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7月09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船精神”:建设百年大党的精神动力


为弘扬“红船精神”,吸引更多党员干部和群众瞻仰南湖红船,从7月1日开始,嘉兴南湖景区正式向全社会免费开放。(新华社发)

    

    

    编者按

    

    99年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仅构造了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组织实体,也熔炼出具有无穷伟力的革命品质,即“红船精神”。15年前,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将“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深刻阐明了“红船精神”的思想内涵与重要价值,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动力。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识和理解这一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须以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深刻把握“红船精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谢方意

    

    深刻认识“红船精神”的历史逻辑

    

    

    “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代表中华民族在危急时刻发出的最强历史呐喊,是中国人民及其先进分子的历史自觉。“红船精神”孕育产生的时候,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创阶段,面临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深重危机,为了救亡图存、解决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时代之问”,迫切需要走在时代前列的首创精神,需要对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需要为人民谋幸福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构成了“红船精神”的精髓。“红船精神”回答了关系中国共产党创建、发展、壮大的三个重大问题:即中国共产党建党靠什么——靠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中国共产党建党干什么——要消灭剥削,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建党为什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红船精神”一经创立,就因体现时代特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厚精神滋养,也为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自由、平等、幸福的康庄大道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正是在“红船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一条坚持党的领导、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在“红船精神”引领下,党领导人民,敢为人先、敢试敢闯、改革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人民富起来。在“红船精神”引领下,党领导人民以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攻坚克难,敢啃硬骨头、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时代,使中国人民走向强起来。

    回眸历史,总结规律,首创、奋斗、奉献的“红船精神”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99年奋斗历程,贯穿于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奋进的澎湃动力,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走向胜利的政治优势,是穿越时空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

    

    深刻理解“红船精神”的理论逻辑

    

    

    “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和党的先进性之源,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红船精神”所蕴含三个内涵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人核心价值追求在精神层面的集中体现。

    首创精神蕴含着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开创新社会的价值目标,在精神动力层面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既需具有开天辟地的胆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豪情,又要具有翻天覆地的勇气,重整河山换新颜的历史担当。党总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时刻,自觉顺应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流,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首创精神实质上就是为实现民族复兴、人民解放而勇于革命、敢于担当、不断创新的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精神,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勇于革故鼎新、引领中国航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展现了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度洞察与担当。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勇于担当、艰辛开拓的首创史。

    奋斗精神蕴含着党对中国革命事业高度自信的价值信念,在理想信念层面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早期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教训,得出了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价值信念,把民族复兴建立在科学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把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作为自己的追求志向,从此,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动摇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从来没有放弃过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这种“坚定理想与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认识,来自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坚信不疑,来自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自信,实质上就是为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而勇于实践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理想和真理的不懈追求,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既定目标而英勇斗争的顽强意志。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坚定理想、顽强拼搏的奋斗史。

    奉献精神蕴含着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追求,在根本宗旨层面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公开宣布,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仅是党的历史起点和生命要素,也是党一切奋斗、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揭示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和高尚情操。立党为公、忠诚为民实质上就是为践行宗旨而敢于牺牲、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才有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才有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为民族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崇高气节和伟大情怀。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以民为本、造福民族的奉献史。

    

    深刻把握“红船精神”的实践逻辑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红船精神”是建党精神,也是兴党精神。在党的十九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一大”会址和嘉兴南湖红船,号召全体共产党人“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这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之际,“红船精神”仍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要在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弘扬首创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强化走在前列意识。因为首创,所以卓越,这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之力。首创精神是党走在前列的关键体现,是确保党的先进性的核心要素。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走过99年,靠的就是不断持续的、无数次的首创。正是这种首创精神,使中国共产党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品质,使党始终走在了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前列,使党领导的事业永葆了生机与活力。展望未来,进入新时代,我们正经历着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要在新时代的新历史方位上实现党承载的初心和使命,最需要也最应该在传承首创精神中强化前列意识。要跟上改革创新时代潮流,既立足国情又面向世界,既尊重发展规律而又不因循守旧,创造性地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历史性问题,主动应对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和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释放出新的活力、动力和创造力,以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开创事业新局面。

    弘扬奋斗精神,最核心的是要坚守不忘初心的定力。因为奋斗,所以精彩,这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之力。在风风雨雨跨越世纪的行程中,确实有人上了“船”又跳了“船”,但从不影响这艘红船朝向目标前进的定力。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仰和百折不挠的革命信念。在新时代长征路上前行的中国共产党人,依然面临着国际国内许多重大困难、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考验,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也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这就需要时时以“红船精神”鞭策检查自己的理想信念与精神状态,保持对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清醒认知、执着追求,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不为外界各种思想、思潮所惑所扰,始终保持政治定力、道德定力、前进定力。

    弘扬奉献精神,最根本的在于提升乐于奉献的境界。因为无私,所以感动,这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之力。依水行舟,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初心使命的价值原点和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在红船上通过的第一个党纲,拥有鲜明的人民立场,代表工人农民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红船时时鞭策我们,船再大,与浩瀚的水比较都是渺小的,我们走得远了,最怕离人民群众也远了;党员人数多了,最怕身边的人民群众少了。走向新时代,最需要告诫党员干部的也是这种奉献精神,只有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的根本宗旨,厚植执政为民的公心,把奉献情怀转化为对人民关切的实际行动,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才能保持自己的性质和宗旨,才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有光辉的未来。

    (作者为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