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对港务新村的微景观进行维护。 (何峰 摄) |
|
▲潘火桥小区的居民在打造“文明十景”。(王博 摄) |
|
◀图为锦沧文华小区一角。 (沙燚杉 摄) |
|
正大花园的墙绘。(张彩娜 黄程 摄) |
|
镇海港务新村改造后的垃圾分类驿站。(罗梦圆 何峰 摄) |
城市的生命力在于细节,细节同时彰显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在共治共建共享理念引领下,我市各地充分发挥广大居民的聪明才智,通过微创意、微改造、微整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打造微景观,提升老旧小区和背街小巷的整洁度、美观度,美化居住环境。 同时,通过居民参与设计打造微景观,凝聚起更多力量,增强文明意识,全面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编者 镇海港务新村:垃圾房变身“活动中心” 记 者 何 峰 通讯员 罗梦圆 丢弃的轮胎经妙手改造,成了超大花盆或卡通闹钟;废弃的自行车刷上蓝漆,在车篮里种上鲜花,成了一道美丽风景;5个黄酒坛与1个腌菜缸被改造成花盆,内植红花绿草,透出一股艺术味……在镇海招宝山街道海港社区的港务新村内,有一个垃圾分类驿站,旁边的小角落则被打造成一处景观小品。 “你看,这里现在是我们的‘活动中心’和小公园。谁能想到,以前这里垃圾成堆,一到夏天蚊蝇乱飞。”港务新村住户李阿姨对笔者说。 垃圾分类驿站坐落在港务新村的主干道边,以前是一个垃圾亭。小区新垃圾房建成后,这个老旧垃圾亭被一些居民用来堆放杂物。当垃圾亭“容纳”不下杂物时,有些老物件被丢弃在附近的绿地上,影响小区的美观整洁。“杂物越放越多,绿地被破坏,社区多次补种都没能成功。久而久之,这个公共空间变成了卫生死角,成为小区环境的‘伤疤’。”海港社区党总支书记沈东红说。 2019年,一些热心居民向社区建议实施“利用废旧物打造小区微景观”项目,对小区微更新,让老旧垃圾亭这些“伤疤”变身“微景观”,居民感受“小确幸”。当年7月,在海港社区党总支的组织下,社区居家园艺协会和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成员开始对垃圾房进行卫生大清理,并实施改造,大家的齐心协力让垃圾房焕然一新。笔者看到,全屋刷成了清新的淡绿色,屋内陈设简洁而温馨,墙上挂着的装饰品是由牛奶瓶、凉席等废弃物改造而成,中间放了桌子和凳子,成为一个可以聚会的地方,很难想象之前是一个垃圾房。 “社区把这里建成垃圾分类驿站,经常举行看垃圾分类培训视频、积分兑换好礼等活动,这个新的垃圾分类宣传阵地频频获得居民的‘点赞’,大家有时间都喜欢来这里坐坐。”沈东红说。 垃圾分类驿站人来人往,一些热心居民对周边的小角落也提出了“微改造”的建议。社区广泛动员居民中的园林设计工作者、园艺爱好者、党员志愿者与幸福苑幼儿园教师等担任“设计师”,将在小区内搜集来的废旧自行车、轮胎等各种旧物改造成花盆。闻讯而来的居民帮忙除杂草、捡垃圾、喷油漆、种花草。“有力出力,垃圾堆变成小花园,每天从这里经过,心情都会好很多。”李阿姨说。 原本脏乱差的环境恢复了干净与整洁,垃圾分类驿站和这片绿地成为老小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小区居民多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自从把垃圾分类驿站边的小角落改造成为微景观后,居民们再也不把垃圾随手堆放在这里,这也无形中提升了居民的文明意识。”海港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董俊美说。 海港社区对港务新村内类似的一处老旧垃圾亭也实施了改造,并作为志愿服务基地服务居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在打造微景观过程中,提升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老小区焕发新活力,不久前,小区还被评为省垃圾分类高标准示范小区。”沈东红说。 海曙万安社区:居民担任“草根规划师” 海曙区委报道组 孙勇 记者 陈朝霞 两株红豆杉当“门将”,绿油油的爬山虎点缀着白墙,一旁木质花架的紫薇、旱金莲、兰花等花草婀娜着身姿……在海曙南门街道万安社区锦沧文华小区一角,以往的杂草堆告别了野蛮生长,摇身一变成了“后花园”。这个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老小区,通过“微改造”工程,正焕发生机。 锦沧文华小区建成已有20多年,是名副其实的老旧小区。20多年来,物业费一直“稳定”在较低标准,小区多处绿化受损、缺乏长效管理。 老小区的生活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居民们的“幸福感”。“以往老小区改造,居民没有亲自参与规划的机会。”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海曙分局高级工程师励素敏说,“‘微改造’中,居民直接参与规划设计,所以人人都是自己的‘幸福规划师’,而规划部门的工程师则全程指导各小区公共空间更新,这在宁波尚属首次。” 三年前搬到锦沧文华的居民张培澍爱好园艺,闲暇时间就将家里放不下的花草移植到家门口杂草地上,常常引来邻居的非议,3年来摩擦不断:“本来这块地荒着,我们也无所谓,现在盆盆罐罐的,看着就很乱!”“草地上怎么有了两个小土坡,到底有没有问过大家的意见?”“养花需要施肥,夏天隐隐约约有股味道,糟心!” 居民们的“牢骚”,社区党委书记徐剑英记在心里。她拨通了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刘慧军的电话。“收集上来的都是一些零散的建议。”刘慧军说,做社区项目就是要满足居民多元化的诉求,“或许可以将有园艺特长的群众集合起来,聘请他们做社区绿地的‘规划师’,我们团队的工程师可以全程指导。” 办法可行!徐剑英马上找到张培澍提出这个想法,张培澍一口答应,“当时就是想不通,但现在明白了,公共地方种什么、怎么种,还得多听听大家的意见。” 经过社区工作人员、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和热心居民们几天的清理,看着大变样的杂草地,大家的幸福感油然而生:破旧的盆盆罐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居民讨论通过“众筹”的园艺花盆;原本乱堆放的盆栽,也安置在大家一致认为美观的木质花架上,由热心居民无偿提供;花草摆放的位置也有讲究,张培澍的设计方案得到认可,他心里暖洋洋的;更有居民主动提出建立“护绿队”,防止花草被偷挖;甚至周边楼道的10多位住户抢着申请当家门口的绿地“规划师”…… 居民们热情高涨,社区顺势进一步推动“微改造”。徐剑英说,最近正在和研究院对接“社区花园”项目,请工程师为6个小区统一规划园艺方案,具体细节则由小区里的“草根规划师”落实,同时将发布“护绿志愿者”征集通告,“通过利用好社区自有的公益创投资金、共建单位的认领基金,甚至居民自筹等方式,力争最大程度让规划变成现实,真正提升老小区居民的幸福感。” 鄞州潘火桥小区:建好小阵地打造美丽大家园 记 者 王博 通讯员 邱煜 邬佳谊 鄞州区潘火街道潘火桥小区是一个安置小区,交付于2004年。多年以来,楼道“牛皮廯”屡清不绝,地下车棚杂物堆积,拉绳晾晒、毁绿停车、楼道堆物等不文明现象在该小区时有发生。 近来,潘火桥小区开展了集中清理整治。小区里的党员和居民志愿者主动加入“清洁大军”队伍中,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小区环境焕然一新。 环境好了,居民们又想着怎样进一步改造,让共同的家园变得更靓。经过集思广益,大家想到了把“大扫除”时清理出来的旧水缸、破轮胎等“变废为宝”,打造居民们共建共享的“文明十景”。说干就干,社区组织党员志愿者和热心居民分头排摸,征集废弃物品,打算在社区主干道旁打造“文明十景”。 “文明十景”的起点是小区东门,终点是小区西门。这10处文明微景观各具特色,有两三处是用彩色轮胎搭建而成的“轮胎微景”,这些轮胎是整治楼道清理出来的废弃物,被改造成了“花盆”;有一处莲花池,由五口大水缸组成,水缸里种植了白莲花,被居民们取了个颇具诗意的名字——“莲说莲画”;还有一处备受孩子们喜爱的打卡点,是由居民捐出的废旧三轮车改造而来,三轮车喷上彩漆,车斗上种花,成了别致的小景。 “‘文明十景’的打造,离不开居民们的帮助,不少物料是热心居民捐的,在打造过程中,还有不少居民踊跃参与,帮着种花、搬东西,甚至提出很多专业的改造意见和建议。”潘火桥社区党支部书记陈怡说,“有一位居民把水缸拉到社区,说‘破旧三轮车都能种花,我家的水缸,你们一定也能改造利用’,看到居民汗流浃背的样子,我当时非常感动。” 居民钟元松年过七旬,是社区里的一位热心居民。近一段时间来,他带领20余名居民志愿者忙碌着。5月中旬以来,清扫楼道卫生,清理垃圾杂物,帮着改造小区微景观,他们忙得不可开交。眼下,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钟元松他们还组建了文明督导志愿服务队,监督小区里的不文明行为,用心守护家园。 “小区环境越来越好了,大家进出时明显感觉到楼道里变得敞亮多了,道路上的花多了,停车更方便了,心情自然也就好了许多。”一段时间忙活下来,尽管每天很累,但钟元松感觉很值。 下一步,潘火桥小区还打算在“文明十景”基础上,再在小区里打造一批“美丽庭院”“文明晾晒区”,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感受文明。 江北正大花园:小改造带来大温暖 记 者 黄程 江北区委报道组 张落雁 通讯员 张彩娜 上月中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举办了自治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视频培训会,我市江北区正大社区工作人员魏柳燕受邀以视频授课的形式,介绍了社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合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际案例。 原本破旧不堪的小区门头被全新的钢架结构所取代,并附上了“正大花园”4个金灿灿的大字;小区内原本废弃的房子被改造成色彩鲜亮的老幼活动室;曾破败不堪的围墙也被粉刷一新,绘上正大火柴厂的火花元素……看着居住了近20年老小区的种种蜕变,家住正大花园小区11号的徐巧英竖起大拇指“点赞”。 “小区要改造,是居民们的心声。怎么改?也由他们说了算。”正大社区工作人员说,由居民自出一部分费用,再由政府补贴,既可以让居民有更强的参与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财政压力。 按照“共谋、共建、共管、共享”的改造目标,社区对居民意见最集中的进出口、停车位、绿化带、活动室、安防系统、公共空间等进行了相应调整与改造,并引入了宁波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业团队参与其中。 正大花园所在处原为正大火柴厂,1966年改制后叫宁波火柴厂,这是一代人的记忆。一提到火柴厂,居民们的共同记忆被纷纷唤醒。因此,设计团队在改造中做了不少火花、火柴有关的设计,并在社区的牵头下,征集正大火柴厂的“老故事”。 通过集思广益,一幅正大火柴厂的男童微笑着骑着自行车的墙画被绘制到了小区内新改造文化墙的中心位置,火柴厂的过往历史也被书写记录,并贴上了宁波火柴厂出产的各种火花和图案墙贴,小区门禁卡也有了火花元素。 此外,小区还将在居民中搜集到的老式收音机、电话机等老物件,镶嵌于活动室的围墙上,让居民们在活动室内娱乐休闲的同时,也能回忆往昔。 “我在这里住了整整30年,在老小区改造中,对小区实施了封闭管理,楼道里安装了防盗门,特别是改造后引进了物业,小区环境越来越好,居住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74岁的贝家边小区居民李雅丽高兴地说。 江北区贝家边小区,是我市首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的小区,也是全国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小区。经过改造,小区面貌焕然一新,之后以93%的居民同意率,引入了物业管理。 江北区房产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人袁春萍表示:“老旧小区改造‘三分建,七分管’,改造后的贝家边小区引进物业管理,为老旧小区改造保持长效机制,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也为下一步我区无物业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