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7月0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引“最强大脑”,著创新篇章

短短两年多,宁波全职院士从2位增加到23位

    

    

    

    

    记者 黄合 通讯员 勇祖轩 

    

    4月下旬,正是草长莺飞时。宁波迎来了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转制后的首任院长——杨德仁院士,他是在宁波全职工作的第23位院士。

    首位全职回归的甬籍院士、首位自主培养的海外院士……在过去的两年多时间里,宁波一次次实现引用全职院士“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我市已引进全职院士23位,其中两院院士12位——“国字号”顶尖人才用行动投票,佐证了宁波作为创新创业之城的魅力。此刻的宁波,已经驶入引才聚才的快车道,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面对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和迫在眉睫的赋能转型,宁波必须将“院士之乡”的金字招牌擦拭得更加熠熠生辉,让这片改革热土上演新的才智传奇。

    惜才重才,拳拳真心显真情

    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陈剑平院士带着团队入职宁波大学,成为第一个全职回归的甬籍两院院士。

    过去,宁波两个字,系着年迈的母亲,缠着绵绵的乡愁;现在,宁波这座城,彰显着诚意,释放着激情。

    “引人先引心,这正是宁波让我感动之处。”陈剑平院士拒绝了三四十家科研单位的邀请,选择稳稳扎根在四明大地。

    真诚,真心,真情。对于宁波来说,每一位院士都是“国之大器”,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市领导一对一的联系机制、动辄数亿元的政策配套支持、精确到点的科研项目对接、事无巨细的服务配套……点点滴滴,折射着一座城市惜才重才的拳拳之心。

    在宁波人才日、人才科技周等重大人才活动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向全球英才连续发出“谷雨之约”“金秋之约”:“今天的宁波求贤若渴、惜才如金,比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需要人才。”仅2019年,他亲自带头接洽院士190余人次。

    只要能安排出时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一定亲自会见来甬院士和顶尖人才,直接推动高端智力团队项目高速落地;两会期间,举行院士座谈会,邀请院士等顶尖人才建言献策;多次举办院士论坛和院士行活动,推进院士和本土企业精准对接……

    不仅如此,宁波6个部门联合出台加快集聚顶尖人才实施办法,给予顶尖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和内部机构设置权,仅去年就给予首批4位全职院士3.7亿元科研经费支持。

    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同样,没有院士坐镇的城市发展,缺乏的是高瞻远瞩的前行者。

    2018年4月,经“甬籍院士故乡行”活动牵线,感怀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柴之芳院士下定决心回归桑梓:“宁波菜忘不了,家乡更忘不了。要尽我所能去奋斗,为家乡和国家贡献更多的价值。”

    求贤若渴,“栽树”背后见真章

    “宁波的发展正处在最好的时期。”作为最早来甬干事创业的院士之一,薛群基院士一路见证了宁波求贤若渴的态度和高效务实的决心。

    16年前,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从一片农田里起步,边规划建设边搭建队伍,短短几年便架起了科技到产业的桥梁。

    “宁波极具文化底蕴,承担探路先行、探索创新的重大使命,加之民营经济和创业元素非常活跃,顺应、对接技术革命和产业发展大势,前景可期。”这席话,薛群基院士说得真诚而恳切。

    要吸引“顶尖”的人才,就必须有“顶尖”的平台,有“顶尖”的支撑。

    着眼补强高校、科研院所资源相对短缺的短板,宁波大力推进“栽树工程”,高标准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前湾新区等战略平台,并结合“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引进一大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聚集高端要素、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

    “这是宁波吸纳顶尖人才的‘蓄水池’,也是人才施展才华的‘主舞台’。”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短短两年,宁波引进了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瑞凌节能环保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等一批由顶尖人才、关键人才领衔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市69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已集聚各类人才3万多名,研发人才占比超70%,产业创新关键人才近700人。

    伴随着“栽树工程”的稳步推进,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甬企,同样求贤若渴。一方面不断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另一方面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向行业里最顶尖的院士专家寻求合作,激发高技术产业发展新动能。

    2019年,宁波新增省级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7家,均居全省第一;新增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1家,总量达39家,居全国城市首位。眼下,宁波正举全市之力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

    放眼国际,全球引才展胸怀

    翻开宁波引进全职院士的名录,近半数是海外院士。

    近年来,按照“产智融合”的思路,宁波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战略枢纽优势,及时调整引才路径,积极加强与中东欧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智力对接,开辟海外引才新蓝海。

    2015年,在宁波乌中远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牵线搭桥下,亚历山大·莫利亚尔院士成为我市引进的首名全职外国院士。

    “有生之年,我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可以‘跳舞’的‘舞台’。”干劲满满的莫利亚尔院士相继引入航空装备级钛合金、阻尼轴承等重大项目,又引进欧洲最大材料科研所——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弗兰采维奇材料问题研究所,开展合作共建。

    2018年,中乌新材料合作平台正式启动,目前已吸引乌克兰方11名院士落户宁波,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引才计划2名、省级引才计划1名,2人获省西湖友谊奖,逐步成为当地“科技创新高地、人才集聚高地、成果转化高地、中乌友谊高地”。

    乌克兰院士、加拿大院士、白俄罗斯院士……放眼国际,宁波正在打造全球顶尖人才的“蓄水池”。与企业合作引才,和高校合作育才,正在成为宁波不断“走出去”集聚顶尖人才的重要途径。

    2019年5月20日,宁波工程学院杨为佑研究员接过乌克兰工程院主席和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第一副主席共同颁发的证书,成为乌克兰工程院外籍院士——这是我市培养的首位海外院士。

    要知道,乌克兰工程院是乌克兰最高学术机构之一,目前拥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的外籍院士和通讯院士33名,其中包含杨为佑在内的中国籍院士仅2人。

    “感谢学校和宁波十年如一日的厚爱和栽培。”回国那天,杨为佑难掩激动之情。

    大师领航,“国家”力量亮实力

    每14名院士当中就有一个宁波人,是这座城市的荣耀。受制于城市能级,鲜有院士来甬工作,曾是这座城市的心病。

    现在,随着越来越多院士全职来甬发展,宁波这座“院士之乡”变得更加名副其实。

    落脚仅2年,陈剑平院士成立宁波大学植物病毒学研究所,带领核心人才梯队,目前正在筹备申报我市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柴之芳院士将宁波核能材料科研能力直接拉到了“国家级”,实现宁波很多领域零的突破,预计杭州湾研究院8月底开园。

    薛群基院士在甬的这些年,带出了王立平、曾志翔、蒲吉斌等一批领军人才,在海工装备和材料损伤与防护、流体减阻及海洋防污材料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富有影响力的重要成果。

    ……

    强信心、树决心、增干劲。大师领航,为宁波带来的有经济效应、社会效应,还有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的层层涟漪。

    原本,宁波的磁性材料“大而不强”。在得到所在领域院士的大力支持后,甬企自主创新能力突飞猛进,推动产品从低端向高端转型。目前,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20家,增速超20%企业有29家,宁波稀土永磁产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大大提升。

    “有了院士‘扛旗’,就觉得没有什么不可能,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一名高校的人才工作负责人表示,师生们备受鼓舞,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宁波有一种精神,这里走出了包玉刚、邵逸夫等创业先辈,我来宁波也是学习宁波的创业精神。”赵玉芬院士常说,来宁波就是“二次创业”。

    宁波,期待着更多顶尖人才的汇聚,为这座城市注入激情和热血,助力宁波再次腾飞、再创辉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