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盛在送煤气间隙,记录有关村庄的资料。 (毛节常 余建文 摄) |
记 者 余建文 通讯员 赵伊丽 6月18日,在奉化大堰镇商会,区里的地方志专家和镇相关领导汇聚一堂,对村民王春盛编纂的《徐马站村志》进行评审。 20余万字的村志,厚厚一本,整齐码放在桌上。很难想像,这样一部体例规范、内容翔实的村志,竟出自一名送煤气工之手。当专家给出“通过”的结论后,王春盛喜不自禁:“七年的付出,终于得偿夙愿!” 今年47周岁的王春盛,是大堰王家村村民,从25岁起,就干起了代充煤气的工作,靠辛勤劳动支撑起家庭。王春盛还有个特别的爱好,喜欢研读各种宗谱、史料和地方志。在他所居住的奉化南郊家中,小小的客厅堆满了从各处搜罗、借来的资料、书籍。白天,王春盛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休闲时,他一头扎进了史料堆里,自得其乐。 “我10岁离开了大堰,但对故乡感情很深。”王春盛说,2003年,王家村修了一本宗谱,他还提供了部分资料。可宗谱拿到手一看,王春盛发现其中有关始祖的描述有出入,村史还能再往前推,决心自己动手,重新修一本宗谱。 王春盛修谱极为认真。老的宗谱资料很多是直排的文言文,还是繁体字,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读起来很吃力。他用上“笨办法”,学会使用电脑,把繁体字变作简体字,将文言文一句句翻译成白话文。有些资料里提到的历史名人存在互相矛盾的地方,他上图书馆查史书,定要弄清楚。如此一步一脚,艰难地修了七八年,到2013年,王春盛个人修的《王氏宗谱》付印成册。 在修谱过程中,王春盛深入梳理村庄的“前世今生”。他对记者说,徐马站由徐家、程家、王家三村合并而成,现在户籍人口有1500多人,可实际居住人口还不到200人,几乎全是老年人。“也许再过几年,村庄就消失了。我既然已积累了这么多资料,就想写一本村志,让年轻人记住家乡,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 编写村志,有规定的体例,纲目、内容、字数、结构等,要求可比修谱高多了,也难多了。2013年秋天起,王春盛为编纂《徐马站村志》做准备,一有空闲,就去档案馆、文保所、镇政府找资料,甚至到舟山、慈溪、余姚等地,寻访早年搬出去的人,记录村庄的传统文化,向有关专家虚心求教,光各种资料、书籍就积累了数十公斤。 为了编纂村志,王春盛放弃了很多做生意赚钱的时间,还自己倒贴不少钱进去。“我不抽烟、不打牌,一门心思放在村志上。”王春盛说,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算好,但妻子和女儿了解他对家乡的感情,一直很支持。 2016年,政府部门开始推行基层志的编修工作,王春盛个人编纂村志逐渐被纳入政府支持项目。经过7年的不懈坚持,《徐马站村志》终于杀青。王春盛说,今年镇里又要进行新一轮并村,这本村志将在并村后付印出版。 除了爱好修谱编村志,王春盛还是一位“热心肠”。早在2002年,他就开始无偿献血,还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先后多次荣获宁波市、浙江省和全国的无偿献血奉献奖。他还资助了一名贵州丹寨籍小学生至初中毕业。 “编纂基层志,就需要王春盛这样顶真、有韧性的人,这份情怀十分难得!”奉化区委党史研究室(区志办)主任陈黎明说,王春盛编修的村志很符合要求,“他为家乡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