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区域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7月22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溪周巷: 万亩梨园种出甜蜜生活

陈章升,张天叶

蜜梨挂满枝头。
周巷梨农种植的红酥梨。(陈章升 成文波 摄)
梨农在果园采摘蜜梨。(陈章升 成文波 摄)
梨农分拣蜜梨。

    

    

    

    记者 陈章升 慈溪市委报道组 张天叶 通讯员 岑俞贝 

    

    进入7月,慈溪市周巷镇万亩梨园迎来了丰收季,果园内弥漫着蜜梨的清香。一只只翠绿、清甜的蜜梨经采摘、分拣、装箱后,被梨农销往福建、广东等地。“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蜜梨水分更足、肉质更细。‘出梅’后,梨的口感会更好。”慈溪市周巷镇蜜梨精品园负责人徐卫星说,6月下旬以来,他们已采摘200多吨翠玉、翠冠梨。上门采购的大客户除水果批发商外,还有不少超市负责人。

    周巷镇是“中国黄花梨之乡”,蜜梨年产值超9000万元。近年来,该镇聚焦蜜梨产业提质增效,坚持走种植农艺标准化、营销渠道便捷化和延伸产业多样化的发展道路,成功打造品种优新、栽培科学、防控无害的蜜梨种植示范基地。“从‘单家独户’到‘规模生产’,从‘等客上门’到‘找客下单’,梨农们建立蜜梨产销新模式,‘试水’蜜梨深加工,探索农旅融合模式,坚持走效益农业之路,在万亩梨园上造就了亿元产业。”周巷镇相关负责人说。

    

    薪火相传 “小蜜梨”育出大产业

    

    

    

    周巷蜜梨种植业已经过60多年发展历程。上世纪50年代初,当地农户尝试在房前屋后、河边地角等小规模种植蜜梨。经过新老梨农“接力传承”,“甜蜜事业”不断发展,蜜梨种植面积从寥寥数亩扩大到上万亩。近年来,该镇大力推广棚架栽培、管道喷药等技术,建起优新品种蜜梨种植示范基地,带领广大梨农走上了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家住新缪路村的张永高是新中国成立后周巷第一代“梨农”,也是当地资深农技员。一聊起周巷蜜梨产业发展史,这位耄耋老人打开了话匣子。“上世纪50年代,周巷农户从上虞引进3棵‘晚山吉梨’树苗试种。这种梨皮厚、核大,虽然口感、甜度不如现在的新品蜜梨,却承载着周巷人儿时的甜蜜记忆。”张永高说,上世纪70年代末,周巷“晚山吉梨”种植总面积已近4亩。金秋十月,村民们常聚在一起摘梨、品梨,分享丰收的喜悦。

    周巷蜜梨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始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该镇农户在种好水稻、棉花等农作物同时,尝试种植黄花梨。“1984年,我们从浙江农业大学引进黄花梨。这种梨早熟、抗病、品质佳,在市场上反响不错。经过多年种植推广,周巷黄花梨总面积在2000年超过万亩。”张永高告诉笔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周巷蜜梨销售区域逐渐从慈溪扩大到杭州、上海等地。每年6月至8月,福建、广东等地水果批发商都会相聚周巷,将一车车优质蜜梨销往全国各地。

    黄花梨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要种好需要花费不少精力。1998年,几名来自台湾的果农在湖塘新村承包了188亩果园,并成立宁波台逸农业有限公司,当地老农陈桐芳受聘按他们的模式打理果园。时隔22年,如今73岁的陈桐芳带着笔者走进这片果园。“你看,梨树排列整齐、间距适中,排水沟渠挖得深且宽,诱虫灯、黏虫黄板等物理防虫设施一应俱全。”陈桐芳说,虽然这个果园已变为一个家庭农场,但依然是远近闻名的样板梨园。

    周巷镇崛起现代化梨园,成为当年慈溪农业领域的一大新闻。“台湾梨农为周巷梨农带来了先进的栽培技术。许多梨农第一次听说种梨不仅要给梨‘穿衣服’,而且不同时期还要‘穿’不同颜色的‘衣服’。”陈桐芳说,1999年,“台逸”梨园产的蜜梨平均每只能卖5元,“当年,不少水果供应已从紧缺发展到局部过剩,水果销售难开始困扰果农。周巷这片梨园高产量高收益,成为慈溪效益农业的典范。”

    “台逸”梨园刮起“梨旋风”,不仅吸引众多梨农上门“取经”,还激发许多年轻人投身蜜梨产业的热情。“听到‘台逸’梨园一只梨卖了5元的新闻后,我和家人也加入‘取经大军’,向老陈请教蜜梨种植技术,学习果园的现代化管理。”慈溪市农逸果蔬农场负责人陆丽娟说,不同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效益农业少不了投入。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她在自家果园里深挖沟、广搭架,该建的农业设施一个不落。蜜梨种植面积也从最初的几十亩扩大到如今的150多亩,梨园亩产值比周边其他梨园高出不少。

    

    创新驱动 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除了新理念、新技术,蜜梨品种“更新换代”也让周巷梨农尝到发展效益农业的“甜头”。自2000年起,该镇加强与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交流合作,聘请蜜梨专家实地传授经验,陆续引进翠冠、翠玉、新玉等蜜梨品种。“梨农们‘内外兼修’,进一步做大做强蜜梨产业。”周巷镇农办负责人说,“迎娶”新品种蜜梨,使周巷蜜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梨农收入稳步攀升。去年,周巷新玉梨亩产量超2000公斤,一盒5公斤装的红酥梨零售价达100元。

    经过梨农多年辛勤耕耘,蜜梨产业已成为周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去年,新缪路村1200户蜜梨种植户共销售蜜梨近7000吨,总产值超过3500万元。“在新缪路村,蜜梨就是百姓的‘致富果’。靠着卖梨的收入,村民们建房、买车,送孩子上大学等,过上了小康生活。”村党总支书记唐常清说,近年来,镇村联动将蜜梨的优新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引进来,种植大户把蜜梨品牌“打出去”,让周巷蜜梨实现品质效益双提升。

    蜜梨产业发展离不开现代水利设施保障。2014年,周巷镇在新缪路村二塘横沟开始修建“三面光”渠道。目前,这种渠道已覆盖该村所有农田。“以前,村里只有又小又窄的泥沟渠。碰到暴雨或干旱天,果园就会出现排水或灌溉问题。”村民符伯勋说,“现在,下雨天闸板一拉,雨水能通过‘三面光’渠道排掉;遇到干旱天,3台水泵同时开启,一夜之间就能灌溉所有梨园。”

    为了帮助梨农与水果批发商实现供销“无缝对接”,新缪路村今年在梨园周边空地上建起10个蜜梨销售中转站。“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周巷早熟蜜梨批发价比去年低了30%左右。6月以来,村干部们在网络平台上积极推介周巷蜜梨,通过‘农超对接’帮助梨农拓宽销售渠道,借助慈溪蜜梨节活动平台打响品牌。”唐常清说,最近,村干部正与市镇相关部门商讨谋划,计划在新缪路村建一个大型蜜梨交易市场,帮助梨农拓宽销售渠道;建一座大型冷库,延长蜜梨销售期。

    经过多年产业培育,周巷蜜梨加快“走出去”步伐。近年来,当地一些蜜梨种植大户通过土地流转、项目合作等方式,在周边地区开展蜜梨规模化种植经营。“‘辐射’周边地区后,梨农们进一步提升了产业规模和效益。”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种梨能手们在外承包梨园,将本地优新品种蜜梨以及相关检验标准推广至外地,进一步擦亮周巷蜜梨这张“金名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