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娟 王勇英,儿童文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巴澎的城》《雾里青花泥》等。其新作短篇小说集《借婚纱的少年》共收录了14篇文章,试图还原当今时代中逐渐被淡化和遗忘的传统“中国式童年”。 文学评论家束沛德先生曾言:近70年来,儿童小说的题材内容不断开拓,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格局。正是在这样“百花齐放”的背景下,王勇英的作品凭借其独特的文学性与艺术性迅速崭露头角,成为儿童文学作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者在进行创作时,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灵活运用清新自然的语言对童话中的人物进行深刻的描画。同时通过多样化的写作手法,使得故事的主人公跃然纸上。 首篇《借婚纱的少年》中,借由一张婚纱照引出了一个“奇怪”的男孩和“我”的故事。这个男孩十三四岁,对“我”的画笔和书没有太大的兴趣,却几次执着于向“我”借婚纱给妹妹穿。在被“我”告知这婚纱并不是自己的并且一再追问他为什么要借婚纱时,他却只是失望和焦急地跟“我”说:“可是,不行呀,等不了……”于是“我”暗自猜测是他的妹妹生了重病,将不久于人世。为了不让他们留下遗憾,“我”亲手帮小女孩缝制了一件特别的婚纱,完成了兄妹俩的心愿。但最后情节发生了反转——生了重病的其实是哥哥,他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永远牢记妹妹最美的样子。 《青碟》向读者讲述了中国传统手艺人补碗匠的故事。小主人公青碟的奶奶有一只宝贝至极的上等青花碟,青碟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但是小伙伴们嘲笑青碟的名字,于是“他趁奶奶不在屋,把那青碟拿到院子里朝石板上一扔,青碟碎成数片”。奶奶看到这些碎片之后,一病不起。一年来村一次的补碗匠,就成了80多岁的奶奶的最后指望。历经多道工序,补碗匠终于将这只青花碟修补好,为了让奶奶多一份活下去的信念,却谎称自己修补不好…… 作者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变化进行了生动的描摹。在《白棉布的夏天》中,孩子一开始被丑婆婆的样貌吓住了,进而对其进行诋毁,发现丑婆婆善良的内心后,又被其所吸引;《高脚9和矮脚6》中,两个孩子生活在关系并不友好的相邻的村子,在彼此恶意竞争的过程中最终收获了友情……这些故事,通过展现主人公鲜明而惟妙惟肖的性格特征,反映了人生与社会。 一篇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带有正当的道义观、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明确的审美功能。儿童文学的最大受众是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无法面对模棱两可的道义观。作者通过字里行间弥漫的悲悯精神,来培养孩子的“悲悯情怀”。总而言之,整部作品以成人视角落笔,既描绘出一个个天真、浪漫又唯美的场景,也敏锐地再现了现代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缺失问题,将儿童置于契合他们性格特点的情境之中,用清新而又自然柔软的笔触,还原传统的“中国式童年”,以及少年澄澈而透亮的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