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董小芳 “我被华中农业大学录取了。成绩的取得,全靠叔叔阿姨的鼓励和支持,不然我早已弃学流浪……”昨日,“10+1”助学团队的叔叔阿姨,收到了来自四川宜宾的贫困学子发来的喜报。发起人罗成庆动情地在朋友圈写道:帮助一名寒门学子,改变的是一个家庭。 罗成庆,人称“大罗”,2015年,由部队转业至镇海法院,成为一名普通的干警。也是在这一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走上了助学的道路。 那年的五一假期,大罗回贵州老家,看望在教育局工作的朋友。当时朋友正要到贫困生小菊家里走访,大罗就跟了过去。没想到,那次家访让他毕生难忘。 “小菊的家,正面是土墙,其余三面是用木棍围成的透风木墙。屋里一盏灯都没有,墙上贴满了奖状。小菊说,因为家里太穷,读完初三她就准备出去打工了。”大罗回忆说。 小菊的品学兼优打动了大罗,他决定资助小菊。同时,他把小菊的故事分享在了朋友圈。没想到,很多朋友表示资助小菊完成学业。这让大罗有了新的想法。 “一个高中生,一个月的生活费500元就够。如果能有10个人一起帮助他们,那么每个人一个月只要拿出50元就可以了,相当于少抽一包烟、少打一次车、少点一只菜。”于是,在大罗的牵头下,渐渐形成了“10+1”微助学模式。 这中间,很多人的爱心义举也让大罗深深感动。 2008年,还在部队的大罗参加了四川地震灾区的援救工作。当时,一对在废墟中相互鼓励熬过67个小时的母子使他感到震撼。2009年回访灾区时,大罗联系上这对母子,此后一直保持联系。2016年年初,看到大罗“10+1”微助学的号召,这位母亲立即申请,成了助学大军中的一员。 “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看到了爱的力量和伟大。”大罗动情地说。 在大罗工作的镇海法院,受大罗感召,目前全院已有60多名干警参与爱心助学。法院还专门成立了“10+1”司法关爱平台,旨在帮助困难当事人子女完成学业,目前已结对10余名当事人子女。 5年来,在大罗的不断努力下,“10+1”微助学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10人帮1人、不碰爱心款、可陪伴成长”的互联网助学服务平台。 现在,“10+1”微助学平台已组建起了一支12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不少是曾经接受过或正在接受资助的学生;汇聚了近8000名爱心人士,结对帮助了885名贫困学生,受助学生遍布广西、广东、四川、江苏、甘肃、新疆等18个省市自治区。 “坚守,是一种力量。”大罗说,希望更多的孩子不会因为贫困而失去读书机会,也期待有更多的人加入爱心助学队伍,聚集每一份微小的力量,让爱走到更远的地方。
|