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深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8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中,鄞州区诞生了一批共享新模式——

让生活更美好


共享花园四季如春。(胡龙召 王倩雯 摄)

居民在共享客厅里包粽子。(陆君尔 王博 摄)

▲完成土地流转后,村民在共享菜园里延续“田园梦”。
(牟佳佳 王博 摄)


▶共享厨房里的亲子活动。
(王博 摄)

制图 韩立萍

    

    

    

    

    邻里共享 

    

    

    

    共享厨房,让业主们在交流厨艺的过程中,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共享客厅,为住房面积普遍较小的老小区居民“度身定制”,方便邻里之间聚在一起拉拉家常;共享菜园,是土地流转完成后闲不住的村民依然能够亲近泥土的地方;共享花园,让爱种花的城市居民实现了“田园梦”,更有效杜绝了“毁绿种菜”现象的发生……随着文明创建工作的持续推进,鄞州区在基层治理中诞生了一批共享新模式。

    无论是抓住味蕾的共享厨房、共享菜园,还是抚慰心灵的共享书籍、共享客厅、共享花园,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群体对于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同时让基层治理中的各种矛盾纠纷消弭于无形。这些共享新模式,带来一个个令人惊喜的改变,也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城市的文明程度。

    

    共享厨房 在“钢筋丛林”里品咂幸福滋味

    

    

    

    楼房越来越高了,道路越来越宽了,家庭越来越美了,小区越来越靓了,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的繁荣。然而,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却让人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现代化的城市里有一种“高楼病”——邻里互不熟悉,孩子缺少玩伴。

    生活在鄞州区福明街道江城社区绿城宁波中心兰园小区的居民,几乎每周举办学做烘焙糕点、学习烹饪菜肴等邻里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大人和小孩一齐动手,有说有笑,互相帮助,各种点心和菜式做得像模像样。

    邻里关系的改善,应该归功于一个共享厨房。该小区在物业活动中心开辟出占地50平方米的共享厨房,业主们隔三差五聚在一起煎炒烹炸,你尝一块我做的回锅肉,我搛一筷你做的辣子鸡,在交流厨艺的过程中,邻居们之间越来越热络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密了,矛盾纠纷就少了。业委会还牵头举办圆桌会,收集业主对小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心平气和地商议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如今,该小区业主自发组建微信群,社区有大群,每个单元有小群,还有各类兴趣群。遇到难题,由业委会牵线搭桥,物业公司做好专业服务,不把小摩擦拖成大矛盾,小区邻里关系日益和谐。

    

    共享客厅 构筑社区共建“同心圆”

    

    

    

    “郭阿婆,早!”“早,菜买回来了?过来歇歇脚。”这是昨天早上,发生在鄞州区白鹤街道丹顶鹤社区150幢两位老人之间的一段对话。

    丹顶鹤社区是一个有着30年历史的老小区。小区里住着的绝大部分是老年人,有些是独居老人。这里的住宅面积普遍较小,每户人家只有三五十平方米,有的甚至没有像样的客厅。在文明城市创建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丹顶鹤社区党委书记黄菊芬听到一位老人说起家里没有客厅,就萌发了在居民楼一楼打造共享客厅的想法,方便居民们下楼坐坐。

    温馨的布置、清爽的墙绘、绿色的座椅、随处可见的绿植,走进丹顶鹤社区的共享客厅,仿佛步入一个温馨的家,主人的用心处处可见。说是“客厅”,其实里面还有设施齐全的厨房,可以满足社区老人的用餐需求。

    这间共享客厅的打造,从选址、设计、装修到茶壶、花卉等物品的采购,都是社区居民群策群力完成的。在打通社区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的同时,也调动了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筑起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同心圆”。

    

    共享菜园 让村民关系更加融洽

    

    

    

    在姜山镇后公式村,有一片6亩大小的共享菜园,栽种着芋艿、带豆、玉米、茄子、毛豆、青菜、萝卜等时蔬,莳弄这片菜园里的村民有50余户。

    绿油油的菜园,是完成土地流转后闲不住的村民依然能够亲近自然的地方。每天早晚空闲时间,菜园里总有好几户人家在忙活,一边谈天说地,一边交换着蔬菜。从他家拿点土豆,从你家拿点番茄,一天的菜钱就省下来了,共享的快乐让大家时常拥有好心情。

    在这片共享菜园里,村民陈国富分到了四分地。“别看土地面积不大,但田里的收成总是吃不完。”陈国富说,“我前两天刚刚把一些玉米、带豆、茄子送给村里的空巢老人和残疾人。”

    如今,共享菜园也在慢慢变成“爱心菜园”,村民们收获蔬菜或水果后,经常送给村里的一些孤寡老人和困难户。村妇女主任韩蕾蕾认为,共享菜园建成后,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了,最主要的是,地里收获的农作物大多是村民互相赠送的,这使得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共享图书 成为很多爱书人的习惯

    

    

    

    花香怡人,书香沁心。随着“甬·书循环”项目的推行,共享书籍成为很多爱书人的一种习惯。

    在宁波书城、鄞州区图书馆及鄞州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村文化礼堂、学校、商业楼宇、商业综合体等地,目前已设置“甬·书循环”阅读驿站60余个,这个数字遥遥领先于其他区县(市)。

    鄞州新华书店是“甬·书循环”项目的执行运营单位之一。书店总经理许静杰说,他每次经过“甬·书循环”项目的阅读驿站,总能看见有人拿着一些书往书箱捐,有市民在这里找寻自己喜欢的书,读得不亦乐乎。有时,他也会发现志愿者在整理图书、擦拭书架,每当这个时候,他的心里会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我想这就是文明之城、书香之城中最美好也是最日常的细节,这样的细节能够浸润心灵、滋养心灵。”

    让好书旅行、将爱心传递,很多爱书人通过阅读驿站共享书籍。市民孔芳芳是一位二孩妈妈,她每周带孩子们到“甬·书循环”阅读驿站借阅图书,还会鼓励孩子们把自家闲置的书籍捐赠出来。

    

    共享花园 红花绿草你我共同浇灌

    

    

    

    一株三角梅已经长得很高了,微风吹来,玫红色的花瓣落在鹅卵石上;初夏时光,绣球花绽放,一簇簇蓝色花团盛开在阳光下;穿过爬藤月季装饰的拱形门,仿佛步入童话世界……

    位于鄞州区首南街道的陈婆渡小区是个拆迁安置小区,建成已有15年了。以前,小区公共绿地杂物成堆,成了脏乱差的卫生死角,还有居民在绿地上种菜,屡禁不止。如今,这些脏乱差的卫生死角被打造成一个个共享花园,花园里步步是景、入眼皆画。

    曾经脏乱差的公共绿地成为共享花园后,居民们自告奋勇当起了花匠。谢师傅率先报名,打理共享花园的这些日子,他动了不少脑筋。“欧式花盆动辄就要上百元,塑料花盆使用年限短,那就干脆自己动手‘私人定制’。”谢师傅说,他和几个老伙计在网上买来模具,用水泥浇注,做了近百个花盆,摆放在共享花园里。

    目前,整个小区有8个共享花园,大大小小加起来有1200平方米。这些共享花园各具特色,几百种植物相映成趣,令人目不暇接。

    “共享花园推出以后,慕名来打卡的人很多,还有别的小区到现场来取经。”陈婆渡社区党总支书记鲍小勤说,共享花园让爱种花的居民实现了“田园梦”,更有效杜绝了“毁绿种菜”现象的发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居民的文明素养。值得一提的是,从共享花园衍生出的“花园议事厅”已成为小区居民共商共议的平台,许多老大难问题在有商有量中迎刃而解。

    

    共享领域有多大?

    

    

    纵观国内外,以“共享”为概念打造的项目不少。在生活领域,除了共享厨房、共享菜园、共享绿地、共享花园、共享书房、共享客厅,还有像乘坐公交车一样刷卡的共享电梯和解决停车难问题的共享停车位。

    以打通百姓生活痛点为突破口,广州在全国率先推出“共享医生”,打造了一个可容纳2000名医生入驻的医师多点执业平台,设11大类临床专业、23个临床科室、156间诊室,目前已经有1500多名医生意向入驻。济南推出了共享房车,租金为每天600元至1000元。在北上广深等城市,还以某幢楼或某几层楼为基础,推出共享健身房、共享咖啡吧、共享会议室等共享空间。

    放眼大洋彼岸的美国,不仅打造了“全美第一家”共享厨房,还创新推出“共享保姆”,随着照顾孩子的费用超过了住房、食物和交通费用,父母们也正努力以“共享”为突破口寻找新的省钱方式。

    (王博 整理)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