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区域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6月17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姆渡茭白育出万亩“致富田”

河姆渡茭白迎来采收季。(余建文 摄)

    

    

    记者 余建文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苏轼《夜泛西湖》诗中的“菰”,指的就是茭白,有着浓浓的水乡味道。

    初夏时节,余姚河姆渡镇的“八月茭白”迎来采收季,一块块绿毯似的茭白田沙沙作响。早上六七点钟,很多收购商已在田边等候,农户们将一捆捆鲜嫩的茭白打包装车,直送市场。

    “河姆渡茭白名气一直响当当,这两年更是市场旺销,价格也好。”罗江村阿六生态农场负责人任月潮说,眼下田头批发价是每公斤6元,全年有望亩产值1.5万元以上,效益是种水稻的好几倍,“很满意”。

    河姆渡茭白历史悠久,在河姆渡遗址考古挖掘中,发现七千年前就有茭白存在。自上世纪80年代起,河姆渡农民开始大面积种植茭白,30多年间,在政府的指导、推动下,茭白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2001年,河姆渡镇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茭白之乡”,最高峰时种植面积逾3万亩。最近10余年间,镇里又推广茭鳖一体化生态套养,发展无公害农业,以养殖促种植,使万余亩茭白田成为河姆渡百姓的“致富田”。

    

    小茭白从姚江边走向全国

    

    上午10时许,任月潮从茭白田里劳作回来,满身是汗。这几天,他每天要销售掉3000多公斤茭白,有自家农场产的,也有从周边农户处收的,“我们雇了本地村民采收茭白,每人每小时30元,从晚上10时一直干到次日天亮,保证把最新鲜的茭白送到城区早市。”

    今年52岁的任月潮,种植茭白有20多年了,经历了茭白市场行情的起起落落。眼下,他的农场种植了50亩茭白。他告诉记者,以前河姆渡农户几乎家家自留地都种茭白,以自己吃为主。上世纪90年代起,镇里指导农户大力发展茭白生产,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并向宁波、上海等周边市场销售。

    “那时候,茭白批发价也就每公斤六七角钱,可城里菜场零售价要高出近3倍。”老任说,有一年他和亲戚一起将2000公斤茭白运到上海,不料过了点,十六铺批发市场关门,几个人索性在街边零卖,结果一天就把茭白卖光,挣了不少钱。

    河姆渡茭白这么受城里人欢迎,批零差价又这么大,任月潮他们看到了个中商机。之后几年,河姆渡镇出现了一批茭白经纪人,一边种一边拓展销售渠道。高峰时,全镇有几百名经销户,把茭白卖到全国各地。

    任月潮在农场边建起了一座保鲜库。记者走进库房,里面全是一摞摞带着叶子的茭白,蔚为壮观,“库里能存放5万公斤茭白,保鲜一个月没问题。”老任说,现在利用冷藏车,把河姆渡茭白卖到广州、深圳、江苏南通等地。

    镇农业办干部胡俊峰说,罗江、小泾浦、中江等几个村是河姆渡茭白的核心产区,品质也最好。最近两三年,河姆渡茭白市场价格有提高,今年市场零售价每公斤16元以上,而且供不应求,“不仅摊贩抢着来收,每天很多城区的老年人乘公交车到镇里来买茭白,茭农足不出村就能赚到钱。”

    优选良种,四季采收不断档

    河姆渡的百姓则形象地把洁白水灵的茭白比喻为“美人腿”,还自豪地说,“河姆渡茭白是无公害种植,可以生食,还带着一丝甜味呢!”

    胡俊峰告诉记者,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镇茭白种植面积已近万亩,但那时种的是单季茭,上市时间只有两个月,且品质一般,加之病虫害,种植收益上不去。“把小小的茭白变成一个大产业,我们河姆渡镇农业办原主任郑春龙功不可没,被大家公认为‘河姆渡茭白之父’”。

    改良品种,突破产业发展瓶颈。郑春龙带着农技人员,常年泡在试验田里,选育优质品种,30多年间,先后选育、引进和推广了30多个茭白新品种,还找到对付茭白锈病的有效农药,解决了茭白种植防病的一大难题。小泾浦村茭农俞宝法说,现在农户多种“八月茭”“浙大茭白”以及本地双季茭等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几个品种分时“搭配”,将河姆渡茭白的上市时间延长至八个月,市民一年四季皆可吃到新鲜茭白。“像双季茭白,入夏和深秋各收一茬,亩产量可达万斤,收入比以前翻一番还不止”。

    科技兴农大大激发产业潜力。进入21世纪后,河姆渡茭白从产业化向品牌化、标准化转变,制订了第一部河姆渡双季茭白地方标准。2002年申报认证为宁波市万亩无公害茭白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2004年认证为绿色食品,2006年建设成为宁波市万亩茭白生产基地、浙江省农业科技示范区河姆渡茭白种植基地、河姆渡茭白种植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生态套养,推动产业升级

    2005年,福寿螺被一养鸭户带进河姆渡。这个外来物种繁殖速度很快,产卵数量多,还专吃茭白叶芽和嫩茭白肉,河姆渡茭白面临“灭顶之灾”。

    郑春龙和农技人员又一次冲在前面,反复试验,苦想对策,最后想到一个妙招:在茭白田养甲鱼,用甲鱼来消灭福寿螺。“这个方法太好了,甲鱼不仅消灭福寿螺,长得肥壮结实,排泄物还能肥田,种植、养殖取得双赢”,茭农钱爱忠说,单甲鱼一项,每亩可增产5000元。很多农户,靠卖茭白、卖甲鱼,亩收入2万多元不在话下。

    目前,河姆渡全镇套养甲鱼的茭白田约2000亩,通过几年的生物防治,基本控制住了福寿螺的危害。作为全省首批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河姆渡茭白基地于2013年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书。

    如今,鲜甜的茭白、生态的甲鱼已成为河姆渡两张耀眼的“金名片”。镇政府相关领导介绍,河姆渡的土壤、气候非常适合茭白种植,但劳动力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大问题。茭白种植、采收,包括甲鱼的养殖,都要靠人工,特别到了采收季,劳动强度非常大。“现在的种植农户几乎是中老年人,年轻人肯务农的极少”,胡俊峰说,因为劳力缺乏,这些年茭白种植面积一直慢慢萎缩,目前还有1.5万亩,不到高峰期的一半。

    如何让茭白产业长久发展下去?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说,这几年,镇里采取多种措施,实施茭白田甲鱼产销一体化创新提升工程,探索提质增效新路子。“把甲鱼养好,提升品牌影响力,让农民从养甲鱼中赚到钱,继而推动茭白扩种增产。”镇里制订了严格的甲鱼标准化养殖规定,并进入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茭白田甲鱼还拥有了新的“七千年”商标,政府助力,农户组团进行推广。

    此外,持续提升种质资源,保持河姆渡茭白产业优势。河姆渡镇与科研部门合作,建立了国内首个茭白研究中心和茭白种质资源圃,保存全国各地茭白品种48个,并培育出河姆渡双季茭白和余茭4号两个新品种。镇里还在茭白田安装杀虫灯和诱捕器,组建专业植保队,普及推广生态化种植。在余姚当地的欣农兔业有限公司,优质茭白草还被加工成獭兔饲料,或烧成生物颗粒炭棒出口国外,进一步拉长茭白产业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