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积极打造候鸟天堂。 (徐能 卓松磊 摄) |
编者按: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科学论断。15年来,“两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各地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发展日趋均衡,“两山”理念丰富发展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时值“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际,本报推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系列评论,共话生态文明,共建“美丽宁波”。 易其洋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任何一种理论认识的产生,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现实。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19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后,发展成了最鲜明的时代主题。但不可否认,因为长期性地穷怕了,国人“摆脱贫困富起来”的心思如火燎原,推动经济发展取得了极大成功,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的粗放型、掠夺式发展成了惯性和常态。 宁波的大发展,起步和得益于乡镇企业。当时的宁波,村村点火,家家开厂,处处冒烟,工业生产一派繁荣。但像全国各地一样,急于求成,唯GDP,只顾发展,对环境和自然过度索取,走的同样是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道路。因为轻视、忽略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珍惜,甚至杀鸡取卵般地攫取,许多地方水被污染了,空气被污染了,土壤被污染了,人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损害;江南水乡,没有几条河是干净的,水质污浊,恶臭扑鼻;一座座青山,被肆意开挖,留下一条条难以恢复的“伤疤”;鱼米之乡,竭泽而渔地过度捕捞,让渔获越来越小,捕捞越来越难;人们赚的钱越来越多,却发现生活环境越来越差,生这病那病的人越来越多…… 经济发展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并表现得越来越激烈。腰包鼓起来的人们,渴望山清水秀、空气清新、天蓝地绿,也越来越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从“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念的最终形成,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 “两山”理念强调敬畏自然,不是不要发展、否定发展,而是说,我们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发展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甚至不断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遭遇“成长的烦恼”,人们慢慢接受和树立了这样的理念:那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发展,那种要钱不要命的发展,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发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发展理念正确不正确,得靠人们有没有从中受益来检验和证实。人的生存权是第一位的,绿水青山固然美好,但如果一村人守着一片好山好水,却连肚子都吃不饱,发展又从何谈起;同理,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你挣到了钱,呼吸的空气、喝的水都不合格,哪里还有什么幸福可言。15年来,越来越丰富的实践成果证明,“两山”理念奉行的是“以人为本”,推动的是“共同富裕”。 “两山”理念,首先倡导的是一种科学考核观,那就是,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不唯GDP”,也不搞“一刀切”,而是既看经济增长政绩,又看生态保护政绩,既要GDP,又要绿色GDP。15年来,我们持续深化生态市建设制度保障和考核体系完善,像实施绿色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像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像实行最严格的污染减排制度,像对某些生态薄弱区不考核GDP和工业产值,像招商引资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像实行工业用地“亩产论英雄”等,引领干部群众深入而坚定地践行“两山”理念,不断谱写“美丽宁波”新篇章。 “两山”理念提出15年来,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资源能源消耗大幅下降,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环境友好型发展渐成主流。对农村人来说,最切实的感受就是,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河水,来投资、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山没有被挖破,水没有被污染,以前卖不掉的农产品成了香饽饽,日子过得好了,农村环境、乡村生活不再是贫穷的象征,反而让城里人羡慕,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对于城里人来说,经过多年治理和提升,被污染的河水、空气不断变好,城中绿地越来越多,江河边的生态走廊四通八达,休闲锻炼、修身养性的好去处随处都有,过去因为环境污染问题所导致的烦恼和冲突越来越少。 理论认识本身不是目的,理论认识的目的在于实践。“两山”理念结出的硕果,正在悄悄改变我们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大家成了忠实践行者和坚定维护者。而这必将倒逼和推动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式更为深刻的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