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8月2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争抢“牛郎故里”,牵强附会的美梦何时醒

    

    

    何勇海 

    

    “织女只有一个丈夫,哪里冒出来这么多‘牛郎故里’呢?”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国内多地均宣传其是七夕文化的发源地,乃至称当地就是“牛郎故里”(8月26日《北京青年报》)。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通过牛郎与织女结合又离散,只能于每年七夕在天上相会一次,来反映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关系及其造成的婚姻悲剧。这个爱情故事被传唱了一千多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一些地方自然会争抢这个文化IP。

    然而,一些地方打出牛郎织女的“爱情牌”,杜撰一些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炮制一些和牛郎织女有关的“文化遗存”,就能让人们相信,它就是“牛郎故里”和“七夕文化发源地”吗?显然不能。要知道,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只是一个民间传说,既非真实人物的传记,也非历史事件的记录,而是民间通过加工、虚构、渲染等手法进行的艺术创作。“牛郎故里”乃至“七夕文化发源地”,属于空中楼阁一般的存在。

    有人可能要说,争抢“牛郎故里”的一些地方,确有关于牛郎织女的文化遗存。比如,河北某地和山西某地至今仍广泛流传着牛郎织女的故事,某地原生态的故事传说至少已传7代以上;湖北某地声称传说中的“天河”位于其境内;山东某地和河南某地还有“牛郎庙”“织女洞”等遗迹……实际上,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某地流传更广、影响更远,只能说明,那里更重视传承这笔精神遗产。更何况,放眼全国,牛郎织女的故事早就家喻户晓了,所谓的遗迹基本上是牵强附会,将并无关联的景观、遗址强行和传说故事绑在一起罢了。

    说穿了,多地争抢“牛郎故里”“七夕文化发源地”,用意在于借用神话传说这种文化资源促进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缺少相应的发展资源,仅凭一个民间传说,就要“考证”发掘出一个真实的“牛郎故里”来,显得多少有些荒谬。有网友说,凭此民间传说打造“牛郎故里”,与某地出土了“女娲遗骨”一样让人难以置信。

    近年来,类似的争抢风波并不少见,争一争真实存在的名人故里,尚可理解,而争抢“大圣故里”“哪吒故里”“西门庆故里”……则让人匪夷所思。有网友戏言:“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观音菩萨选美,齐天大圣找不到家……”这种做法该刹车了。急功近利地争抢虚无缥缈的故里,搞同质化竞争,极可能多输。事实上,不少“名人故里”被开发成烂尾工程早就说明,一个地方没有先进的发展理念,没有契合实际的致富措施,即便有多么响亮的名人或传说故事,也难以开发成一座金矿。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