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崔小明 江北区委报道组 张落雁 通讯员 王溪 “记者同志,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个老师,我们的文艺队伍现在非常需要名师指点!”64岁的周孟菊不放过任何学习提高的机会,哪怕面对前去采访的记者。 “有一次,我们参加江北区文艺汇演,我向一位专业导演请教,他三两句话就让我们的节目上了一个档次。”周孟菊语速很快,充满激情。 其实,她所在的江北区慈城镇勤丰村并不是一个文化薄弱村,相反是一个“民”星荟萃的村子,有一支近百人的乡风文明文艺队。而且,该村连续12年举办“村晚”,这在全市也不多见。 2006年,当时任勤丰村妇委会主任的周孟菊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上级部门要求在农村地区大力宣传并推动乡风文明进万家活动,勤丰村却没有一支文艺队伍。看着别的村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周孟菊很沮丧。 她痛下决心,要组建一支文艺队。费尽口舌,好说歹说,凑了6个人,舞蹈队总算建起来了。于是,村委会门口一到晚上就会响起欢快的广场舞音乐,给沉寂的夜晚增添了不少活力。 不满足于此的周孟菊四处打听,几经周折,邀请了能歌善舞的陆强雁来当艺术指导。由此,大家从简单的广场舞跳到活泼的现代舞,再跳到充满韵味的民族舞,舞蹈队逐渐发展壮大,集聚了40多人。2008年,慈城镇举办排舞比赛,在42个村(社区)中,勤丰村夺得第一名,大大增强了发展文艺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2008年底,春节临近之际,周孟菊和陆强雁决定举办一台属于村民的“村晚”,这在当时还是新鲜事。从当时录制的视频可以看到,这一届“村晚”在村委会院子里举行,没有搭建舞台,就拉了一条横幅,节目也比较单一,以舞蹈为主。即使这样,村民们仍看得兴致勃勃。大家强烈要求“村晚”年年举行。这给周孟菊带来了不小压力,“年年搞,不能年年节目都一样吧?不能年年都是老面孔吧?”周孟菊当时犯了愁。但出乎意料的是,“村晚”的举行,激发了村民参与文艺活动的热情,乡风文明文艺队迅速发展壮大,仅舞蹈队就发展到3支,还成立了戏曲队、小品社、合唱队……拉二胡的、吹笛子的、弹琵琶的一个个冒了出来,涌现了一批文艺“民”星,比如被誉为“小宋祖英”的徐若、拉丁舞高手李小宝、太极拳能手戴福娣、越剧小生何秀凤、小品专家苏维埃等。“最初上‘村晚’要动员说服,后来大家积极主动报名,现在大家争着上‘村晚’。”周孟菊说。节目形式更是丰富多彩,除了舞蹈,还有独唱、小品、武术、情景剧、舞剑、戏曲演唱等。 随着参与的村民越来越多,小小的村委会院子已容不下勤丰村的“村晚”。“村晚”搬到村里的厂房举行,搭建了舞台,有了专业的音控和灯光。2013年,勤丰村成为全市首批建成文化礼堂的村子。自此,“村晚”固定在村文化礼堂举行。 随着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的眼界越来越高。这逼得周孟菊走上了在借鉴基础上进行节目创新的路子。在她的推动下,苏维埃主导创排了情景剧《董黯打水》《非常年糕团》等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节目,在省、市专项表演中屡获佳绩。 如今,随着旧城改造和城市建设的推进,勤丰村很多村民已经搬迁到不同的地方居住。村里的乡风文明文艺队却紧紧地将他们凝聚在一起。最近,他们正在根据抗疫故事创排情景舞蹈《再唱为了谁》。舞蹈队每周有三个晚上要到村里排练,很多文艺骨干住在宁波中心城区,但只要有排练任务,他们从不缺席。 周孟菊说,勤丰村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文化小康,要进一步提高文艺水平,努力带动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