性作用,为“重要窗口”建设提供更多的宁波元素、宁波经验、宁波案例。本期刊发的三篇文章,分别从全面理解和把握“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的内涵特征、提升宁波六大综合能级优势以及宁波努力成为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纵深的模范生等角度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 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重要窗口”的内涵特征 市社科院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殷切希望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以下简称“重要窗口”)。宁波对照新目标新定位,奋力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需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重要窗口”的内涵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和宁波发展定位的演进,凸显从国内视野到国际视野、从先发优势到能级优势、从现象层面到制度层面的三大转变 2015年5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调研时说,“浙江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这个重要定位,对当时的浙江和宁波人民,有非常大的鼓舞和鞭策作用。2020年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提出浙江要努力成为“重要窗口”。从“浙江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到“重要窗口”,定位的转换,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凸显了宁波发展方位的三大历史性转变。 1、从国内视野转变为国际视野 “浙江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更多是从全国的角度着眼,意指浙江要成为中国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地区。而努力成为“重要窗口”,则是从全球视野考量浙江和宁波的发展,意指要积极参与竞争合作,跻身全球竞争发展先进行列。 “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要求跳出宁波发展宁波,以更大胸襟、更广阔的视野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2、从先发优势转变为能级优势 “浙江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充分体现浙江和宁波在全国的比较优势,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展现出先发优势的豪迈。而努力成为“重要窗口”,则是与发达国家的经济能级相比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超越。 “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要求宁波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海外投资并购、打造全球投资避风港和人才蓄水池,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3、从现象层面转变为制度层面 “浙江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更多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成就去观察,只是一种可观可视的现象。而努力成为“重要窗口”,则是深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层面,是从现象走向了本质。 “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是中央在新时代赋予浙江、宁波的又一重大使命。要求宁波继续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善于化危为机抢抓发展新机遇,更加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时,宁波应不断探索新时代的改革开放,继续发挥带头引领、先行先试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道路、提供经验。 “重要窗口”具有典型性、先进性、示范性等特征,就是要实现更多的风景呈现、更广的辐射带动、更强的示范引领三大功能 1、具有典型性,发挥展现呈现功能 “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最后落脚点在“窗口”。这扇“窗户”,是全国千家万户的“窗户”中靓丽的一扇,打开这扇窗,要尽显“这边独好的风景”。宁波作为全国制度优势的实践先行者,可以通过这扇“窗户”呈现出更多更丰富的发展成果。 宁波要坚持“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从“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方面,充分展示“中国之治”“中国精神”“中国气派”。 2、具有先进性,发挥辐射带动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宁波的发展一直寄予厚望,要求宁波站得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想得更深一些,发展得更快更好一些,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将自己的能量、经验辐射得更广、更远。 宁波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把港口这一最大资源、开放这一最大优势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在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实践中,肩负起更大的重任。在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中,不仅要在国内领先,而且要在国际上领先,努力取得更多更有说服力的现代化建设成果。 3、具有标杆性,发挥示范引领功能 透过“窗口”,可以为外界观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供宁波案例,可以向外界展示宁波的主动担当,做到全方位、全过程先行示范。 宁波应努力率先构建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形成全面开放格局,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成为生产力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热土、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旗帜高地、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生态文明的绿水青山,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重要窗口”应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性、实践性、人民性三大特征,为新时代宁波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活力动力 1、展示创新性,激发宁波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能永葆生机活力,一个重要原因是遵循守正创新之道,坚持与时俱进自我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增强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增强主动应变、积极求变的决心,继续以改革创新增强制度活力。 宁波要牢记在全国全省大局中的使命担当,努力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性的“重要窗口”。一是要解放思想。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热潮,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谋划宁波发展。坚决摒弃“小富即安”、因循守旧思想,以思想解放带动观念转变和作风改进。二是要创新破难。加快推进“六争攻坚”行动,不断突破改革的“盲区”“禁区”“难区”,积极争取自由贸易区等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改革试点在宁波落地,努力争当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者、领跑者。 2、展示实践性,再创宁波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深地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以问题为起点,体现在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宁波要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和实践要求,努力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性的“重要窗口”。一是要“补短板”。如加快补齐科技创新短板,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整合创新资源,形成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中心;补齐城市品质短板,高标准推进城市规划建设,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化水平;补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短板,完善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平台体系、制度体系。二是要“扬优势”。利用好宁波最大的资源——港口的作用,全方位支持参与宁波舟山港打造世界一流强港,做大做强临港制造业和港航服务业,实现“港产城”深度融合、共兴共荣;发挥好宁波最大的优势——开放的作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以“硬核”力量,全面推进“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长三角一体化、甬舟一体化建设;再创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计划和“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中提升产业能级。 展示人民性,实现宁波高质量发展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以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宁波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性的“重要窗口”。一是要牢牢把握人民主体立足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和首创精神,不断加强党建,以党建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凝聚发展共识、人心、力量。二是牢牢把握民生改善落脚点。满足人民更高水平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加快优化公共服务,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全面提升做强城市的综合能级优势 陈建祥 城市综合能级是指城市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其在区域或城市群里的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具体来说包括产业、创新、开放、基础设施、城市服务和文化等六个方面的能级。宁波要成为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发挥“重要窗口”的先行、驱动、标杆作用,须从这六个方面发力,全面提升做强城市的综合能级优势。 一、提升产业能级优势 一是做强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推进“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3433”服务业倍增发展行动计划、“45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等。不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医疗健康、工业互联网、“5G+”、数字经济、智能物流等重点领域。二是做高产业平台。不断完善产业集群梯度平台,形成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等国家级开发区和宁波前湾新区为重点平台,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高新区以及特色小镇为依托的特色产业园区平台。三是做优产业结构。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往合理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四是做强总部经济。以培育传统优秀民营企业本土总部、开放型经济跨境经营总部、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总部和现代服务业高端总部为重点,推动宁波成为区域性总部中心城市。 二、提升创新能级优势 一是不断优化创新平台。高标准推进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高起点启动甬江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打造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成果加速产出、创新企业不断孵化的创新平台体系。二是不断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国际科技与人才交流合作体系,持续引进顶尖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动互联网在创新领域的渗透融合,支持开展智能经济发展、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产业技术创新和业态创新。三是不断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加快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攻坚行动,健全完善全流程服务体系,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发展梯队。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行动,引导企业建设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各类研发机构。四是不断完善创新策源地建设。整合新材料科技城、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北高教园区、镇海新城,集中建设创新功能核心区,辐射带动全市域。主动对接上海、杭州等长三角核心城市,推进科技飞地建设,布局科技飞地网络。 三、提升开放能级优势 一是对接国家开放战略。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打造“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使宁波真正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枢纽和全球门户城市的核心功能承载区。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国家规划、省行动方案和市行动计划,全力推进“四大建设”。加快杭绍甬、甬舟一体化,加强与台州合作,增强宁波都市圈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做强开放型经济实力。充分激发开放型经济活力,打好“组合拳”,多措并举稳外贸,深入实施“225”外贸双万亿行动,推动宁波服务和宁波产品走出去。三是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全面对标上海等城市做法,深入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借鉴浙江自贸区、上海临港新片区等区域的制度创新成果和经验,不断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四、提升基础设施能级优势 一是做强港航物流。对标世界先进航运中心建设,着力谋划物流发展新格局,培育物流发展新动力,营造物流发展新环境,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二是做强空港功能。加快建设宁波空港新区,打造国家级综合空港枢纽,增强空港增值服务能力和集聚辐射能级,形成“海港、空港、信息港”三港联动格局。三是完善交通网络。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快建设金甬铁路、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象山港疏港高速等项目,初步形成宁波都市圈中心城市间及与外部组团的1小时城际交通圈,不断完善轨道交通网络,市域交通实现联网互通。四是优化信息网络。不断完善“海天地”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承载、枢纽汇聚和网络服务能力,支撑海港、陆港、空港、信息港一体化发展。 五、提升城市服务能级优势 一是做强物流服务。加快建成国际领先的港航物流中心,积极争取浙江自贸区扩权扩区到宁波。快速发展宁波舟山港全流程物流,海关功能前移等政策先行先试。二是做优金融服务。找准金融服务重点,不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金融业与企业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良好发展格局。三是做实口岸服务。不断健全口岸“大通关”体系,全面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持续推进通关流程“串联改并联”,率先实现集装箱商务单证“全程无纸化”。四是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吸引境内外优质商品资源在宁波加速集聚,积极开展消费促进工作,努力成为国际性的商品和服务消费目的地。 六、提升文化能级优势 一是文化融入城市发展战略。重新审视并高度重视“十四五”时期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工作,坚持以宁波的文化特质为导向,通过城市文化景观等物质载体,传递宁波的文化信息,积累形成宁波的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二是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供给精准化和对象均等化,不断推进文化民生工程,倡导公共文化共建共享。三是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不断优化文化产业结构,释放新型文化业态新动能,加快推进重点文创园区建设。四是塑造鲜明的宁波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塑造工作“化零为整”,推进“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品牌形象建构与传播工作,增强宁波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作者为市社科院党建研究所所长) 争当全面从严治党 走向纵深的模范生 黄立丰 宁波要奋发有为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意味着不仅要在经济发展领域起典型性、先进性、示范性作用,更要在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中都努力争当“重要窗口”的模范生。宁波要切实履行好这样的新目标新定位,关键在党,即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起着决定性作用、居于统领性地位,因此,宁波要努力成为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纵深的模范生。 一、努力成为探索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的模范生 一是要常态化开展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四史”必修课的学习教育。尤其是以迎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统筹党员、干部群众、青少年等广泛群体,整合各类学习资源,明确“四史”学习教育任务清单并长效推进。二是形成“周二夜学”常态化制度。把“周二夜学”制度作为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具体抓手,务实有效、持之以恒地组织好、开展好,确保党员干部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三是建好用好“宁波红”党员教育新媒体直播平台,切实成为宁波党建宣传的新窗口,深入推广全市党建工作好经验、好做法。四是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一以贯之将其作为全面从严治党走向纵深的核心命题和重要标准抓实抓细,争做守初心担使命的模范。 二、努力成为“两个维护”扎根铸魂的模范生 一是健全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机制。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迅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上来,结合工作深化学习,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真正入脑入心。二是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常态化制度化。“两个维护”是新时代全面加强政治监督的根本要求,始终把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政治监督的首要职责,进一步细化政治监督制度机制,持续深化“三对标三自查”履职检查和整改落实。 三、努力成为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模范生 一是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坚决整治“调门高表态多、行动少落实差”、维护群众利益不担当不作为、落实首问责任制不到位等突出问题。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继续巩固“一票否决”和签订责任状事项清理成果,持续推动基层减负增效。二是深入实施关于促进“两个担当”良性互动的意见,全面贯彻落实“1+8”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政策体系。 四、努力成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模范生 一是不断强化纪委监委专责监督作用。紧盯“关键少数”、关键岗位,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严格落实问责条例,推动各类问责主体齐抓共管。二是持续提升巡察全覆盖质效。科学统筹市、县巡察力量,统筹安排常规巡察、专项巡察、机动巡察、提级巡察、交叉巡察和巡察“回头看”,实现市、县两级巡察一体化推进。三是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全面建设覆盖纪检监察系统的检举举报平台,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并巩固深化“警示教育月”活动成果,深入实施“一案五必须”制度。 五、努力成为权力运行有效制约和监督的模范生 一是有效创构“制度铁笼—技术铁笼”相互补充、纵横编织的监督机制。除了制度的规约,权力监督需要借助相关技术,尤其是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痕迹化管理。二是深入探索项目监督方式,推动落实首问负责即问即办制度。三是深入探索建立监督检查室与派驻机构联动联查的日常监督机制,加强信息化监督平台建设。四是多渠道探索完善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常态化监管机制。 六、努力成为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过硬的模范生 一是抓有效覆盖,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均衡发展。在农村,重点探索推行镇乡“大党委制”、深入开展“毗邻党建”。在城市,深化全国城市基层党建示范市建设,全面增强街道“大工委”和社区“大党委”的功能。在两新组织,要扩大党的工作覆盖。同时,统筹抓好其他领域的党建工作。二是建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拓宽选人视野,重点实施“优秀人才回归”计划。加强梯队培养,重点实施“春苗计划”等。三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推广“村民说事”“小微权力清单”等制度,探索完善后疫情时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和机制。四是常态化开展基层党建工作质量综合评价专项督查,严格落实基层党建约谈问责制度。 (作者为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