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弓 张文宏,50岁出头的医院传染科主任,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除了上海医学界,恐怕很少有人知道,现在居然成了“网红”,名声不在钟南山、李兰娟之下。3个月前,出于好奇,曾在微信上询问上海新闻界朋友:“张文宏为什么这样红?” 好在3个月后,6月10日,《解放日报》以一个版的篇幅,发表了该报首席记者高渊对张文宏的专访,题为“张文宏六章:我为什么这么受关注”。读完这篇万言专访,对张文宏医生之所以能蜚声中外,总算有了一些答案。 他是一个诚实的人。张文宏受信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说实话。他的有些说法,比权威专家更大胆,因此也引起过争议,但公众爱听。今年1月20日,钟南山肯定这个病毒人传人,1月23日武汉“封城”,张文宏竟在1月24日下断言:如果一切顺利,中国可以在2个月到4个月控制住疫情。高记者就此问他:“你觉得当时这话说得冒险吗?”张文宏说,当时这么讲,确实引起了争议,特别在圈内。但他又说,当时的原话是,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如果都非常顺利的话,应该2个月到4个月可以把疫情控制住;比较胶着,大概6个月控制疫情;控制不住,全球流行。 他在接受专访时把“原话”说一遍,实际上批评了当时报道这条新闻的记者“光挑好的说”。但他没有想这么多,依然有一说一。 张文宏还说:我不断地跟老百姓沟通,只是想第一时间告诉大家真实情况,让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道理是什么,而不是看到疫情厉害了,怕说错,怕有(引发)舆情,先不说,实在瞒不住了再说。 是啊,如果一事当前,总是考虑自己的得失,实话就不敢说了。 他是一个低调的人。高记者问他:在疫情中你这么敢说,也是因为掌握了全面信息?张文宏说,作为一名救治组长,能掌握防控方面的大量信息,能讲到点子上,主要得益于上海“医防融合”的体系。张文宏是上海医疗专家组组长,又是防控专家组第二组长,两方面的会议都参加,两条线的情况都了解。 高记者问他:你的金句连连、脱口秀式的表达方式,老百姓喜欢,但你又是政府任命的专家组组长,有没有人提醒你注意身份?张文宏说:我觉得无论是官员还是专业人员,都要更有效地跟大众沟通,讲话会越来越平实。我只是被社会选择的。大众愿意接受的表达方式,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方向。 张文宏的这一番话,印证了一个真理:越有内涵的人,越谦虚。换种不大好听的说法:越是半桶水,越晃荡。 他是个宽容的人。记者问他:有时候好评如潮,有时候也会被骂,你最不能接受的是什么?张文宏说:“不许喝粥”的社会反应很大,这没什么,有人反对但更多人是支持。网上还传过一幅“打倒反动学术权威”的漫画,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就是说,除了打棍子扣帽子这类极端言论外,其他不同意见他都认为“没什么”。看看网上那些把不同观点争论弄成你死我活的反常现象,就知道宽容异议,需要有多么宽广的胸怀。 他是一个负责的人。高记者问道:除了在国内发表看法,你还与国外的专家频频对话,是不是有人会说话?张文宏说:是有人不理解,说我不务正业。其实,疫情开始后,我一直守在上海,每天上午查房。但是,作为公共卫生专家,我还要跟全世界的临床医生、防疫专家沟通,了解全球疫情的发展情况,为上海的疫情防控提供决策依据。防疫应该是全球一盘棋,如果连人家在做什么都不知道,我还当这边的专家组组长,那不是瞎搞嘛。 看过张文宏许多发言,“瞎搞”这样的重词,好像是第一次见,可见他对防疫工作的用心之重。是啊,要尽心尽责做好工作,就得主动跳出人为圈定的边界。 他是一个进取的人。高记者问道:今天获得的社会认同,是你当年选择学医时所期待的结果吗?张文宏说,他小时候的理想是通过读书能去看更大更远的世界。“我觉得年轻时大家都应该奋斗。如果你有能力,你足够努力,可以有机会成为医学专家、企业家,或者其他领域的顶尖专家。既然我们拥有这样的环境,为什么不用好自己的机会?” “用好自己的机会”,应该是张文宏及其他更多有成就者的“成功之道”。 有人说,张文宏从名不见经传到广为天下知,是因为他有一个最醒目的优点:“会讲话”。这个说法笔者不敢苟同。张文宏的表达能力的确不错,但若失去了诚实、低调、宽容、负责、进取的品格,仅凭“会讲话”,是不可能受到人们普遍的尊敬和爱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