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徐展新 观念更迭,新风渐起。 《餐饮分餐制服务指南》(GB/T 39002-2020)近日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并正式实施。宁波的行业协会和餐饮企业积极响应倡议,把推行分餐制作为改进经营模式的方向之一。 在建设文明城市、倡导厉行节约的大背景下,分餐制再次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为什么需要分餐? 从合餐到分餐,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国民卫生健康意识快速提升,让分餐制的推广普及再次“摆上台面”。 今年5月的全国两会上,上海代表团的36位代表联名建议“在全国推广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引发全国关注。“传统合餐习惯存在疾病传播风险。经过此次疫情,文明就餐、健康生活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如此解释。 分餐,还意味着菜品数量更好把控、浪费现象更易控制。 8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中国烹饪协会很快响应,发布“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倡议书,其中提及“推广分餐制”。宁波市餐饮业与烹饪协会也向全市各餐饮企业、各会员单位发出倡议,要求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不仅提倡分餐制,还计划推行《位上菜制作规范》等服务标准。 创建文明城市的进程中,餐饮文明不可或缺。 此前,餐厅餐桌是否使用公筷公勺已成为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新考点。在宁波,全市公筷公勺宣传普及率已超90%,市商务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市民普遍认识到使用公筷公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和使用公筷公勺相比,分餐制的推广难度更大,但它能更直接有效地切断疾病传播路径,帮助养成健康文明的餐饮新风尚。逐渐被宁波市民接受的公筷公勺,为下阶段推行分餐制打下了基础。 分餐制的过去与现在 到底该不该分餐?争议主要来自文化层面,有人认为,中国有合餐的传统,不应该改变,也很难改变。 事实上,中国人的分餐习惯,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早在商周时期,筵宴上的分餐就是威严礼制的表现形式之一,直到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建立政权,带来了胡床、胡椅为主的全新家具体系,才逐渐打破传统,使得分餐合餐并行。到清朝,官员和老百姓的合餐习惯才逐渐形成,并沿袭至今。 数千年来,分餐一度代表了礼制、等级和权威,却也象征着文明、健康,曾被各个社会阶层广泛采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分与合”的选择,关键在于理念的改变。 近年来,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吃得更好、更健康”愈发受到重视。 在宁波,已有多家“一人食”餐厅入驻,简餐为主的西餐店、日料店、便利店备受年轻消费群体追捧,外卖平台上的商家大多准备了“套餐”供顾客挑选,连最讲究“共享”的火锅,也演变出了“旋转火锅”“一人小火锅”等新业态。 市民如何看待“一人食”和分餐制?记者在天一广场汤岛涮火锅店采访了多名消费者。市民李女士认为,分餐可以满足个性化的用餐需求,还节约粮食、健康卫生,当然是好事。市民褚先生则保持观望态度:“和家人朋友围着桌子一起吃的快乐,是分餐实现不了的。我可以接受部分场合分餐,慢慢调整习惯。” 分餐渐成新风尚 这场新风,的确已经刮起来了。 从国家到地方,从行业协会到餐饮企业,都在摸索变革创新的路径,倡导新习惯、适应新环境、满足新需求。 6月21日,《餐饮分餐制服务指南》正式实施。两个多月来,世界中餐业联合会和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组织起草《中餐分餐制、公筷制、双筷制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山东省商务厅率先在全国制定并发布《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创新推出“分餐公勺”“分餐自取”等餐饮模式,福建厦门出台分餐制管理标准,山东、山西等地陆续推动分餐制标准立法、推广分餐制服务规范,倡导分餐蔚然成风。 宁波也紧跟脚步,涌现出一批践行分餐制的好案例。 江北区的机关食堂推出了两荤两素套餐,价格比自助餐更便宜,以此鼓励更多就餐者选择套餐,从源头减少浪费;东钱湖心宿福泉民宿推出了饭盒装的“一人份”早餐,这种借鉴宋朝“定食”习俗的用餐模式,既让游客吃饱、不浪费,还增添了文化内涵,营造出别致的仪式感;浙大宁波理工学院设计学院的学生,以漫画、海报等形式呈现“一粒米的故事”,向全校师生倡议“讲分餐、控制量”…… “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良好风尚。”8月28日,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郑栅洁在市委常委会会议上强调。 培育这一餐饮新风尚,既要推进地方立法,完善部门规章,从制度层面加大对餐饮浪费行为的约束力度,也要坚持把制止餐饮浪费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发动广大群众自觉抵制奢侈浪费行为。分餐制的建立、推广和普及,能成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吗?会发挥多少实际效用?接下来,期待更多的讨论、更深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