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董小芳 黄合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解决未成年人问题及其背后的深层次社会问题,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记者日前从市检察院、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处了解到,为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探索推行阻截性查询、精准化救助等机制,借助公益诉讼等手段,共同维护未成年人群体的合法权益。 阻截查询 “验明正身”方可入职 6月1日,市检察院和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分别发布信息,《宁波市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入职人员性侵害违法犯罪记录查询办法》自今年1月1日实施以来,成效初显,已为多家单位提供8000余次的查询,在近日的一次查询中,发现1名拟录用的教职员工在宁波某地有性侵未成年人违法记录,检察机关已向教育部门制发检察建议…… “司法实践中,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具有重犯比例高、熟人作案多等特点,犯罪分子往往利用身份、职业、智力等优势多次实施犯罪,剥夺这些违法犯罪分子接触未成年人的机会,是从源头上防止未成年人遭受侵害的一项有效举措。”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年底,市检察院联合团市委等12家单位出台了该查询办法,着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构筑一道“防火墙”。 据悉,查询办法所述数据查询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地或本单位,而是拓展到全国范围,不仅包括检察机关办理的强奸、强制猥亵、猥亵儿童及组织卖淫等性侵害犯罪人员记录,还包括了公安机关信息库录入的近十年内性侵害犯罪记录、因猥亵行为被行政处罚的记录等,进一步实现性侵害违法犯罪记录数据信息的跨地查询。 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从目前的施行情况来看,犯罪记录数据信息“跨地查询”可以有效避免数据信息本地化和未包括行政处罚记录的局限性。希望各相关行业系统、社团机构能广泛行动起来,让这项机制实实在在发挥预防作用,对潜在违法犯罪人员形成威慑。 重点监控 加强易发多发领域管理 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还包括要给未成年人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外部成长环境,从源头上减少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的发生。 我市检察机关结合司法实际,加强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易发多发行业和领域的管理。据统计,2019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发出有关社会综合治理方面的建议68份,内容涉及网吧、酒吧、KTV等娱乐场所、宾馆雇用未成年人从事招待服务和消费,学校疏于管理导致校园欺凌、校园性侵案件等,相关检察建议均得到积极回复并采纳。 同时,我市检察机关高举“公益诉讼”利剑,积极维护未成年人群体合法权益,努力做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如鄞州检察院曾接到家长举报,称某小学附近售卖的一款果酱布蕾产品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立即将线索移送市场监督管理局。经鉴定,该产品中超范围添加苋菜红成分,不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长期食用危害健康。鄞州检察院遂督促公安机关对生产商及负责人刑事立案,并提前介入,引导侦查。在追究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刑事责任的同时,检察院认定生产商的行为侵犯了众多未成年人的健康权,应承担相应的民事侵权责任。最终,法院支持了检察机关的诉讼请求。 据统计,2019年以来,全市两级检察机关在涉及未成年人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等领域,共向相关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6件,提起公益诉讼1件。 精准救助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从“偷窃者”到“反扒志愿者”,未成年人小杨说,他人生的转变,离不开检察官的帮助。 在一起涉嫌盗窃罪附条件不起诉案中,检察官发现涉罪未成年人小杨有盗窃前科,曾被判处拘役三个月,刑满释放后再次行窃,被公安机关抓获。为帮助小杨改掉恶习、重新回归社会,检察机关委托专业司法社工赶赴小杨老家,对其犯罪行为的成因以及再犯可能性展开调查,发现其父母管教方式简单粗暴。检察官在考验期限内为小杨“量身定制”了帮教方案,联合专业司法社工、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共同开展考察帮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在,小杨已经主动加入了反扒志愿者团队。 “预防是最好的机制。坚持推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机制建设,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未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我市检察机关坚持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全面分析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动机、事实、情节等情况,最大限度地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人。对适用相对不起诉、附条件不起诉的未成年人,制定专门帮教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帮教,并积极引入青少年司法社工、心理咨询师等社会专业力量,进一步提高帮教工作质量效果,为涉罪未成年人的改造和回归奠定良好基础。 据统计,2019年以来,我市检察机关对3100余人次未成年被害人、涉罪未成年人等提供了经济、法律、心理、医疗、就学、安置等方面的救助,其中发放未成年被害人救助金26.3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