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7月13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音”志愿服务:照亮晴隆务工人员就业路


志愿服务团成员侯丹(中)为务工人员讲解劳务协作政策。(叶晓倩 摄)

    

    

    

    记 者 孙吉晶

    宁海县委报道组 徐铭怿

    通讯员 叶晓倩 

    

    “我们能留下来安心地工作,多亏了你帮忙。”7月6日上午,在宁海得力集团生产车间,杜桥香、赵福刚等6名贵州晴隆籍建档立卡务工人员握着梁伟的手,感激地说。

    杜桥香、赵福刚是贵州晴隆县紫马乡紫马村人,今年3月来到宁海务工。由于吃住不习惯,干了两个多月就想辞职回家。梁伟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找到他们,一边安抚他们的情绪,一边同企业沟通。经过协商,得力公司答应调整饮食,并派一位老师傅带他们干活。

    梁伟是晴隆县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去年来到宁海县府办挂职。他还有一个身份:“乡音”志愿服务团成员。

    “聊家乡话,做家乡事,让在宁海务工的晴隆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宁海农业农村局挂职的晴隆县信访局副局长郭思春说。去年11月,郭思春、梁伟牵头,联合睛隆在宁海交流学习的老师、医生等45人,组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晴隆-宁海‘乡音’志愿服务团”,他们和宁海的干部一起,协助晴隆县驻宁海县劳务服务协作站,为晴隆籍务工人员提供政策宣传、心理辅导、健康咨询等服务,确保他们能够在宁海稳定就业。

    端午到8家企业为务工人员送粽子,“七一”到西店兴达文具公司开展党群共建主题活动……在郭思春的工作日志上,记录着志愿服务团的日常工作。“志愿服务团分成4个组,每个组负责6家企业,网格化跟踪服务在宁海的晴隆籍建档立卡务工人员。”郭思春说。

    日前,晴隆人社局驻宁海人社局的志愿服务团成员侯丹来到浙江兴达文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详细询问在这里工作的54名晴隆籍务工人员的饮食状况、工作情况。“从晴隆到宁海,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有些员工不适应,干了不到一个月就不愿干,想回家。我把这些问题记下来,和公司一起想办法解决。”侯丹的笔记图文结合、清晰明了。比如,员工饭菜不适应,她在本子上列出了“晴隆菜单”,公司及时作出调整;新来的员工技术不熟练,工资拿得少,她建议公司实行导师带徒制度,新员工跟着老师傅学习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

    “乡音”志愿服务团还活跃着宁海当地干部的身影。5月初,在得力集团上班的晴隆籍务工人员樊大全,因身份证上的地址不是晴隆县而不能领取爱心岗位补贴,于是向宁海农业农村局干部陈丰询问。陈丰借出差晴隆之机,到该县的扶贫办、人社部门核实,确认樊大全为晴隆户口,只因他是从别县到晴隆来生活,未及时更换身份证,才出了问题。明确户籍后,陈丰便赶忙与宁海县人社局取得联系,人社局答应从5月份开始发放爱心岗位补贴。

    在不久前举行的党群同乐座谈会上,宁海县农业农村局的7个党支部116名党员和54名晴隆籍务工人员结对。“你们就把我们当作自家人”“以后有什么难处尽管说,我们一定尽力帮忙”……在结对帮扶启动仪式上,党支部代表纷纷表态。宁海县农业农村局机关和事业党支部党员代表徐勇说,大家将通过微心愿、联谊活动的方式,关心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和工作,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在宁海的生活。

    参与结对的晴隆籍务工人员方州说,2月份来到宁海后,他就在兴达文具工作。这段时间感受到了大家无微不至的关心,十分感动。“我会好好珍惜在这里的工作机会,让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目前,在宁海县爱心岗位务工的晴隆籍人员有349名。在两地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克服了生活、工作中碰到的各种困难,稳岗就业,开启了异地脱贫的新生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