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鄞州区东吴镇“军人荣誉墙”成为传播正能量的新地标 |
|
① |
|
② |
|
③ |
|
④ |
|
⑤ ①用心用情走访退役军人 ②北仑浃江知行社“八一吧”老兵互助团开展关爱老兵暖冬公益活动 ③老兵志愿者助力文明城市创建 ④慈溪市龙山镇隔离点3名退役军人胡军、俞均科和陶琳琳 ⑤2019年欢送应征青年光荣入伍 |
迎“八一”,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全市发起“不忘从军初心、牢记崇军使命”主题大讨论。 “一枚军章,一处胜景。讲好退役军人故事,干出退役军人工作新样子,让宁波这座全国双拥模范城走入更多人的视野。” “大江东去,岁月无声;脱下军装,奉献地方。自豪!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不忘!继续出色工作,活出精彩人生。” …… 近一个月里,我市退役军人、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工作者围绕主题,畅所欲言。 他们中,有投身经济建设,在新岗位上坚守担当;有热爱公益事业,将奉献精神贯穿人生旅程;有融入社会管理,以奋斗姿态谱写全新精彩乐章。 他们中,有在接待窗口倾听老兵心声,记录问题、宣讲政策,架起心灵桥梁,建立情感纽带;有致力于开发高质量可成长岗位,开辟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全新途径;有参与拥军惠军事业,共同打造新时代双拥共建新模式。 如何扬起不断奋斗的风帆,为宁波争当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贡献退役军人力量;如何更好地做好退役军人工作,带动全社会尊崇军人、勇于奉献?一场场讨论,在说实事、建诤言、献良策中凝聚共识。 用心用情去走访 詹 芳(奉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干部) 自3月中旬以来,按照奉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深化“四跑四促”活动要求,我定期进村入户走访退役军人。通过“进行一次看望、聆听一次回忆、开展一次学习、解释一些政策、解决一个问题、传递一份爱心”等方式,送上真诚服务。 在农创兵哥杨武斌的农场,他向我描绘了心中的蓝图。 杨武斌,奉化河头村人,2002年入伍,2004年退役。退役后做过专业游戏玩家,也从事过服装淘宝销售,可以说是早期一批试水网络者之一。2012年起,通过土地流转陆续承租了50多亩山林,主要种植水蜜桃,还放养了200多只土鸡、鸭子。 杨武斌告诉我,经过几年积累,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客户来源。通过分批预售、上门配送等方式,水蜜桃、鸡鸭蛋不愁销路,每年收入有几十万元。 越来越好的发展形势让杨武斌有了新的打算,计划下半年在山上培育50亩砻糠笋。“这片山林空气清新,是绿色农产品的生产理想之地,而且距离城区又近,交通便利。家乡土地处处藏有宝藏,只要肯吃苦,肯用心,一定能得到丰厚的回报。”这位“80后”农创兵哥对未来充满信心。 走访后,我将杨武斌的情况推荐给负责就业创业的同事,建议可将他纳入我区退役军人创业人才库。 世界献血者日前夕,我走访了献血达人、退役军人王珊华。 王珊华10多年前就开始参加无偿献血,迄今献血137次,献血量达6万多毫升。他不仅自己献血,还发动兄弟、战友、朋友一起献。由于职业关系,王珊华接触的人比较多,家里成了无偿献血义务宣传站。2010年起,他担任奉化区红十字无偿献血服务队队长,管理的奉化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微信群已发展到4个群500多位成员。 畅聊中,王珊华提到他刚办理了退休手续,按规定不能再献血了,但是他表示还会走在献血路上,继续做好无偿献血宣传组织服务工作,用心享受奉献带来的快乐。他当场提出建议,是否可以组建奉化区退役军人献血小分队,我说这个点子好,到时可以对接一下。 说到60周岁退休,我问他是否知道60岁以上农村籍退役士兵老年生活补助政策,王珊华摇了摇头。在确认王珊华为农村户口,且自缴过社保后,我当场解说了相关补助政策,告诉他可带上相关资料到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办理申报手续。前几天,王珊华通过微信告诉我他递交了材料,并表示感谢。 每一次走访,都是学习升华。 精准关爱退役军人,须坚持常态化走访,了解他们所想所需,将温暖切实送到他们的心坎上。 服务退役军人,既要有本领也要有情怀 李 晓(宁波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鲁迅先生在去世前一个多月写下的一段话。透过文字,我读到了情怀。 做退役军人工作,就要有这样的情怀。 记住奉献者的奉献,是退役军人的期盼,也是时代前行的需要。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不仅对退役军人自身和家庭具有“安神定心”作用,也有利于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积极投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 做好退役军人工作,也不仅仅是解决几个当下的问题就好,它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广阔的格局,格局大了,目光远了,方能行稳致远。 用真心拥抱军心,唯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 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陆续组建,让退役军人有了一个“家”。这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去了解他们、服务他们。我们应该带上“小本子”、同坐“小凳子”……运用“十小工作法”,更好地贴近他们、宣传他们。其中关键在于“做”,不在于“坐”,做比“坐”好,做比说好,只有做了,才会知道他们的所需所望,只有做了,才会知道做着做着会做出笑容。 做退役军人工作,要愿意做,还要知道“怎么做”。我们应该多学习、多思考,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抓住一切可以成长的机会,抓住一切可以服务的机会,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让自己成为一个“政策通”“事事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不褪本色 不改初心 姜新平(退役军人,宁波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干部) 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宁波有6批次310名医务人员出征湖北战“疫”一线,我有幸跟随其中人数最多的“第五纵队”,负责268位白衣战士的后勤保障工作。 我曾是一名消防兵,2008年我和战友们深入汶川地震前线,冒着余震的危险,抢救生命。如果说,汶川之行,是我人生中的一次最“难忘”,时隔12年的武汉战“疫”,让我再次感到重返“战场”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是的,脱下戎装,我还是一个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为了给医疗队员做好服务,我们后勤保障组一刻不敢懈怠,医疗和生活物资源源不断地送过来,我们就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点往驻地搬。当时,宁波医疗队分别位于分散的五个点,每天出门送物资就要4个小时。有时候清点物资实在晚了,我就干脆睡在仓库里。 那段时间,我一天最多要接200多个电话,凌晨两三点收到消息去取件,也是常事。虽然辛苦,但心里踏实,因为我知道,沉甸甸的包裹里是宁波人沉甸甸的爱心。 为方便和大伙沟通,我建起了微信群,充分发挥在消防队学会的各种技能,物资代购配送、水电维修、车辆调度、消毒杀菌、开展防火安全检查……只要队员们有需要,我就想方设法去解决。 宁波和武汉两座城市,纬度相差不大,气温也差不多。但在吃的问题上,宁波医护人员遇到了麻烦,在宁波吃惯了清淡口味,到武汉这边吃辣的,肯定不行。为了能让队员们吃上一口家乡饭,我多次跑去和酒店对接,请酒店食堂根据医疗队员的饮食习惯“定制菜品”,为队员们提供相对清淡的一日四餐,还推出了宁波汤圆、咸菜年糕汤、水煮大虾、油煎带鱼、小黄鱼等江浙口味餐饮。看到队员们胃口好了,脸上笑容多了,我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 在武汉奋战51天后,我们“第五纵队”以收治患者173人、治愈出院158人、治愈率91.3%的佳绩收官凯旋。回到宁波后,我提前结束了为期一周的休假,马不停蹄地投入本职工作中,继续与市卫生健康委的同事们并肩作战。下半场“战役”,维护人民健康和卫生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是我市坚持两手硬、决胜两战赢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标准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重要保障。 戎装虽去,不改铁血初心;肩挑重担,迈步新的征程。我相信,任何磨难只会激发我们奋进的力量,任何困难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脚踏实地接近梦想 张厚文(退役军人,宁波送变电公司员工)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歌词。 回想10余年军旅生涯和13年地方工作经历,我一步步成长,从一名刚入军营的小伙到荣立三等功的优秀士官,从电缆安装队一线施工人员到电力建设管理人员,刻在人生轨迹里的,有脚踏实地、不折不扣执行落实的努力,亦有戎装不再、军人本色不改的坚守。 鲁迅说过:“其实,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伟大孕育平凡之中,从一步起,才能无穷。 2007年退伍进入宁波送变电公司工作伊始,我就告诉自己,岗位,就是“站岗”的位置,要像哨兵一样忠于职守。 2012年6月,我正在电缆安装队工作,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负责一项110千伏电缆工程。这项工程施工难度大,任务急,电缆队长将其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这份信任决不能辜负。在对这批电缆进行试验时,我发现数据与合格标准有出入,第一时间进行汇报,之后又对10多盘电缆进行测试检查,发现了同样问题。因为发现及时,消除了重大安全隐患。 这样做或许并不算什么,但每一朵浪花的翻滚,都融入大海的澎湃,再平凡的坚守与付出,也能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 长达7千米的110千伏电缆线要穿越环城北路和大闸路的交叉口,需要对原电缆沟进行改造,该地段当时正值大型房产开发建设以及道路整修,多个单位交叉施工,且车流量十分大,部分施工需要在夜间进行。我与路政、交警、行政等部门沟通,相互协调,夜间陪同交警分道、断流,为施工安全护航。 马郎变110千伏电缆线路利用老的电缆沟作为敷设通道,电缆沟由于基础低,积水严重,底部淤泥厚,且电缆沟内还有运行中的10千伏电缆,施工难度不小。在电缆敷设及电缆井面改造期间,我每天早上4点多赶到现场组织抽水、清泥、检查安全措施及施工机械布置等工作,保障工程按时顺利进行。 无论身在部队还是地方,都要从身边做起,付出真心,付出热情,努力把工作干得更加出色,在岗位上努力刻下无悔人生的“轨迹”。 关爱老兵,社会组织大有可为 洪 波(北仑浃江知行社会服务中心负责人) 众所周知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的“三驾马车”,其中“第三驾马车”就是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机构等社会力量。“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这里有个关键词——全社会,达到全社会尊崇,首先是要让全社会了解军人、关爱军人、尊崇军人。 成立于2017年的浃江知行社“八一吧”互助团是这支力量中的一员。互助团按照以人为本、与人为善的社工服务理念,以老兵需求点为服务导向,为退役老兵提供社会参与的机会和载体,满足他们人际交往和社会尊重的需要,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每月18日前后,互助团通过走访慰问,为老兵提供生活辅助、线路检查、义诊等服务。通过开展“老兵记忆”“同是当兵人”“重回军营”“砥砺前行”等活动,丰富老兵精神生活。 在互助团志愿者的带动下,老兵们自我管理并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社会治理中来,他们走进社区假日学校为小候鸟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志愿者“一季一训”进行点评,为即将入伍的新兵讲述军队的一些须知,为辖区企业单位的党员们上党课……在志愿服务中,老兵们收获了快乐。 搭建平台,链接资源,是社会组织的优势。“八一吧”互助团联系国际物流公司、小港供电所、三星重工等企事业单位,共同参与到帮助老兵、服务老兵的过程中。 “多元合作”催生美妙故事。互助团策划了“刷焕家园”行动,志愿者喷涂墙漆、更换窗帘、重新布线,换上崭新的床上用品,帮助老兵改善生活环境。 在社会化拥军的大潮中,社会组织完全可以发挥自身在整合力量、调动资源、专业技术等方面的特长和优势,担当实干、积极作为。 大家说 从2010年进入村委工作以来,我牵头规划筹建了党建文化主题田园,展示党员风采,开展基层党员活动;建立乡贤理事会,筹措资金用于完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乡贤理事会捐款出力,为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企业的复工复产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会继续发扬军人勇立潮头的胆略,深化新农村文化建设,把斗门村建设成为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 ——魏国平(退役军人,余姚市马渚镇斗门村党总支书记) 我当过兵,知道战士们有任务时,后勤保障就要跟上。疫情期间,公司考虑我年纪大了,没有让我上一线,但是大家都在为防控工作忙碌,我也不能闲着,应该出点力。看到高速口值守的同事们冒着寒冷,通宵达旦进行逐车逐人的体温测量和信息登记,吃不上饭饿着肚子,萌发了为同事送温暖的念头。我在家里烧了开水,自掏腰包购买了水果、方便面等食物,开着私家车到各个高速口为同事们送吃送喝,尽一些绵薄之力。 ——乐福瑜(退役军人,北仑区公交公司驾驶员) 12年军旅生涯,磨炼了我钢铁般的意志,也让我懂得了忠诚与使命。如今我转业就职于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服务中心已4年有余,这片纯净的红色教育革命基地,涤荡着我的内心,让我一如始终。今年清明,因为疫情影响,实行预约祭扫,我前期协助跟进家属的情绪安抚工作,落实后续祭扫细节,安排人员有序管理门岗及车辆进出,为清明祭扫有序展开护航。如果说,过去,我的光荣在军旗上飞舞飘扬,那么如今,我将努力奋斗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凡。 ——黄敏(宁波樟村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园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当前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正处于开基立业的关键时期,退役军人工作者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把工作落到实处;把主题学习的诸多收获,转化为做好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强大动力和丰硕成果,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优异答卷。 ——高阳凯(慈溪市新浦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 我的军旅生活虽只短短两载,可却让人铭记终生。是军营生活的紧张有序给了我们顽强的毅力,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新时代的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退伍不褪色,年轻的退役军人们更应该坚定信念,勇于开拓,脚踏实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沈旭云(退役军人,镇海区骆驼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 终身学习,是时代对退役军人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环境、新岗位对退役军人提出的新挑战。唯有不断学习、加紧学习,努力改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储备,弥补素质短板,才能满足时代与岗位的需求,履行职责使命,展现担当作为。 ——何光明(退役军人,市直机关干部) “中国好人”周长忠、军休干部翁伟斌、创业能人储吉旺,这样的退役军人并非个例。赓续人民军队优良传统、在平凡中创造伟大、在奉献中实现价值的退役军人,有很多。要讲好他们的故事,让军队的好传统、好作风、好品质源源不断地传向各地,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军人的良好氛围。 ——周立栋(市军休一中心工作人员) 今年初,我向几位热心的退役军人志愿者说出想要设立老兵调解工作室的想法,得到大家一致响应。老兵调解员在社区“退役军人之家”办公室值班,第一时间为居民解决纠纷,或者在小区巡逻,发现问题联络各方,妥善处理。调解工作,是一门情、理、法兼容的“化干戈为玉帛”的艺术。调解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威望、过硬的品性和相应的专业知识,退役老兵担任这项工作非常合适,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和肯定。 ——乐国勤(鄞州区邱隘镇明湖社区书记) 2015年我退役回来,辗转换了几份工作,心态从最初的自信满满转变为焦虑迷茫。在这十字路口,我参加了海曙区针对退役军人就业的精准对接会,成功入职一家专门服务退役军人和军嫂的公司,在那里我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逐渐从一个职场小白成长为业务骨干。退役军人回到地方,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一定要认清自我,学习成长,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接近成功,实现梦想。 ——章文勇(海曙区退役军人,公司员工) 忆往昔,每一位战友都在刻苦训练,就算再苦也相互鼓励,一起渡过难关,经过汗水和困难磨砺的情感最真挚、最牢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社区居民团结一心,共同战“疫”。在社区党支部的部署下,党员报到,志愿者报到,工作人员“网格化”包片、志愿者配合“地毯式”摸排,居民自发捐款捐物……这份“同袍”之情,何其相似。同心,同向,同行,无往而不利。 ——王源夫(退役军人,大榭开发区社区工作者) 退伍回到地方的这近三十年,我坚持实际行动践行当兵保家卫国、退役造福社会的诺言。在党委政府带领下,在村班子和全体村民共同努力下,崔家村由原来一个经济薄弱、环境脏乱差的“差生”,变成一个环境整洁、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0万元/年的“优等生”。在这30年中,不管是担任村书记还是企业员工或是企业老总,我的目标始终围绕坚持发展、回报社会。军旅生涯带给我的不仅是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更重要的是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这份责任感。 ——何伟光(退役军人,宁海县西店镇崔家村党支部书记) 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我为自己能够进入服务退役军人的机构工作而高兴,为能够继续在军队和国防事业发展中贡献力量而自豪。既是退役军人,又是退役军人工作者,这样的双重身份下,我更要保持“谦虚”“谨慎”“律己”的态度,勤奋学习、积极工作,熟悉优抚政策规定,掌握业务操作系统,提高综合服务质量。“把服务工作当事业干,把退役军人当亲人看”是我的座右铭! ——蒋春雷(象山县丹西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 王佳 刘御芳 整理 金雅男 制图 本版照片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