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理论周刊·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8月27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新一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勾建山 绘 (新华社发)

    编者按

    

    所谓“两新一重”,就是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要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两新一重”建设兼顾总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将投资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城镇化,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目标结合在一起,既能够有效发挥投资托底经济增长的作用,又能够起到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向的作用。宁波要加强联动和协同,瞄准方向,乘势而进,走在抢抓“两新一重”建设风口前列。

    

    正确把握“两新一重”建设

    朱占峰          

    

    “两新一重”建设既能成为扩大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抓手,利好短期;又能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惠及长远。目前,各地对推进“两新一重”的战略意义已形成积极共识,但由于“两新一重”是个新事物,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与风险,有必要加强研判、未雨绸缪,科学认识、正确把握,积极防止与化解推进过程中的实践偏差与潜在风险。

    一、要注重投资的有效性

    加快“两新一重”项目建设,是以民生为导向、支撑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扩大内需有两大着力点即投资和消费。消费需求的启动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而投资则易于调控,通过金融和财政政策能够在短时间内启动。因此,投资往往被作为需求理论的主要作用方向。在凯恩斯需求理论的指导下,西方国家经常利用扩大货币投放和财政投入来启动投资,实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我国前些年在宏观经济调控中也借用过这种方法。这种需求刺激方法对快速启动经济增长具有明显作用,但对经济长远平稳发展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会引起投资无序增长,造成经济结构失调,还会因货币超量发行带来通货膨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已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困扰我国经济的最大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不协调,一些领域产能过剩,供过于求,但也有部分领域供给不足,供不应求。因此,前几年我国已明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通过“三去一降一补”,调整经济结构趋向合理。这次中央提出的“两新一重”项目建设,是精准施策,强调投资的有效性,严格遵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就是要极力避免过去那种盲目投资,造成某些领域投资过度膨胀,带来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因此,加快推进“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必须注重投资的有效性,要把投资项目集中于事关国家战略实施、事关人民基本生活、支撑经济长远发展、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重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

    二、要注重战略的支撑性

    推进“两新一重”项目建设,是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路径。经过70多年的奋斗,我国经济发展跨上了新的台阶、综合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14亿人民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为如期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很好地契合了这些国家战略,为这些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兴旺,建设以信息化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包括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5G基站及精品网等设施建设,有助于我国紧紧跟上世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站立世界科技发展的前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有助于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有助于有效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有助于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有助于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须先行,水利、能源需共保,生态环保需共建。特别是通过交通条件的改善,才能更好地实现人、财、物和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因此,在推进“两新一重”项目建设中,要与国家战略的实施紧密结合起来,支撑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

    三、要注重技术的先进性

    建设“两新一重”项目,必须坚持技术的先进性,要站在世界科学技术的前端。“两新一重”项目的最突出特征就是新,新代表着领先和高端。特别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就是要站在世界科技革命的高端来布局。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技术更迭日新月异、一日千里。谁新、谁先进,谁就能站在高端,占据竞争优势。建设“两新一重”项目必须要有前瞻眼光超前意识,必须要有创新精神,要引进、培育和应用最新先进技术,站在技术发展的高端来谋划项目、建设项目。

    四、要注重现实的可行性

    推进“两新一重”项目建设,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注重项目实施的现实可行性。“两新一重”都是一些好项目,但各地的情况不同、条件不同、需求不同,不能一哄而上。每个地方应该根据实际条件和现实需要,量力而行。推进“两新一重”项目建设,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一是要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二要结合当地的发展需要。如一些交通条件较差的地区,应首先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优先实施重大交通基础项目,以改善当地的发展条件。如规模较小的城市,人流量不大,也就没有必要一定要赶时髦去搞资金耗费极大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结合实际需求,加强城市交通路段建设就可以了。“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同其他投资项目管理一样,要注重项目效益、产业带动、环境影响和资金平衡。推进“两新一重”项目,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必须建立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项目建设可以适度超前,但不可过度超前,要避免负债过多、土地占用过多等对后续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

    (作者为宁波工程学院教授、市临空经济研究院院长)

    

    强化项目管理和服务 加快推进“两新一重”建设

    方建新           

    

    加快推进“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千方百计把“两新一重”项目建设推进工作落实到位,一方面要努力争取保障好项目建设所需的资金、土地、用工、用能等各项要素落实到位,确保项目建设能够顺利推进;另一方面,要积极搭建项目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项目服务能力水平,为项目快速推进做好支撑。

    一、加快推进“两新一重”项目建设的实施

    第一,抓紧谋划一批“两新一重”投资项目。项目前期谋划是项目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要认真做好“两新一重”项目策划、项目生成、项目包装以及项目库建设等各项前期工作。一是要围绕与对接国家、省市战略和决策部署来谋划,根据政策导向,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谋划和生成一批相关项目。二是要围绕规划来谋划项目,做到规划先行,制订“两新一重”项目专项规划,明确规划的目标、定位、布局和导向,在规划引领下来谋划一批项目。三是要根据自身条件谋划项目,按照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需要和产业基础来谋划项目,把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作为选择项目的着眼点和立足点,谋划出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带动力强的“两新一重”项目。四是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谋划项目,优先选择市场需求大、生产技术新、经济效益好、产业竞争力强的高质量投资项目,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五是要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两新一重”项目库,严格执行项目进库和退库管理制度,形成项目顺序推进和滚动开发的机制。

    第二,加大“两新一重”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推进,必须重视招商引资,在招好商、招大商、服务商上下功夫。推进“两新一重”项目建设,招商能力、服务水平、营商条件等是工作重点。一是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投资项目发展的“一号工程”来抓,建立健全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对招商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重大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二是对每个重点项目要明确牵头领导、责任单位与配合部门,做到责任分解到位、服务到位、配合到位,全面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及时协调和解决建设中难点和问题。三是要做到信息情报先行,招商部门通过部门联动、上下联动,通过乡情、友情联络联系,尤其是通过“宁波帮”、浙商、甬商的关系开展广泛联系,大力开展招商资源排摸,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四是要优化招商方式,充分调动企业招商的积极性,推进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关联配套企业,培育壮大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第三,加快推进“两新一重”项目建设进度。一是要抓领导责任落实。明确领导责任,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扛起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提出有效可行的工作措施,严格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和线路图,切实推进各项任务和政策落到实处。加强跟踪督导,持续做好项目和投资运行进度跟踪检查。加强考核测评,优化投资考核指标,鼓励各级各部门争先争优。二是要做好项目跟踪服务。项目开工、企业复产达产事关我市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大局,必须摆到突出位置。面对当前疫情影响下项目开工面临的各种问题,早做研判、早想办法、做好服务。做好分类指导,帮助项目单位加快办理好项目开工复工的报备许可。加强项目开工所需物资的供应保障,帮助做好项目单位的融资工作,做好项目施工所需的用工保障,促进项目早日开工。三是要做好重点项目的监测和督察。做好在建项目进度的监测。做好项目月报、通报。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进行及时疏解,帮助解决项目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对项目执行进行季度、半年度的评估分析,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下一步的工作举措。对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考核和督察,对推进不力的单位和个人提出批评和通报,以推动项目建设加快进程。

    二、着力做好“两新一重”项目建设的服务

    第一,做好要素资源保障。努力破瓶颈、补短板、解难题,强化要素资源保障。一是要着力帮助解决投资项目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积极发挥政府担保资金的引导作用,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向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先进产业项目等增加贷款。主动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的支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务资金。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在各类金融市场选择合适的融资工具融资。积极探索通过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金融资产交易市场等新兴市场进行融资。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不断拓宽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的通道。设立统一的融资需求信息发布与项目信息咨询平台,建立行之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实现供需双方信息对称和及时共享。二是要切实保障投资项目用地需求。加大用地指标的争取力度,特别是要争取更多项目列入省重大项目。充分利用国土资源的增、减、挂政策,盘活闲置土地,抓好农村建设用地复耕等,调剂出项目用地指标。强化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倡导以“亩产论英雄”,尽可能地节约项目用地,以保障更多项目建设的需要。三是要积极整合,努力做好重大项目建设和投产所需的用工、用电、用水、用气和交通等方面需求的保障,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全方位支持“两新一重”投资项目建设。

    第二,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成项目引进落户,服务工作十分重要。创新投资项目服务方式,积极搭建投资项目公共服务平台,把投资项目的各项服务功能集中到一个统一的服务平台上,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服务。建立与投资项目实施有关的投资机会研究、项目咨询服务、工程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招投标代理、项目代建、工程监理、造价管理、投融资服务和招商服务等业务板块一系列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服务平台。服务平台实行政府监管、市场运作,对实现我市投资稳定较快增长、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把政府投资项目服务具体工作让渡给市场,有利于公正公平,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利于政府职能的明晰。把各项服务功能集中于一体,也便于提升专业化水平,提高服务效率,提高服务质量,有利于集聚更多要素资源。

    (作者为市博士联谊会秘书长) 

    

    聚焦重点领域 合力推进“两新一重”建设

    张海波           

    

    一、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建设。加快新型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4G网络融合覆盖,提升5G网络设施水平。加快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物联网建设覆盖范围,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开放平台。加快新一代互联网的部署和应用,建立完善IPv6骨干网的网间互联体系。建设宁波移动、电信、联通等公共数据中心,形成IDC新能力。加大航运大数据中心建设,为“海上丝路指数”提供支撑。

    第二,加快融合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感知城市建设,加大社会治理感知单元在城市管理、应急保障、水利水文等重要领域的应用。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推进城市大数据中心和城市级智能协同平台建设,实现各领域智慧应用互联互通、智能联动。加快建设智慧政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掌上可办”。加快推进社区数字化建设,建设社区智慧服务平台,建立“平台+管家”物业服务模式。推进智慧交通建设,开展无人驾驶、远程控制、集群通信、自动化码头、智慧公交等智能化项目。加快新能源终端和智能电网设施建设,推进公用和专用充电桩、综合供能服务站等新能源终端设施建设。

    第三,加快创新基础设施提质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一批新一轮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科教基础设施新能源与材料综合研发平台建设,高标准推进甬江实验室建设,加快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布局建设重大创新平台,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和基础研究需要,依托宁波大学等科研院所谋划组建超级计算中心。

    第四,加快新基建带动产业项目建设。提升新基建带动制造业技术能力,推进关键技术装备、成套装备、智能制造集成创新。加快发展低功耗、实时应用的智能传感技术和器件产业项目,加快先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宁波软件园、宁波微电子创新、低轨卫星应用示范等产业园建设。提升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水平,开展“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完善智能物流产业设施建设,实现物流信息接入全覆盖。

    二、聚焦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地步伐,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人口在城市举家落户,鼓励对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及技术工人实行零门槛落户。

    第二,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做好城乡融合发展顶层设计,制定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联通化、居民收入均衡化,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三,着力推进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发挥城市载体和创新高地作用,促进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有序推进“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绿色交通,强化城乡交通对接。加强排涝管网、地下综合管廊和消防设施建设,健全菜市场、停车场等便民服务设施。

    第四,深化城镇化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探索开展闲置土地处置试点。健全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强化财政资金和政府投资引导,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范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金融和保险资金投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与城镇化项目规划和运营机构的合作。完善PPP模式,提高民间资本收益预期,增强城镇建设投资积极性。

    三、聚焦重大基础工程建设

    第一,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完善交通网络体系。一是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围绕打通沿海、沿江和省际通道,加快区域间高速铁路建设。以都市圈同城化通勤为目标,加快推进城际铁路网建设,推动市域铁路向周边中小城市延伸。完善城市轻轨网络,实现城市内部公共交通以轻轨为主干,内部轻轨联络成网。二是推进港口航道一体化建设。整合港航资源,优化港口布局,健全一体化发展机制,增强服务全国的能力,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协作的世界级港口群。三是加强公路运输一体化建设。加快省际高速公路建设,提升省际公路通达能力。四是加快航空设施建设。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着力打造临空经济示范区。

    第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进一步提高城市供水能力和水平,促进水资源保障水平和水环境面貌稳步提升,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二是加快补齐防洪治涝短板,进一步提升水灾害防治能力。三是加快补齐农村饮水安全短板,重点扩大城市水厂、乡镇水厂对农村人口的供水覆盖。四是实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提高农田增产增效能力。

    第三,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完善现代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二是要完善能源储存运输体系建设,围绕建设国家级油品储备基地目标,推进石油装卸码头建设。三是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稳妥推进风电项目,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四是加快电网建设和智能化改造,构建智能电网。

    第四,加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充分发挥生态空间管控的基础性、约束性作用,构建以“三江六岸”为重点的城市生态廊道和以城市、工业功能区为中心的生态隔离带。二是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天然气管网、LNG接收站等天然气利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加强水环境保护。全面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五水共治”,实施“劣Ⅴ类水质断面削减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河湖清污和污水截污纳管,强化近岸海域和重点海湾污染防治。四是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加强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级管理,实施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

    (作者为宁波大学教授)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