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9月02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线上培训”可以成为常态

    

    

    易其洋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几个月里,因孩子被关在家里上课,知道了线上培训是咋回事。前些天开始,由单位安排,参加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首席评论员高级研修班,也是上网课。其间,还花199元,在App上购买了“南方周末评论写作实战课”,只有音频,可以反复听。

    两次培训课,一堂堂听下来,有了一个强烈感受:线上培训,可以成为一种常态。

    虽有老师认为,“对着镜头讲课,真有一种自始至终的无望的寂寞”,但不能不说,线上培训有不少好处。

    一是可以摆脱一些意外情势的束缚。就像这次,疫情不允许人员大规模流动和集聚,线上培训,让各人坐在办公室或家里,有一台电脑或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这在过去不可想象,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和方便。

    二是打破时空对人的限制。传统培训,教的人和学的人,必须聚在一起,非固定场所、固定时间,就不能你教我学。因为各种限制,许多人很难“脱产”参加专门培训,也因此,一些教师很难安排上课时间,甚至不得不放弃。虽说有的线上培训没办法录音录像(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应该尊重),只能在固定时间参加,但它至少打破了空间限制,便于更多人参加和请到更多好老师。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培训,邀请的不光有学界名师,还有业界大咖、“网红”,不仅有编写评论的,还有研究外交、经济等专业的。

    三是能让教学双方得实惠。请老师讲课,是要付钱的,学员越少,各人付的钱就越多。多招收学员,许多人却想来来不了,也往往没那么大教室,容得下两三百人甚至更多人。人越多,组织工作就越繁杂、工作量越大,成本也越高。线上培训就不一样,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研修班,报名的有280多人,上海、宁波、广州、成都的都有,“南方周末评论写作实战课”报名学员更多,近2500人。

    几百人、几千人,要是现场教学,分班、管理、安排食宿,那工作量大了去了。线上培训,邀请老师、直播或录制课程,工作量不小,但与现场教学相比,真算不了什么。人多了,各人交的钱只会更少,教学方的收入反而会更多。就算人数和现场培训一样多,成本降低了,老师的讲课费应该会更高,也就容易请到更好的老师。这样,就会良性循环。

    四是可以促进技术发展和完善。不管什么技术,用的人越多,用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发现存在的问题,也就越容易得到改进和完善。这些年,我国“网上经济”飞速发展,正是得益于消费者众多。线上培训不是什么技术难题,使用的人越来越多,应该做得越来越好。

    有人可能会说,单位组织线上培训,花钱不少,因为“不在现场”,有些人未必认真听课,甚至只签到不听课。比如,开着电脑、手机的培训窗口,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缺少监督,这种“无人听”现象一定会存在,但不能因噎废食。就算是现场培训,也会有人“身在曹营心在汉”,你讲你的课程,我想我的心事,甚至偷着刷手机。

    提高参加线上培训的积极性、认真度,首先,学员得自觉自律,对得起单位为自己花的钱或自己掏腰包的钱。其次,得提高培训内容与各人的匹配度,人总是对自己所需要的、有兴趣的东西更用心。再就是,讲课的人要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的培训,要求学员认真听讲,也得要求老师“认真备课”,至少不能让人听得昏昏欲睡。线上培训如果是市场化运作,大家“用脚投票”,讲得不好,只会被无情淘汰。还有,可以通过抽查学习内容、改进技术手段等监督学员,但这只能是没办法的办法。

    网络上,各种培训课程、音视频节目应有尽有,好多还不是一次性付款,先看几集,好了再续,不好拉倒。讲得好的,收费不高,因为讲得好,听的人多,收入不少甚至高得惊人;讲得不好的,没人听,出不了名,赚不了钱。我们认同“多劳多得”,也要认同“能劳多得”,同样讲两个小时,讲得好的人和讲得差的人拿一样的钱,不合理,不公平。市场会给出不同的酬劳,应该让这样的市场规则普遍化,让靠“讲课”安身立命的人,想方设法把课讲得更好。

    手机普及,人与人的面对面交往大为减少。说“线上培训”可以成为常态,当然不是排斥和否定现场培训。现场培训自有其长处,比如便于学员交流认识、个人易受现场学习氛围的影响等。我想说的是,有些培训,为方便大家,为节约时间、经费,就可以在网上开展。学习是为了提升能力,应该相信大多数人能够自觉自律,认真听课。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