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2020-06/17/A8/6417857_bw-zhangwei_1592272676484_b.jpg) |
程嘉斌正在讲解呼吸机操作方法。(董娜 摄) |
![](../../../images/2020-06/17/A8/6417858_bw-zhangwei_1592272738653_b.jpg) |
呼吸治疗师为患者进行雾化治疗。 |
晚上10点多,宁波市第一医院呼吸治疗师程嘉斌还没有离开岗位,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他几次离身去为患者提供治疗,又一路小跑着回来。“呼吸直接关乎病人的生命安全,所以我们必须时刻关注病人体征,全天候服务。”他带着歉意笑着说。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呼吸治疗师队伍走进大众视野。作为患者的肺部诊疗顾问,他们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呼吸治疗方案,在前不久国家公布的16个新职业中,呼吸治疗师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记者 董 娜 驻守病房,做患者24小时的“守护神” 1987年出生的程嘉斌,是宁波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也是一名呼吸治疗师。“有一句话非常贴切,我们专业所做的这些内容,就是医生做不全,护士做不精,有了呼吸治疗师这个职业以后,刚好能把气道和呼吸相关的工作做得更加精细化。”程嘉斌说。在这里,小到呼吸道的雾化治疗、气道排痰,大到呼吸机等设备的精准操控,都是呼吸治疗师的“责任田”。 早上七点半,程嘉斌的身影准时出现在重症监护室里,和医生们一起查房,从免疫功能、呼吸功能、影像学等方面对病人做综合评估。“呼吸治疗师需要关注的很多,譬如患者呼吸治疗过程中呼吸机的管理和调控,患者的生化指标,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患者病情一出现变化,治疗方案就要从细节上调整。”根据病人的检查结果,程嘉斌熟练地调整呼吸机参数,并和医生商定相应的呼吸锻炼计划。 紧接着是各种对症治疗。九点不到,程嘉斌已经为好几床病人完成了插管患者口腔冲洗、气切患者护理等操作。正脚不沾地之时,突然机器报警铃响起,一位病人出现了呼吸衰竭症状,气管插管迫在眉睫。程嘉斌立刻推来呼吸机,以最快速度调试好机器,准备好相应管路和抢救设备,协助医生和麻醉医生迅速进行插管,很快,监护系统数据恢复正常,程嘉斌一边仔细地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一边谨慎地将呼吸机参数调整到最佳位置。 不一会,程嘉斌又走到一位70多岁的老年患者床边,时时监测呼吸机显示屏上跳动的波形和数值,观察老人的生命体征,精准调节呼吸机的运行参数,确保呼吸机跟他的肺形成良性互动,同时用细致的手法帮老人排痰。整个上午,程嘉斌一直在各个病床前观察,调节机器,为患者做护理……一刻没有停下来。 在重症监护室里,几乎所有患者需要不间断的呼吸支持。“呼吸治疗师对重症病人的呼吸参数调整是随时随地的,需要一刻不离的照护。”在病房里,病人们把这群呼吸治疗师当成了24小时“守护神”,程嘉斌和另几名呼吸治疗师分班倒陪床驻守,根据病人病情变化,提供高流量鼻导管氧疗、机械通气治疗、气道管理、人工气道建立等各类临床技术,为患者争取早日脱离呼吸机痊愈,做着最积极的努力。 疫情中的“敢死队”,天天和气溶胶“正面刚” 与死神搏斗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故事,在呼吸治疗师的工作中,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今年3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名单出炉,程嘉斌榜上有名。当与记者聊起这场在武汉一线的鏖战,程嘉斌感慨万千,“就像是经受了一场生与死的洗礼”。作为宁波市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成员之一,程嘉斌自2月9日出发前往武汉,到3月31日凯旋,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没日没夜地奋战了52天。 一进入危重症病区,程嘉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各种呼吸支持设备进行自检:有创呼吸机、无创呼吸机、排痰机、高流量氧疗仪……这是呼吸治疗师们的“武器”,没有它们,病人将无法脱险。然而这些设备不是拿来就能用的,要看各种端口是不是匹配,进行功能调试,每一个参数的设置都有很多奥秘。“当病人有需要时,必须保证这些设备即刻能用、好用。” 由于每天直面的是患者的呼吸道,在风险最高的环境里,从事着暴露概率最大的工作,呼吸治疗师被称为战“疫”中的“敢死队”。他们每天除了要给患者吸痰,评估其气道能力,还要处理仪器管道、进行消毒,帮助患者咳痰,做辅位通气,其间可能有无数的病毒喷射出来,一不小心就“中招”。 “呼吸治疗师在吗?请过来一下!”听到医生的呼唤,程嘉斌赶忙上前。程嘉斌记得,那是一位50多岁的大姐,整个肺已变成白色,皮氧只有26%,心跳随时可能停止。情况非常危急,他急忙给大姐接上呼吸机,吸上100%纯氧,在不间断进行10多天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后,程嘉斌辅助医生给大姐进行了气管切开手术。穿着沉重的、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同时还要防止动作过大导致气溶胶飞散,原本正常情况下只要花5至10分钟就能完成的操作,整整用了一个半小时。高强度连续工作6个多小时下来,程嘉斌的护目镜早已模糊,汗水已浸透衣背。 ICU“全能扛把子”,“十八般武艺”全解锁 除了呼吸支持、气道管理、床旁肺功能监测,呼吸治疗师的工作内容还涉及肺康复、早期活动等。除了重症监护室以外,肺功能室、气管镜室、呼吸科普通病房、睡眠监测室等都需要呼吸治疗师的辅助。 在康复阶段,呼吸治疗师坚持守住不放松,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呼吸功能的康复锻炼,直接关乎病人今后的生活质量。“我们经常交待病人,好好透气,多活动。肺部康复,更多需要上肢活动,怎么动?这些都是讲究方法的。”程嘉斌说,对有人工气道的患者,呼吸治疗师可以根据病人状态更改呼吸机模式,而对没有人工气道的患者,就要手把手指导患者进行心肺功能锻炼。 这天下午,程嘉斌拿了几盒带着三色球的呼吸训练器走进病房,分发给病人。“吹之前,深吸一口气,对着管口慢慢吹,直到吹不动为止,每天坚持几次,可以达到锻炼呼吸功能的效果。”程嘉斌一边解说演示,一边耐心地鼓励大家完成锻炼。 手握救命利器,程嘉斌不仅要通晓各型号、各模式呼吸机的适配和调试,一旦这些设备出了故障,也要第一时间进行诊断和维修。经过不断摸索,他熟练掌握了各种型号呼吸机的结构和性能,尤其是各零部件,如呼气阀、测压管、主机内外管路的拆卸和安装方法。 平日里,程嘉斌还挤出时间给科室其他不是重症专业出身的护士,讲解机器的使用方法。 救治工作中,呼吸治疗师还要全程跟随危重病人的转运,保证病人在整个转运过程中气道和呼吸的安全。“要转运一个病人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一边带着病人,还要携带氧气瓶、呼吸机和各种抢救设备,一路观察调试,整个过程一刻都不敢大意,直到把病人安全地送到转运目的地。” “我是一名呼吸治疗师,这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工作。专业上说,人类就是同呼吸、共命运的。”结束了采访,程嘉斌又行色匆忙地奔赴下一个病房,只留下一往无前的坚实背影。 记者手记 呼吸治疗最早起源于美国,在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已有50多年发展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专业呼吸师队伍。相比之下,国内的呼吸治疗专业才刚刚起步,公众认知度并不高。 有专家指出,呼吸治疗师不仅在重症医疗方面,而且在慢性病管理、轻症患者的呼吸治疗,甚至社区医疗服务中都能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虽然临床需求大,但呼吸治疗师在国内仍属于稀缺资源。目前国内呼吸治疗师总量少,只有少量高校设有呼吸治疗专业,很多学生还没毕业就被全国各大医院“抢订一空”。 在宁波,像程嘉斌这样的呼吸治疗师有20多人,主要分布在各大三甲医院。在程嘉斌工作的市第一医院,有呼吸治疗师7名,主要安排在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监护病房。现有的呼吸治疗师大多由护士兼任,经过短期培训或进修后从事呼吸治疗相关工作。 记者了解到,需求大、总量少的呼吸治疗师群体,长期以来面临着身份的“尴尬”。拥有理学学位,呼吸治疗师却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没有自己的职称考评体系,“无证”上岗成为从业者心中一块沉重的石头,而这也直观地反映在他们的职业晋升和收入中。 在采访中,有不少呼吸治疗师希望能尽快确定职业资格认证,未来有更多大学开设呼吸治疗专业,让同行有一个光明的职业化前景。(董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