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美丽家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8月05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字农业技术员

赋能现代农业新发展

古林镇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核心区。(陈朝霞 摄)
林佳伟在查看农情数据。

    

    

    

    

    盛夏,海曙区古林镇蜃蛟片现代生态农业综合区。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水稻在微风中摇曳,构成了美丽的田园风光。

    这里是国家首批、华东地区唯一的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所在地。与传统农业相比,数字农业将农机、农情、灌溉等设备与物联网、无人机遥感、无人驾驶等技术相结合,打造“农机可视化、种植信息化、灌溉智能化”的全新模式。

    30岁的林佳伟是海曙粮人粮机专业合作社数字农业技术员,每天在示范区内的古林镇数字农业数据中心负责“管控”着这大片水稻的正常生长,他说:“数字农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一切都在摸索之中。”

    

    记 者 陈朝霞

    通讯员 王 超 徐浩跃    

    

    观察农机实时作业,实现高效调度

    上午8点半,林佳伟来到办公室。窗外,连片的水稻在骄阳下青翠欲滴,散发出蓬勃生机。

    “示范项目总面积为10900亩,其中核心区为985亩。”林佳伟介绍,去年9月,古林镇政府流转了蜃蛟村、前虞村的大片农田作为核心区域,投入了5000余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整理农田、修建灌溉系统、安装智能设备,改造水稻工厂化育秧中心,如今,各类智能化农业设备已投入试用。

    林佳伟上班的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脑。约80平方米的办公室显得有些空旷,一张长条桌上的三台电脑、占据近一面墙的大屏幕,就是所有的设备,林佳伟是唯一的技术员。

    在电脑屏幕首页左上角,有“海曙区古林大田数字农业平台”几个字,其下方显示“农机历史作业面积:11219.3亩”。占据整个屏幕的是万亩农田彩色卫星遥感图,其中密布着分别代表农机和虫情、气象、孢子、土壤墒情等监测设备的各种图标。“园区内的设备均安装了北斗定位系统,并即时将各类数据传送到数字农业云平台,只要打开电脑,设备运行情况便一目了然。”林佳伟介绍。

    核心区985亩稻田由“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许跃进承包,眼下部分早稻已经收割,当天有27.79亩地需要翻耕。林佳伟拨通了许跃进的电话:“许师傅,昨天预约的一台拖拉机已经到位了吧?”

    在得到肯定答复后,林佳伟随即点击屏幕右上角“农机可视化”字样的按钮,屏幕右下角便跳出了一个小窗口,农机驾驶室内安装的摄像头拍摄到的田间犁地场景清晰地显示出来,农机动态运行轨迹也在卫星图的对应位置上即时显示。“园区内有68台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每天调度农机是我的工作职责之一,当天只有这一台拖拉机在进行作业。”

    “农机可视化”是数字农业的特色之一。“目前已经实现了农机的精准导航、高精度自动作业与实时信息采集,坐在数据中心足不出户,就可查看农机作业的实时位置、作业面积和历史轨迹。由此可计算出每台农机每天的工作量,从而精准分配农机作业,使农机工作效率达到最高。”林佳伟介绍。

    记录田间农情信息,确保精准施策

    每天确保田间的各种设备正常运行,通过数字平台观察田间作物生长情况,记录各项农情数据,是林佳伟工作的核心内容。

    正当林佳伟指着电脑中的各项数据,向记者介绍田间作物生长状况时,一直在屏幕左下角显示的“最近一周虫情发生情况”小窗口突然黑屏。“园区有5套虫情测报设备,一定是其中有设备发生了故障,必须到现场查看。”林佳伟迅速作出反应,顶着烈日,来到稻田间的露天设备站,检查虫情测报设备的电源是否接通、外观是否出现异常等。

    当来到距离数据中心约500米处的一个设备站时,突然闻到一股烧焦味,打开虫情测报仪设备箱一看,原来电脑主板短路了。林佳伟随即拨通了仪器的售后维修电话,向维修人员说明故障状况,并预约了上门维修时间。

    记者看到,这个占地面积10余平方米的监测站里,还有立在地面上的像家用电冰箱般大小的长方体仪器、有挂在钢柱上类似信箱的装置、有架在地面三脚架上连着太阳能面板和摄像头的装置……“这些是虫情、气象、孢子、土壤墒情等各种农情监测设备,它们通过地面传感器、遥感仪器等智能网络,将水稻种植信息转化为数字,展现在数字云平台上,让水稻生长全程‘透明’,便于技术人员针对不同农情精准施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林佳伟介绍,除了5套虫情测报设备,整个园区还安装了30个高清球机、120盏太阳能杀虫灯、两座小型气象站、20套土壤墒情监测点、两套孢子测报设备等。

    林佳伟向记者展示了部分农情信息。其中,当天气象数据:雨量0毫米、空气温度33℃、空气湿度67%、风速3.519米/秒……当天墒情数据:地下10厘米,土壤温度30.9℃、水分79.8%;地下30厘米,土壤温度27.2℃、水分73.4%;地下50厘米,土壤温度26.3℃、水分83%……最近一周虫情发生情况:稻纵卷叶螟90只,占比33.33%;褐飞虱属45个,占比16.67%;白背飞虱25只,占比9.26%……

    “过去,这些农情信息需要通过人工现场测报,万亩稻田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如今,可全部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田间管理更方便快捷准确了。”林佳伟说,他每天会详细记录每一条农情信息,并与正常范围数值进行比对,一旦发现虫情超过预警、土地干旱程度异常或者田间孢子数量异常变化等情况,会立刻通知相关人员进行现场确认,以便决定是否需要通知农户做进一步处置。

    智能灌溉系统覆盖,实现环境友好

    从数据中心办公室二楼窗口俯瞰绵延的稻田,记者发现,一道道纵横分布的沟渠将稻田分成不同区块,在田间颇为显眼。

    “这是覆盖核心区800亩的智能灌溉系统。”林佳伟告诉记者,沟渠四通八达,内设进水口、出水口、水泵、闸门、蝶阀等智能灌溉设施,能自动监测水泵的工作参数、沟渠管道的压力和流量、田间水位等,并根据水位和墒情信息,自动远程控制水泵和阀门,科学灌溉农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智能灌溉系统能自动分析灌溉前后水中的硝酸根离子、钾离子、镉离子、PH值等水质数据,并生成变化曲线,从而判断田间土壤是否受到污染。此外,在出水口还设有一道装有净化装置的生态拦截沟,对灌溉后的水进行净化,当水质达到四类水标准后,再排放到周边河道。

    林佳伟表示,这一智能化灌溉系统的高效灌溉,能最大限度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能减少养分和农药进入周边河流,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污染,实现了环境友好型灌溉,“我每天会记录各项水质数据,如果发现没有达到四类水排放要求,则第一时间通知专业人员到现场取样并检测分析,以便尽快对症下药。”

    在稻田边缘,一幢两层楼的白色建筑和一个透明的田间大棚特别引人注目,这分别是数字化烘干中心和育秧中心。原来,除了田间管理的智能化,这一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还根据水稻的生产工艺流程配置了相应的催芽暗室、育秧大棚、烘干农机等,形成了水稻从育秧、插秧,到生长、收割、烘干的全程数字化管理。“比如在育秧期间,需要对浸种、播种、出苗等环节精准控制,我会实时观察温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远程选择是否打开风机、水帘等,确保秧苗质量。”林佳伟介绍。

    林佳伟透露,他正在学习无人植保机的操作,未来只要在植保机中输入航道路径,它便能在万亩稻田中进行大面积、高强度的植保喷洒作业,也能根据需要不定时对田间作物进行航拍,便于技术员通过软件分析判断农作物生长情况,这无疑在现有的监测设备基础上,为田间数字化管理上了“双保险”。

    

    记者手记

    

    从国家首批、华东地区唯一的优质高效水稻大田种植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中可以看到,古林镇充分利用建设区土地规模化流转优势,运用物联网、无人机遥感、无人驾驶等先进技术,建立起完整的水稻优质高效、精准化种植技术体系。

    该项目实现了农机精准化作业、病虫害自动监测和防控、种植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灌溉,据测算可让劳动力用工成本减少10%、节水10%、减少施肥8%、单产提高2%,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是传统农业向数字农业完美转型的生动案例。传统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而今,万亩农田、一名数字农业技术员,这“万”与“一”的强烈对比,凸显了数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站在风吹稻浪的连绵绿野中,现代农村的田园胜景展露眼前。依托这一数字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结合城郊古村古道、精品农业园区、生态稻米基地等资源,一个“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呼之欲出。

    毫无疑问,数字农业,未来可期。(陈朝霞)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