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董小芳 通讯员 林依臻颖 实习生 汪 莹 “老王!”“老王!”……一连喊了好几声,老王终于从3楼一个房间里探出了头。他摆了摆手,算是打招呼;左手仍拿着手机,不停地给信访人解释着相关政策。 老王,全名王军民,从2014年起常年“坐诊”江北区信访局访调对接工作室,2019年8月进驻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成立“老王金牌调解室”。“有纠纷,找老王”,已成为江北区不少机关单位和群众的共识,甚至有好多区外的老信访户专程前来咨询。 “老王以理服人,让人心服口服!”老王的老搭档、江北区信访局副局长卢全明竖着大拇指说。 老王的“理”,在于其“术业有专攻”的内行。 “这起纠纷的焦点,在于企业转制之后,当事人孔某的股权是否被承认。”“不用担心支出无名,司法确认可以锤定调解结果,使得调解协议具有与法院调解书同等的法律效力。”一起因上世纪90年代企业改制引发的股权纠纷信访件,在老王细心查证,多次摆事实、释法律之后,终于圆满化解。 “直击要害”的精准、“头头是道”的专业,与老王的经历分不开。“我是学法律出身。刚参加工作就在司法部门调解科,后来当过公证员、做过法官,也在法律援助中心工作过,这些经验让我能更好地调解矛盾纠纷。”老王说。 老王的“理”,还在于其“细致入微”的严谨。 “老王,这事我跑了5年了,你给我看看,否则我死不瞑目!” 2018年初,陈师傅找到老王,称之前村里土地征用,发放了一定数额的补偿款。但在很久之后的一次闲聊中,他才得知自己比其他村民拿的钱少,于是便开始找相关部门“要说法”。但因时隔较长、资料保存不完整,一直没得到合理的解释。 听完陈师傅的话,老王心里嘀咕:补偿标准不一致,不大可能。于是,他和陈师傅一起,一遍遍翻查政策、核对资料。终于,在一个落满灰尘的包里,他们翻出了一份土地承包协议。原来,因长期在外打工,陈师傅把土地返租了出去。 “土地上青苗的补偿部分,肯定是要给实际承租人的,所以你拿到的钱少。”老王的解释,让陈师傅郁结了5年的气,终于顺畅了。 “我们受理的一件平常的案子,在群众那里,可能是影响他们一辈子的大事,必须要严谨、细致。”老王说。 老王的“理”,更在于其“法内有温度”的柔情。 去年腊月廿八,眼看就要过年,一名装修工人因拿不到工资闹着要跳楼,其余20余名工人紧随其后,现场一片混乱。 老王听闻后,主动揽活,第一时间赶到了现场。 原来,某项目因违规操作被叫停。老板成本收不回,工人工资就发不出。眼看家中重病的亲人急需救命钱,这名装修工人才无奈走上了楼顶。 “于理,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有明文规定;于情,救命钱必须要保障!”老王一边严肃地对项目老板说,一边用亲情感召欲跳楼的工人。最终,该项目老板在当天便筹得5万元交于该名工人。 同时,考虑到项目老板的实际经济情况,老王召集其他工人协商,促使双方达成还款协议。 一场一触即发的重大矛盾纠纷在当天便得到圆满化解。 “很多信访问题,矛盾的根并不是表面表现出来的。要找出症结,动之以情,换位思考,才能推动问题的解决。”老王说,“在有生之年能利用专业所长,为百姓多做点事,无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