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启钱 人的脸,用于“安放”五官,同时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物,人的脸又具有社会学意义,代表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人格尊严。这种社会学上的脸,又分为两种,一种叫“脸面”(或“面子”),一种叫“脸色”。 脸面为己,脸色待人。为己的脸面,越光鲜越好,待人的脸色,却有好坏之分。脸面来自他人的认可,认可的人越多,越有面子;脸色是对他人的评价,评价越差,脸色越难看。涂脂抹粉的脸面,远不如和颜悦色的脸色。 在同一个人身上,脸色决定脸面。如果一个人总以好脸色待人,不仅意味着他生活顺意,也表示他为人善良,心胸开阔。性格开朗的人,不可能长着一张阴郁的脸;经常笑的人,即使正襟危坐,脸色看起来也和蔼可亲,正如《礼记·祭义》中说的“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这样的人,一定有不错的人缘,所谓“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道理在此。《红楼梦》中的秦可卿,被公认为是贾府中最有人缘的人,原因在于她对长辈极为孝顺,对平辈和睦相处,对小辈慈爱有加,对家中的老少仆人都关怀备至,深得仆人们之心。她总以好脸色待人,因而贾府上下无不念秦可卿的好。 如果一个人在与人交往时没什么好脸色,要么生活不如意,要么心态有问题,朋友圈就会越来越窄。俗话说“人无笑脸休开店”,没人喜欢灰暗的脸色,因为看多了自己也会觉得丧气。这样的人,人们也总是敬而远之。而且,如果一个人认为满世界的人都不给自己面子,应该检讨的是自己是不是总不给别人好脸色。作家刘墉说:“当你觉得人人面目可憎的时候,先去照照镜子看看自己;当你怪这个世界太黑暗的时候,首先要在自己的脸上点起一盏灯。” 一个人的脸面,除了跟自己待人的脸色有关,更多取决于他人的脸色。孔子和弟子子张讨论什么是“通达之人”时说:“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孔子认为,通达者是好行仁义之事,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观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是成语“察言观色”的由来,也是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智慧。“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那些“吸粉”高手或网红达人,通常都是察言观色的能手,能根据别人脸色及时调整自己言行,在公众场合如鱼得水,进而构建起助力成功的人际关系。 与任何事情一样,看人脸色也不能走极端,既不能为了脸面完全不顾别人的脸色,也不能为了脸面光看别人脸色。完全不顾别人脸色者,总是片面地认为自己说一不二才有脸面,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以为是,听不进批评意见,不作换位思考,结果可能就是一意孤行,成为孤家寡人了还以为自己就是那个掌握了真理的少数人。这种人当领导,最终会因为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而犯下主观主义的错误。 尽看别人脸色行事的人,又走到了另一个片面,认为以他人之是为是,以他人之非为非,才能让自己有受人尊重的脸面。这样的人,会因为没有自我,没有主见,没有创见,在工作面前束手束脚,在机会面前固步自封,提不出新思路,创不出新局面。 本田汽车公司创始人本田宗一郎说:“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己束缚起来的人,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就会掉队。”这样的人当领导,与群众关系可能不错,却有可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当了群众的“尾巴”,忘记了也担负不了“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的职责,结果仍会因为“掉队”而大失脸面。 不把自己的脸面看得太重,也不必时时在意别人的脸色,活得自在一点,洒脱一点,活出自己的价值。这与《民法典》第五条确立的自愿原则——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如马斯克的成功,“地摊经济”受热捧,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在不受制于脸面与脸色上,实在是异曲同工,或曰殊途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