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邬天波 “你有一个梦我有一个梦,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你有一颗心我有一颗心,石榴籽花盛放阿诺丹……”这是去年6月全省首届少数民族微电影优秀作品展演上获得“优秀作品”奖的微电影《爱在阿诺丹》中的片尾曲。作为宁海首部少数民族题材的微电影,它真实而又生动地展现了宁海成功建成首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的丰硕成果,唱响了民族团结主旋律。 这部微电影面世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幕后功臣,她就是宁海县深甽镇党委委员、省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水玲玲。1981年出生的水玲玲曾经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常年的走村入户进企充分锻炼了她的“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也让她深刻认识到加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因为“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2016年7月,她来到乡镇工作,也有了实践自身所思的机会。 深甽镇有一家叫阿诺丹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成立10多年来,这家企业的少数民族员工数量快速增长,从最初10多人增加到2017年的近百人。少数民族员工拖家带口来这家企业上班,甚至整村整村的过来,背后有什么东西在吸引他们呢?“脚力”够硬、“眼力”又爆满的水玲玲发现了这家企业对民族团结重视的“奥秘”。 “好的做法就应该传播出去,打响品牌,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参与进来。”她说,这家企业把民族团结融入企业文化的做法,既破解了山区企业用工难、留人难的问题,也破解了少数民族群众融入难、脱贫难的问题,实现了企业发展梦和个人致富梦的双赢,联手谱写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睦之歌。 “企业在民族团结工作上多下功夫,看似琐碎,实则投入小、产出高。”从2017年起,水玲玲有空就往阿诺丹跑,手把手指导企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她的指导下,企业投资80余万元建成民族之家展览馆,并作为县级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对外开放,供群众参观学习;引导企业探索形成了真心、公心、交心、贴心、同心的“五心民族工作法”;组建民族课堂,坚持每月开课,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发展壮大民族基金会,募集企业及员工所捐善款,用真金白银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 如今的阿诺丹,少数民族员工已突破300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47%。2019年,该企业的年产值达2.5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今年初受疫情影响,企业停产一个多月后,于2月18日复工投产。各民族员工共同打拼,通过技改、挖潜等举措,上半年产值同比增长10%。 “做民族工作,一定要接地气,讲究润物细无声。”水玲玲说,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老本行”优势,做起了讲民族团结故事的“宣传员”。在她的策划下,“深入甽心”青年干部理论宣讲团成立了,20多名成员不断走街串巷,科普各方面的知识,其中就有关于民族团结的课程。她还从孩子教育入手,发挥妇女半边天作用,在民族团结工作中添加了文化元素,融入节庆活动,让更多群众了解并参与民族团结工作。 民族团结的故事,仅靠“讲”是不够的,老百姓更看重实际行动。水玲玲与当地白岩村一名患病的布依族大妈结成了帮扶对子,逢年过节上门看望慰问她。去年5月21日,大妈上山后彻夜未归。接到报警后,水玲玲立即跟着救援队进山紧急搜救。经过众人连续8小时的搜山,大妈终于被找到了。 从爬格子的女记者,到爬山的女汉子,水玲玲始终牢记初心——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她说:“虽然挑的担子不同,写的文章也不同,但我会用另外的‘笔’传递民族团结的理念,在大山里树好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鲜红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