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大青为客人做点心。(沈孙晖 摄) |
记者 沈孙晖 象山县委报道组 陈光曙 通讯员 林朝强 六月仲夏,青山含黛,绿水含情,象山墙头镇方家岙村在水光潋滟中愈发生机勃勃。 “才玉,赶紧把鹅切盘。”63岁的大青客栈老板娘欧大青端着一只刚出锅的象山大白鹅走出灶间。灶台上,一盆盆基围虾、芝麻螺、大黄鱼透骨新鲜,正等着下锅。 “这种粗活让我来,你赶紧烧菜,老朋友们等着尝你的农家菜呢!”65岁的丈夫欧才玉指着餐厅里的32名宁波游客,笑得合不拢嘴。 欧才玉一家曾是方家岙的困难户。多年前,夫妻俩靠打工为生,月家庭收入加起来仅1500元左右。“家里造房子,供儿子读书,前后欠了30多万元的债。”这笔债像大山一样,压得夫妻俩喘不过气。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2年,在镇里、村里积极引导下,欧才玉夫妻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当时,村党支部书记欧昌伍上门,劝说欧才玉利用自家房屋改建农家客栈。“方家岙村穷地偏,除了自然山水啥都没有,会有客人来吗?”和其他村民一样,夫妻俩心里直犯嘀咕。 在欧昌伍“五顾茅庐”下,作为老党员的欧才玉决定跟着对方闯一闯:“既然书记有决心,我也要有信心,试试吧。” 当时,政府出台相应补贴政策,鼓励村民办农家客栈。“我们咬咬牙借了点钱,又拿到了2万元左右补贴,对自家农宅进行了改造。”欧才玉步子不敢迈太大,弄了3间客房7张床。 同年10月1日,方家岙首批7家农家客栈开业。“欧书记动了个脑筋,向别的村庄‘借来’两车上海游客分给大家。”第一批客人入住时,夫妻俩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了。 “当时,我们连啥叫标间都不懂,客栈硬件不够,就靠服务来凑。”回忆往昔,欧才玉感触颇深:每名游客一宿三餐只收60元,吃饭却是每桌11菜1汤的“高规格”;客人来了,夫妻俩跑前跑后帮忙提行李,当导游陪着爬大雷山、游方家岙水库;客人走了,不忘送点自家种的玉米、土豆等时令蔬菜…… 欧大青的一手好厨艺也牢牢抓住了客人的胃。“我的红烧肉、烤雷笋、烤土豆已经成了客栈的‘招牌’菜,客人吃了都夸好。”她的笑容中满是自豪。 办客栈很辛苦,但夫妻俩甘之如饴。有客人时,欧大青每天凌晨2时半起床,坐车去丹城中心菜市场买菜,回来洗菜、做饭、收拾、打扫……一直忙到晚上10时多才休息,一天只能睡4个多小时。7年多来,夫妻俩为数不多的“旅游”就是村里组织大伙去天台、余姚等地的民宿考察学习。“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再累也值得。”欧才玉一脸满足地说。 好山、好水、好服务赢得了好口碑。大青客栈客似云来,回头客尤其多。为了让客人有更好的体验,欧才玉每年对客栈进行“升级”:曾经的3房7床扩建到6房13床,前年投入5万元改善就餐环境,去年花4万元进行客房、绿化提升…… 如今,大青客栈非周末每人一宿三餐收200元、周末220元,春节最高时要350元,但仍一床难求。“办客栈3年就把债还清了,前年、去年纯利润均有20多万元。”夫妻俩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致富不忘乡亲。每次欧才玉接到大批客人,都会“引流”给村里其他客栈。“去年帮乡邻们的客栈至少增加了10万元营业额。”他笑着指指灶间帮忙的村民说,“生意忙时,我们就请乡亲搭把手,每人每天150元工钱。”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在镇里、村里扶持引导下,如今方家岙已有45户村民开办农家客栈。大家的钱袋子一年鼓过一年,生活一年好过一年。“去年,村里客栈平均利润有20万元左右,全村旅游经营收入38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达260万元。”欧昌伍自豪地晒出一组数据。 “6月,我们方家岙上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推荐名单,今后大伙的生意会越来越好!”灿烂的笑容洋溢在欧才玉夫妻脸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