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着警服的吕天驰正在检查管制刀具。 |
|
穿着军装的吕天驰在走访渔船民,开展法制宣传。 |
|
蒋道忠正在对装备进行整理登记。 |
|
曾是边防军人的蒋道忠(左一)在开展人口信息核查工作。 |
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奕超超 图片由奉化公安提供 曾经,有这样一群人,因为责任与担当,毅然选择成为一名边防战士,做祖国边疆的“守护神”。然而,在2019年1月1日,随着一声令下,公安边防部队集体转改,他们的制服一瞬间由“橄榄绿”变成了“藏青蓝”;他们的角色,也由边防战士变成了人民警察…… 离开部队已有一年半,但他们从未忘记曾身为军人的荣耀和责任。部队里那一幕幕酸甜苦辣深深刻印在他们的脑海里,那一句句谆谆教导时刻烙印在他们的生活习惯中。是啊,尽管已经转身,但在他们心中,部队永远是他们神圣而又亲切的“娘家”。 日前,记者专门采访了几位曾经的“橄榄绿”,他们的从军初心至今未变,依然奋斗在守护群众、服务群众的一线。 想家,就用忙碌来“治疗” 从军人到民警,从副所长到普通民警,他重新上路,在接处警的岗位上奋斗,多时一天要处理三四十个警情。他就是陈凯,原奉化桐照边防派出所副所长,如今在奉化岳林派出所治安中队工作。他坦言,来到城区派出所后,工作涉及范围更广,事情也更多了。 “原来我在桐照,那边辖区小,普通案事件少。但因出海渔船民较多,矛盾纠纷较多。”陈凯说,每遇到此类事情,他就要白天黑夜连轴转,各方协调、劝说。“现在面临的事更多了,不仅要擅长做群众工作,还要冲在一线,解群众之难。” 陈凯说,去年年初刚到所里时,他内心也是有点挣扎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如今这些顾虑都打消了,甚至还乐在其中——他小时候的愿望就是当兵或者当警察,现在可以说都实现了。所以,他将更多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 去年台风天,陈凯在单位值班,夜晚接到了一对母女的报警,称她们家里阳台上的架子松动,随时会掉落,可能会危及路过行人。陈凯到达现场后,立即找出绳子,想先行将其拴牢在阳台上。但因为没有着力点,他只能用自己的手紧紧顶住墙壁,咬着牙进行捆扎,手臂都磨出了血…… 临走时,陈凯再三叮嘱母女俩:“关好窗门,保持通信畅通。”对于母女俩的感激,陈凯笑着说没事,脑子里却突然一闪:“希望老家的每一天都是晴天……”原来,陈凯老家在山东,工作之余最让他牵挂的就是家人。每次回家,要先坐5个小时的动车,然后转大巴再四五个小时,回趟家挺不容易。 “最不放心的就是老家4岁的儿子,很调皮,吃饭要大人喂。但我在家时,只要说你不好好吃饭,爸爸就生气了,他就会拿起勺子乖乖地吃起来。”陈凯说,每次从老家返回奉化,他都是跟儿子“不辞而别”。因为他怕儿子不舍得让他走,只能让妻子找个理由将小家伙先抱走。对他来说,平时只能在视频通话里陪伴儿子。有好几次,陈凯想着请几天假回去看看家人,但看见同事们都忙得不可开交,也就打消了念头…… 陈凯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当兵的时候,就习惯了四海为家,心里有家,哪里都是家。也希望自己忙点,这样就没有时间想家,心里会舒坦些……” 学习,只为更好服务群众 “很多人认为在部队当兵会脱离社会,但我并不这么认为。我在边防的那些岁月,就经常和群众打交道,我觉得群众是我的老师,这也给我现在的公安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周福志看来,从军民同心到警民同心,以人民为中心是一贯的。 周福志原来也是一名边防战士,改制后到奉化松岙派出所工作。作为一名基层民警,平时接触较多的就是一些“鸡毛蒜皮”。但冷暖自在人心,只要为民服务,真情付出,总有人会记得你的好。去年9月20日这天,周福志就收到一面“心系百姓 为民排忧”的锦旗。因为他在凌晨时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解救了一名因车辆没了油困在路上的驾驶员,把对方感动得不得了。车主还将他的所作所为拍了视频发到抖音平台致谢…… 松岙距离奉化城区较远,派出所警力有限,很多民警要身兼多职,周福志也不例外,因为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在接处警的岗位上,在调解纠纷的街头,在打击罪犯的一线,在各大活动的安保现场,哪里都有他忙碌的身影。在他看来,越难啃的骨头越要啃,越是困难越要迎难而上。 今年3月29日,一名老人在当地采茶厂附近采茶时失踪,也是周福志组织人员展开搜寻。当天下着大雨,山路泥泞,周福志硬是带着众人苦寻3个多小时,最终在鄞州区塘溪镇找到了老人。 “以前和现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还需要不断学习,这样才能紧跟大家的脚步,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周福志说,空闲时,他会去单位二楼阅览室看书。涉及面很广,从侦查办案的专业书籍到不断更新的法律法规,他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着。他说,不想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遗憾。 传承,军人精神永不弃 如果说,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奋勇杀敌是军人价值的最好体现。那么,在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里,默默守护才是军人最好的写照。 吕天驰,就深切感受到了这一切。他的爷爷曾是一名解放军战士,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给他讲当年行军路上几天几夜不合眼的场景。他爸爸是一名基础工程兵,曾在东北几十米下的深井里施工作业,最长时有一个多月没上来,吃喝拉撒都在地下,艰苦环境超乎想象。 这样的家庭文化锻造了吕天驰特有的刚毅和韧性,后来他考入中国人民武装部队学院,接过了上一辈的“枪”。2012年,他成为一名边防战士,走村入户,收集社情民意,并用自己新学的方言,询问群众收获如何、海上有无遇到难事。“海边的人很朴素,他们的嗓门特大,对这儿不熟的以为是吵架,但我觉得格外亲切。” 如今,吕天驰已是奉化莼湖派出所的社区民警。聊起警营和军营的不同,他说最直观的变化是管理模式的改变,习惯了部队里的直线式管理,突然转变为面的管理,开始时还真有点“压力山大”。 他负责的社区工作琐碎繁杂,涉及场所管理、危爆排查、治安巡逻、防范宣传、纠纷调解等方方面面,责任重大。但再辛苦、再复杂、再没头绪的事情,吕天驰都能凭着自己的一股韧劲,把事情圆满解决。 就在前几天,有人报警,称邻居家的晒衣杆太长伸到自家来了,破坏了风水。吕天驰赶到现场,只见双方情绪激动,各有各理。他主动联合村干部,巧打“亲情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纠纷化解在萌芽阶段,最终双方握手言和。 “部队好的文化,我们在传承。我们习惯了在进他人办公室的时候喊‘报告’,这能时刻提醒自己以军人的标准来当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吕天驰说。 初心,在不同的“战场”上坚守 “感谢青春里有军装陪伴。军人与警察,同根同源,血脉相通,只是从一个战场转移到另一个战场,变的只是称谓,不变的是初心。”说这话的是吴慧华,原来桐照边防派出所的教导员。他至今记得自己刚到边防派出所那时的“囧事”——基层工作纷繁复杂,他又人生地不熟,一度手忙脚乱。但随着基层工作的不断深入,他慢慢熟络起来,把群众当成了自己的朋友和长辈,还时不时地互道平安。 改制后,他脱下“橄榄绿”,成为一名民警,如今又被抽调到奉化区扫黑办,负责线索排查工作。工作中每条线索都至关重要,查“实”和查“否”都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且要保持十二分的严谨和细致。每次一有线索,他就一头扎进工作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疫情期间,他也没有自我放松,仍一心扑在扫黑工作上。他也因此获得了同事的一致肯定:“虽然没来多久,但一上手就轻车熟路,每条线索都整理得井井有条,这适应力和执行力不愧军人出身。” 吴慧华有这样的表现并不奇怪,因为从军初心一直在他心头,始终未曾忘记。如今在巡特警负责装备管理工作的蒋道忠同样如此。改制那天,他没有一丝犹豫,“服从组织安排”的军人自觉早在十几年前就根深蒂固。同样,在新的岗位上,他保持了军人一丝不苟的品质。有一天午休时分,领导突然来到库房,却看到蒋道忠脸色苍白,正瘫坐在地上,于是问他怎么回事,是不是需要休息一下。 “枪弹没放好,我怎么可以休息呢。”蒋道忠的话,让领导既担心又欣慰,因为大伙都知道他血糖高,但这股认真劲着实令人钦佩。蒋道忠还时常叮嘱同事:“不要当我是病号,不然我真的会郁闷死。你们安排工作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我!”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蒋道忠更是将自己的军人品质发挥得淋漓尽致。“我请战,到疫情防控最危险的岗位去。”正月初三,他就早早地回到了岗位上,并主动申请前往隔离点执勤。到那后,他又每日奔走,耐心劝导情绪不稳定的群众。整整14天,蒋道忠夜以继日地坚守在一线。执勤结束后,原本可以回家调休的他,又放弃休息,继续挑担高速卡口的检查工作,守好进出大门…… 对他来说,冲锋在前,勇挑重担,这是军人本色。这份初心同样适用于新的“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