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周琼 通讯员虞晓帆)从“车间课堂”毕业后,内蒙古民族大学模具设计专业应届毕业生李晓芹顺利成为宁海企业兴利汽车模具的一名设计师。“在这里实习已经一年多了,一毕业就正式入职,也早早拿到了4000多元月薪。”经过当地人社部门精心安排的“人才生产线”的磨砺,李晓芹快速成长为企业合用适用的高技能人才。 “以往有些高校过来实习的学生,理论水平很高,但实操却是一大短板,难以在短时期内成为我们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企业培养他们还要耗费很大的成本和精力。”这曾是宁波兴利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邬荣武的顾虑。作为国家级模具、文具产业基地,技能人才需求旺盛的宁海,该如何解决传统校企合作中的浅层化问题? 由宁海县人社局牵线搭桥,该县引进了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利用企业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技术等各类资源,为企业量身打造“人才生产线”。这是一种新型学徒制培育模式,由第三方机构对接国内高校,引进具有一定基础的实习期生源作为培养对象;对接企业,结合岗位需要“量身定制”培训计划。“我们企业有很多‘老师傅’,他们技术了得,却不会教实习生,有种一身绝技无处施展的感觉。”宁波德科精密模塑有限公司人事经理说,“现在好了,由第三方机构先对我们的师傅进行‘导师培养’,还对每一个工种、岗位定制了详细的培养课程。比如,针对一名合格的模具设计工需要具备的168项技能,设计了13门专业课程。有了‘课程表’,‘老师傅’就能精准施教。” 通过这样的精准对接,经由校企合作输送的学徒在车间课堂上“所学即所用、所用即所需”,快速掌握相关行业技能。近日,首批212名青年技能人才已顺利“下线”并入职,育才周期缩短近60%、成本降低超50%。 “为持续推进该模式,我们还构筑了人力资源机构专业评价、企业自主评价、政府考核评价三级评价体系。一方面,针对培育期满的毕业生建立‘三维评估’制,由政府、机构、企业共同对其专业知识、实操技能等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评估的方可毕业、入职。”宁海县人社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另一方面,政府通过考核、监督等机制来评估企业及人力资源机构,保障青年技能人才培育的质量和效果,确保其高质量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