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7月0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烧窑工在革命老区建起花果山


汪国武在查看水果玉米生长情况。(何峰 摄)

    

    

    

    记者 何峰

    余姚市委报道组 谢敏军 

    

    一溪清水从百丈水库奔腾而来,经过百果园前面流向四明湖,果园后面,是云雾缭绕的四明山群峰。梅雨时节,百果园在绿水青山的簇拥中,生机勃发。

    7月3日,记者来到位于余姚梁弄镇汪巷村的百果园。虽然下着雨,但广场上依然停着不少车。位于大门口的服务处,果园负责人汪国武和老伴正热情招呼游客选购新鲜水果和果酒。

    “百果园种着60多种水果,游客说这里‘月月有花看、月月有果吃’。”汪国武自豪地说。齐腰高的蓝莓树上,像是镶嵌着一颗颗“蓝宝石”;红美人柑橘和日本脆柿,已长到乒乓球大小;密密匝匝的叶子间,成熟的水蜜桃散发诱人香味……行走在百果园里,“移步”便能见到不同水果。

    年过半百的汪国武是梁弄人,白手起家,用汗水和智慧将老区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如今经营着近500亩的果园。“我年轻的时候,在梁弄找不到工作机会,只好去外地烧窑,那日子真是苦。”有一天他忽然想到,家乡这么好的山水,种出来的水果肯定好吃,“何不回家建一座‘花果山’,天天与花果为伴?”此后,汪国武白天烧窑,晚上如饥似渴地看水果种植技术方面的书。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汪国武一家用汗水浇出“花果山”。1997年,他回到汪巷村租下40亩山地。“我和妻子一锄头一锄头,把40亩荒山开垦成果园。”走在百果园的阡陌间,汪国武很是感慨,“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觉得很有奔头。”

    在山坡上种下水蜜桃和蜜梨,汪国武边实践边摸索,很快成为水果种植的行家里手。他意识到,只有两个品种,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太低,必须扩大种植面积、丰富水果品种。

    “能致富奔小康,过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首先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汪国武说,正当他犯愁时,国家出台了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在汪巷村的全力支持下,他流转了村里120多亩无人种植的土地,引进了樱桃、冬枣、脆柿等品种。

    好山好水种出好水果。“从一开始,我就打定主意要把梁弄的绿色资源利用好。我们尽量采用无公害种植方法,使用有机肥。”汪国武说。百果园的“生态水果”名气越来越大,生态红利转化为经济红利。

    种植规模逐步扩大,水果品种不断增多,销售成为汪国武最关注的问题。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位于革命老区的梁弄,以前到余姚城区需要翻山越岭。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一条连接余姚城区和梁弄的快速路通车了,这彻底颠覆了百果园的销售模式。汪国武告诉记者:“新路通车后,开车到余姚城区只需20多分钟。以前我们一担一担挑出去卖水果,现在游客主动上门来采摘。”

    汪巷村的邻村,就是被誉为“浙东红村”的横坎头村。一辆辆大巴首尾相连,一拨拨游客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借助“红色旅游”带来的人流,百果园由果园变身“景点”。去年,百果园的营业收入突破200万元。

    “父老乡亲一起奔小康,那才是真小康。”汪国武总这么说。致富不忘乡亲,多年来他把名优水果免费引种给周边村民,无偿传授种植管理技术,成立合作社组织大家升级品种、拓展市场。在他的带动下,昔日一处处杂草丛生的荒坡成了瓜果飘香的“花果山”,小水果种植已是梁弄的特色产业,近万亩的果园里,生长着一棵棵老区农民的“摇钱树”。

    “农业能不能出效益,关键看品种和技术。”汪国武带着记者走到一片樱桃林前,“这是今年刚挂果的樱桃新品种,叫‘梁弄红’,果形大甜度高,每公斤160元还供不应求。”几年前,汪国武在云贵川的大山里寻找新的樱桃品种,经过精心繁育,他选出一个品种,命名为“梁弄红”。“‘梁弄红’,一定会让老区人民的日子更红火。”接下来,汪国武准备将“梁弄红”树苗提供给周边农户,使之成为梁弄的主要水果品种。

    2003年以来,梁弄充分利用生态优势,鼓励群众发展特色水果产业,涌现出汪国武、何达峰、徐永祥等一批水果种植示范户。目前,全镇特色水果基地核心面积1万多亩,辐射面积超过4万亩。从4月中旬开始,樱桃、桑果、蓝莓、杨梅、水蜜桃、葡萄、草莓等水果接连上市,一直持续到年底,成为梁弄人民的“致富果”。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