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造后的天童老街,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李超 摄) |
记者 厉晓杭 鄞州区委报道组 杨磊 迎着初夏的晨曦,剪下几朵自家庭院的鲜花,于延华一路哼着小曲,来到天童老街口的“创咖啡”。 这是她的全新工作空间。短短两个月里,进出咖啡馆的有大学教授、乡镇干部、白领、大学生、村民、外国友人等,五一假期热火朝天的景象让她记忆犹新。 “这是天童的二次辉煌!”作为天童片区的原住民,于延华感慨,老街真的“活”起来了。 保存良好又充满烟火气的老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自宋代起,天童老街就远近闻名,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东乡十八街”之一。此后的岁月中,老街渐渐褪去了鲜亮的底色,变得默默无闻。 “复活”老街,是鄞州东吴镇打造美丽城镇的重要一环。借此东风,天童老街在时代的风口中蜕变重生,千年老街的影响力正在重塑。 “天童老街改造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村民自发参与,不仅提升了‘形’,更重塑了‘魂’,让村民可持续享受发展红利。这种模式,值得在全国推广。”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如此评价。 修旧如旧 再现老街昔日风貌 天童老街像一条玉带,一头系着天童寺,一头连着小白岭。庙会、社戏、老店铺、集市,诸般热闹,天童老街都曾拥有过。然而,撤乡并镇以后,天童片区一度沉寂。由于缺乏系统保护,老街破坏较为严重,老建筑成了危房,脏乱随处可见,往日盛景难觅。 去年初,东吴镇全面启动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天童老街街景改造被列为重点工程之一。 老街“变脸”,国内不缺成熟的商业模式。如何改,才能避免千街一面?“好几家企业有意向投入重金对天童老街进行整体开发运营,但要求有优惠政策。我们拒绝了。”东吴镇党委书记汪辉说,镇里达成一致意见,老街改造要保留原来的肌理,还街于民、让利于民,让村民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和获得感。 修旧如旧,尊重历史——设计方案一出,村里炸开了锅。 “现在造房子肯定用瓷砖,谁还要用旧瓦片?”“家里的门楼要敲掉改造,这晦气事谁要做?”“现在哪个村没有水泥路,为什么还要重新铺石板路?”……工程队进驻老街,村民并不买账。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东吴镇新村办常务副主任戴芹芹,是这次改造的“总规划师”。她和其他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夜访动员。有一次,她被村里的一个阿婆拉着不放。“你好看还是我好看?你年纪轻,当然是你好看。所以刷墙,必须要给我们刷得新一点!” “很多老人家不理解设计方案,我们只能一点点向他们渗透设计理念,或从年轻一辈寻找突破口。”戴芹芹说,最难“啃”的一户人家,他们跑了30多趟。 “政府出钱把老街修得漂亮点,这事儿我们得支持啊!”72岁的村民陈月娥,在儿女的劝说下松了口。本无太多特色的围墙,改造后变成了古色古香的瓦爿墙。“还挺耐看!”陈月娥家第一批接受改造后,不少村民也被打动了。 古旧的青砖黑瓦、木质门窗,精巧的雨檐、垛头构件……改造中保护和复原的元素,无不诉说着老街古朴的历史。 镇里还组织专人,走街串巷拜访村民,搜集老物件、老古董,以及传说和典故,留存老街记忆。寄寓乡愁的老物件,被做成了一面长达5米的记忆墙。 植入美学 延展老街的生命力 振兴老街,要有烟火气,更要有生命力。 “得植入一些现代审美的印记。”戴芹芹不断思考。无数次头脑风暴过后,老街入口处“低散乱”的厂房,摇身一变,成了漂亮的水镜广场和充满艺术气息的“潘艺山房”;街上的老房成了咖啡馆,由东吴青年企业家众筹改造运营;1900平方米的家具加工作坊改建成了木作研习社,成为青少年课外研习的基地…… 现代元素的植入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为乡村链接了更多发展可能。 在改造过程中,东吴镇积极引入校地合作概念。“老街要‘火起来’‘活起来’,我们需要集聚更多智慧和力量。”汪辉表示。 今年1月5日,“潘艺山房”正式揭牌。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把创作基地搬到了天童,不定期举行艺术展陈和艺术推广,源源不断地把艺术资源输入乡村。 “用艺术振兴乡村,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也有利于我们的师生以艺术设计领域的聪明才智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徐仲偶说。 老街仍是老街,却更显沉静娟秀,烟火气和文艺感交融,一跃成为“网红”打卡地。文艺青年来了,旅行博主来了,甚至吸引了不少外国游客。北大教授李迪华也相中了老街的“老味道”,四次赴老街调研,还给村民上起了美丽乡村建设课。“乡村是乡村人的乡村,我们的改造,就是要‘眼中有人’!乡村建设,就要围绕怎样让大家住得舒适、内心觉得有幸福感。”李迪华的理念,不断影响着村民。他鼓励村民要有文化自信,参与乡村“美”的建设。 “我这辈子没见过什么世面,没想到还能在家门口听教授上课、看艺术展!”童一村村民胡信定的眼中,有了不一样的光亮。 还街于民 探寻乡村发展多种可能 还街于民,就是要让村民共享乡村发展的红利。 老街红了,人流量陡增。如何把人流量转化为发展的能量,是东吴镇党委政府思考的新课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旅游业受到重创,镇干部急在心里。 产业支持政策紧随而来。今年3月,东吴镇出台政策,在老街开店的居民,装修可享受70%的补助,最多不超过6万元。一时间,小吃店、特产店、面店接二连三冒了出来。 村民们纷纷亮出自家绝活,麻糍、乌米饭、自酿烧酒等成了老街的热气货。近20家商铺林立,城里人慕名来尝鲜。 “老街要发展,我们应该把自家的好资源、好手艺统统亮出来!如果你开店,可以把自家种的蔬菜卖给游客;如果你有手艺,比如会做肉粽,就把粽子放到农副产品展示区去卖。接下来,老街还要启动民宿改造,大家可以考虑把闲置的房间腾出来打造民宿。”4月21日晚,汪辉在老街太白湖文化广场上,对着台下的上百名村民讲了一堂振奋人心的课。 村民们一拥而上,你一言我一语地把书记团团围住。“书记鼓励我们把好手艺亮出来,这样腰包就能鼓起来,这句话我听进去了。明天我就去报名。”徐全苗今年78岁,4月底,他在老街开了一家店,面积不大,主要经营桂花圆子、宁波汤圆,还有老底子味道的花生米。每逢周末,客流如织,徐全苗带着全家一起上阵。“我感觉越来越有奔头了。”他笑着说。 寻回老街往昔的热闹,更多村民有了底气和自信。店主史定红爱好酿酒,一度被家人认为不务正业。“李迪华教授来上课,他说我们身边都是宝藏!我就冒昧请他来家里品尝一下我的酒。他夸赞我的酒好喝,此后还来买过好几次。这给我极大鼓励。”回忆自己的创业历程,史定红非常感慨。 夕阳西下,升腾而起的烟火气,勾起了游人心中的乡愁,也为乡村振兴打开了全新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