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7月30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人新村、工人大厦、工人路……

宁波“工”地变迁史,是一部改革史


坐落在东部新城的宁波市总工会

围挡里等待重生的工人新村(图片由作者提供)

    徐雪英 

    

    在宁波,有不少以“工人”命名的地名,如工人新村、工人大厦、工人文化宫、工人路、工人桥等,这些地名是上世纪下半叶宁波工业化征程的历史坐标,也是一代人的难忘记忆。

    

    一

    工人新村位于江东姚隘路、荷池路一带,建造于1953年,是我市第一个自行设计建造的工人住宅群。《宁波市志》记载,那时的工人新村占地38.8亩,有单层瓦房25幢,每幢5单元,每单元2开间。

    上世纪50年代,居民的住房大多为木质或砖木混质的私房,几乎没有集体住宅概念。宁波为什么要和其他城市一样设计建造工人新村呢?这还得从新中国成立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说起。随着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高质量、高效能的工业化能力给一个国家带来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利益,同时也让工业化能力弱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发展工业,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盛的工业国成为新一代中国人的梦想。为此,百废待兴的中国开始了艰难曲折的工业化探索征程。

    1953年,我国实行通过计划经济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在计划经济体制保障下,各地政府开始把社会资源重点倾斜到工业领域。《宁波市志》记载,“一五”期间,宁波市投资结构中,工业占38.46%,农业占12.21%,商业、财政、金融合起来占13.70%。“二五”期间,工业投资提升到58.22%,工业在那个年代最受政府扶持,也最受国民关注。

    与此同时,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也成为那个年代最受欢迎、最为需要的人。1953年,为表彰工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宁波和许多城市一样,自行设计建造了工人新村,让那些在宁波工业化开端进程中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人,不但能分到崭新的物质瓦房,还能享受到无上的精神荣耀。

    除表彰先进、引领工业风尚外,新建的工人新村还对宁波住宅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拉开了宁波公房时代的序幕。

    二

    在我国,传统住宅一般聚族而建,地缘和血缘是维系住宅群落的基础。但发展到20世纪,随着城镇人口的不断流动扩张,传统住宅模式开始慢慢解体。工人新村的建立,更是预示这种传统模式即将分崩离析。

    随着工人新村式住宅的大受欢迎,1958年,宁波大面积推行公房政策,普通工人也能像先前劳模、先进工作者一样分到单位提供的房子,租金执行福利性低租金制度。公房配给制的大面积推广,让宁波住宅由血缘宗族化向行业单位化转变,劳动者的单位代替宗族血亲成为新中国社会的基本管理单元,单位管理社会的新模式正式建立。

    对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工人来说,那真是一段美好的黄金时光。那时他们的工厂基本就是一个小社会,不但房子有分配,单位对吃、穿、用等其他福利也有一定数量的保障配给,甚至连子女的升学就业也被行政主管机构纳入考虑范畴。因为有“铁饭碗”,那时的国有企业吸引着大批优秀青年涌入,这些青年工人在婚恋场上尤为抢手,是那个年代的“香饽饽”。

    1952年,宁波工业企业仅有478家,到1958年时已达2404家,之后更是一直保持着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逐步摆脱计划经济进行全面开放,多元发展,社会资源不再独宠重工业,也向农业、轻工业倾斜,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比例逐渐协调过来,中国经济越来越进入上佳状态。随着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我市工业企业数量猛增,宁波终于形成了以电力、石油化工、食品、纺织、机械等为主体,电子、医药、冶金、建材等兼具的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房地产业也发展起来。1983年,老市区最早征地、成批开发建设的住宅小区——高塘一村建成,宁波公房住宅由单层进入多层时代。1988年,工人新村由单层瓦房群改建成多层住宅楼。此外,曙光、大庆、徐戎、白鹤、黄鹂等越来越多的新村在上世纪80年代陆续拔地而起,高效的土地利用率、良好的住所条件、私密的家庭空间,多层楼盘成为多数宁波居民的首选。

    由于福利分房制度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公房供给不足矛盾的日益突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对住房制度也进行了改革。1998年,实物分房被取消,代之以货币分房,单位管理社会的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着住房全面市场化的深入推进,社区作为新秀登上了历史舞台。

    进入21世纪,为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高效利用,加装电梯的高层住宅成为宁波住宅楼盘主流,高层楼盘更注重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结合,因人车分流,停车有保障,更受有车一族的追捧。而多层住宅因没有电梯,车位紧张,年老质衰渐渐纳入拆迁或候改行列。目前,工人新村和周边一些楼盘已经拆迁完毕,这个曾风光无比的宁波第一代住宅群正在拆迁围栏里等待重生。

    三

    宁波市工人文化宫目前仍存。市工人文化宫前身为工人俱乐部,是1958年为吸引和组织工人开展文化、技术等培训活动而建。1978年更名工人文化宫。在几十年的岁月里,市工人文化宫在提升工人素质、繁荣工人文化事业、丰富工人业余生活等方面作了很大贡献,承载过无数工人美好的青春记忆。市工人文化宫最初建在海曙区药行街、车轿街口,几经搬迁,现坐落于宁波东部新城。除城区外,宁波各县市也有工人文化宫,如象山工人文化宫、宁海工人文化宫等。

    工人文化宫一般隶属于工会。宁波市总工会成立于1951年,曾有市工人文化宫、第二工人文化宫、工人疗养院、国际海员俱乐部、职工业余大学、技术协作交流站等多家下属单位。会址起初在海曙区右营巷9号,1990年4月迁至望京路15号新建的工人大厦。如今,宁波总工会已迁至东部新城,但工人大厦仍一楼沧桑地在海曙望京路上伫立着。

    宁波以工人命名的路有三条,余姚两条,慈溪一条。在余姚,一条工人路原名都司前,明万历年间因路北设都司署而名,1969年才更名为工人路。另一条原系田野,上世纪中叶大炼钢铁时,在此建炼焦厂,后逐步形成工业中心,故定名为工人路。慈溪那条旧称巡司弄、双眼井弄,1968年修建成路,1976年得名立新路,1981年又拆建拓宽,因路西侧有工人俱乐部而更为现名。慈溪另有工人桥,系依此条工人路北端而得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