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瑄 王博 通讯员 梅灵 “大禹鼎”是全省治水最高荣誉。在连续两年捧回“大禹鼎”之后,几天前,宁波第三次夺鼎。宁波治水“大禹鼎”是如何炼成的? “因水而兴的宁波,在治水上下了一盘大棋。”市五水共治办相关负责人说。近些年,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以“五水共治”为契机,宁波在全省率先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1500多家重污染企业开展环境整治,480条河道告别“黑臭”,1210个劣五类小微水体全面消除,783家涉水企业和94个入河(海)排污口完成整治提升…… 控源、截污、生态提升、近岸海域整治等一系列治水举措,换来了“潮音时入耳,带水亦盈盈”的江南水乡美景。14年间,全市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功能达标率稳步提高,至去年分别提高了43.2个和53.4个百分点。家住小浃江畔的居民高云昌感慨:“在家门口,我们就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根管道让污水告别“跑冒滴漏” 听说过“人间天河”红旗渠,你是否知道,在奉化常照村也有一条“红旗渠”?“红旗渠”穿村而过,汇入县溪,其下游就是宁波饮用水源地横山水库。经过近些年的治理,如今“红旗渠”两侧,已看不到村民洗衣淘米的场景。 清澈见底的“红旗渠”,是宁波加快“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改善水环境的一个有力见证。近年来,随着“五水共治”的开展,全市水环境明显改善,但城中村、城乡接合部及老集镇截污纳管问题较多,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不够到位,平原河网生态补水严重不足等,仍是治水面临的主要瓶颈。 为彻底改善宁波水环境,2017年新年伊始,宁波在全省率先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剑指”老小区,旧城区、城乡接合部,乡镇(街道)建成区,中心村、自然村,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畜禽养殖场(户),十小行业、沿街店铺集聚区等功能区块。按照目标,至今年年底宁波将基本建成“污水零直排区”。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量大面广,如何精准施策,科学推进?近几年,市治水办牵头成立创建“污水零直排区”工作组,对突出问题开展重点突破。 针对有些涉水项目工程跨地域问题,逐步建立了流域管理、生态补偿等制度,促进了区域创建一体化发展;瞄准工业企业的污染源问题,探索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初期雨水分类收集处理体系,科学解决企业污水偷排、漏排问题;对于城镇生活污水,将阳台污水引入污水管网,减轻污水处理厂的运维压力…… 2018年,“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的“宁波经验”在全省推广。截至目前,宁波已累计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项目605个。今年,我市又排定了581个项目,计划投资43.62亿元,打赢“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收官战。 7700多名“河湖长”守护碧水 几个星期前,奉化一名河长在例行巡河时,发现县江河道水质不再清澈如昔。经过巡查,原来是一建筑工地泥浆水倒灌所致。通过当地治水办、住建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如今县江恢复了以往的水清河畅。 守护碧水,需要建立长效体制机制。2014年3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实施河道“河长制”管理,由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辖区内河道的污染治理。4年后,“河长制”有了加强版,针对全市范围内的20个湖泊、421个水库,我市实现湖泊(水库)“湖长制”全覆盖。目前,全市巡河率超过99.9%。 如今,全市市级河道、省控以上断面全部由市级领导担任河湖长,共有市级河湖长32名、县级河湖长328名、镇级河湖长1842名、村级河湖长5572名。 在河长制、湖长制的基础上,宁波持续打响美丽河湖品牌,完成省级美丽河湖创建18条(个)、市级美丽河湖创建33条(个)。 全市河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统计显示,去年全市80个市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分别为82.5%、92.5%,同比分别提高2.5个、6.2个百分点。 去年4月,我市还组建了市河道管理中心,对三江干流1653万平方米的水域实施每日6小时保洁制措施。目前全市已有127条河道约230万平方米的水域水质得到全面提升,宁波城乡河网水系离“清澈见底”越来越近。 全民发动开辟智慧治水新路子 今年6月,我市首艘新能源漂浮物自动清理船亮相。一艘收集船在一般河道能代替15个到20个人工。 治水不仅依靠财力、人力的投入,还要依靠“智力”投入。通过科技助力,宁波正努力走出一条“智慧治水”的新路。作为全省首家以“五水共治”为产业向导的产业园区,宁波市科技治水园区实现了治水产业集聚发展;投用的首艘搭载5G的智能无人监测船,弥补了现阶段河道徒步巡查的短板。 越来越多的治水黑科技在宁波不断亮相:给雨(污)管网做“胃镜治疗”的小型机器人,可钻进管道内查找修补漏水点;潜在水底的遥测终端机,全天24小时采集水体样本数据;无人机360度无死角巡河…… 宁波全民治水爱水的意识正在不断唤醒。从治水专家、机关干部、大小河长,到团员青年和志愿者,大家争相集结,奔赴治水一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治水“硬骨头”分赴基层调研、监督并建言,形成上下同欲、全域全员治理水污染的局面和氛围。 一个以水环境为圆心,以清流绕城为目标,全民共治共享的治水新格局已全面铺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