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合 通讯员 勇政华)“本以为要打官司才能解决,想不到没出村就调解好了。”一个多月前,走出镇海区澥浦镇十七房村的村议事中心,杜师傅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为另一户村民修缮房屋时伤了腰,在赔偿问题上陷入僵局,幸亏村调解员、联村干部和该镇劳动监察大队工作人员等参与共同商议,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 今年以来,得益于各级矛调中心建设的加快推进,其矛盾纠纷化解“终点站”的效果初步显现。记者从27日举行的全市县级矛调中心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了解到,今年1月至7月,全市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9.3%,其中91.3%的矛盾纠纷在镇村两级得到化解;县级矛调中心累计接待群众4.6万批近8万人次,全市信访总量下降15.6%;上半年法院一审民商事、行政案件收案同比下降19.1%。 据悉,各区县(市)已全部挂牌成立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并出台了“三定”方案,共核定事业编制149名、编外210名;“9+N”线上线下工作平台均已入驻,按照“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要求,基本做到空间重构、功能重组、资源重整。与此同时,我市134个镇级矛调中心初步建成,村级平台建设正在同步推进。 “围绕矛调中心的机制建设,我们已经制定出台了200余条运行规则和案件质量管理办法,希望群众能够真正实现‘走进一个厅、事情全办清、怒气全消停’。”在鄞州,每月16日区委政法委牵头公检法等部门负责人联合接访,变群众“往上跑”为干部“往下跑”。 在镇海,区级矛调中心充分发动社会力量,设立了“悦”系列调解工作室、老司法调解工作室、心声工作室、“金石榴”女律师调解团等品牌调解社会组织,同时联合宁大法学院、镇海区志愿者协会组建了“蒲公英调解主力团”,吸引2万余群众参与小区自治。 下一步,我市将把各地的矛调中心建设情况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围绕中心建设进度、软硬件水平以及矛调中心运作的机制体制、成效质量,具体设置了16项考评指标,对群众现场满意率、初次信访事项化解率、劳动纠纷化解成功率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矛调中心在实践中出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